向阳坡逐渐恢复生机后,村子里洋溢着久违的喜悦。但赵建国和林夏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喘息,未来的路依旧充满挑战。为了防止类似的灾害再次发生,他们决定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带领村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之路。
赵建国开始西处打听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林夏则利用网络和之前积累的人脉,寻找相关的农业专家和技术团队。他们了解到一种智能温室大棚技术,不仅能精准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还能利用物联网实现远程监控和管理,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病虫害的风险。这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然而,引进这项技术需要一大笔资金,这对于刚刚从危机中缓过来的向阳坡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就在他们为资金发愁时,村里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赵建国站在台上,神色坚定地向大家说明了情况。“乡亲们,咱们好不容易熬过了这一关,不能再回到从前靠天吃饭的日子。这智能温室大棚技术,是咱们向阳坡未来的希望。虽然现在资金困难,但只要咱们齐心协力,一定能找到办法。”台下的村民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面露难色,有的则充满疑虑。
这时,一位年轻的村民站了起来,说道:“建国哥,我相信你。这几年你为村里做的事大家都看在眼里,既然你觉得这技术可行,咱们就干!我愿意拿出我这几年打工攒下的积蓄,虽然不多,但也能尽一份力。”他的话像是点燃了一把火,其他村民也纷纷响应。“对,咱们一起干!”“我也出一份。”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变得热烈起来。
看着村民们的热情,赵建国和林夏心中满是感动。但他们知道,这些钱远远不够。林夏突然想起了陈默,他见识广,人脉多,说不定能帮上忙。于是,赵建国立刻拨通了陈默的电话,向他说明了情况。陈默听后,毫不犹豫地说:“你们放心,我一定想办法。”
陈默开始西处奔走,他利用自己在城里的关系,联系了几家农业企业和投资机构,向他们介绍向阳坡的情况和发展潜力,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投资。经过多次努力,终于有一家企业被他们的坚持和热情所打动,愿意提供一部分资金支持。同时,政府也了解到了向阳坡的情况,决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补贴。
资金问题解决后,智能温室大棚项目正式启动。施工队进驻向阳坡,开始紧张地建设。赵建国和林夏每天都守在施工现场,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他们还组织村民参加技术培训,学习如何操作和管理智能温室大棚。大家都充满期待,盼望着这个新的项目能为向阳坡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建设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技术难题,比如土壤的改良、电路的铺设等,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而且,部分村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在培训过程中表现出了抵触情绪,认为这些东西太复杂,自己学不会。这让赵建国和林夏十分头疼。
赵建国耐心地给村民们做思想工作:“大家别担心,这些技术虽然看着复杂,但只要咱们用心学,一定能掌握。这是为了咱们自己的未来,以后咱们的日子就靠这个了。”林夏也在一旁鼓励大家:“我和建国会陪着大家一起学,有什么问题随时都能问。”在他们的努力下,村民们逐渐放下了顾虑,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智能温室大棚终于建成了。看着那一排排整齐的大棚,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赵建国和林夏带领大家将新培育的农作物幼苗移栽进大棚,开启了新的种植篇章。在智能系统的精准调控下,农作物茁壮成长,长势喜人。
随着收获季节的临近,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如何打开市场,将这些优质的农产品卖出去,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又一道难题。赵建国和林夏再次陷入了沉思,他们深知,1这一步如果走不好,之前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