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表上的墨迹己经干透,“临山市第三中学”六个字带着稚嫩却无比坚定的分量,沉甸甸地压在林薇的书桌上,也压在她心头沉浮着的那点微光上。接踵而至的日子,被小升初考试这座无形的大山碾碎成粉末,时间像流沙一样从指缝里溜走。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焦灼的尘埃味,教室的墙上贴满了“倒计时XX天”的刺眼数字,往日课间喧闹的教室只剩下笔尖在试卷上高速摩擦的沙沙声,如同无数只仓惶的爬虫啃噬着少年们最后的轻松时光。
林薇把自己彻底埋进了试卷堆里。语文成了主攻阵地。她不再排斥作文训练,甚至主动找了几篇中等难度的小升初话题,强迫自己运用那个笨拙的“拆感联聚”法:
拆话题:例如“难忘的一次尝试”——核心是“难忘”、“尝试”、“为什么难忘”。
找最“感”时刻:她选择了竞赛考场那道几何题——最后关头找到平行线比例解法时的狂喜,和铃声响起那一刹的懊恼交织!那种感觉极其强烈:心跳如鼓,指尖发麻,像黑暗中骤然看到光又瞬间熄灭。
“联”想本质:这种感觉像什么?像好不容易拼好一幅拼图的最后一块,手指悬停却被人猛地抽走底图的瞬间。
聚镜头特写:聚焦铃声响前五秒!视线死死盯住草稿纸上关键比例AG:GC=2:1旁边打的那个巨大惊叹号!耳朵里充斥着自己的心跳声盖过铃声初响的嗡鸣!笔尖因用力在演算纸上戳出一个小洞!就是这一刻,拼尽脑力解开谜题的巨大满足和被强行打断的暴烈不甘的极致碰撞!
写得依旧艰难,字句像挤出来的一样,反复涂改,纸背都洇透了。但当宋小雨读到时,竟然瞪圆了眼睛:“哇!薇宝!这种感觉……像丢了刚到手的新款游戏币!写得我好难受!”虽然离范文还很远,但至少,那种鲜活的感觉被她粗糙地“按”到了纸上。错题本“语文壁垒”那一页,又歪歪扭扭地画了几个“聚焦镜头”,算是微弱的战报。
数学和理化复习相对顺畅。沈言偶尔“视察”她做题,发现她在解方程应用时下意识地画起了“行程模型小火车”,或在杠杆原理题旁标注了“系统力矩平衡点”,会不易察觉地挑挑眉。宋小雨则成了她的“炸鸡定律研究员”,把“相遇问题”简化为“炸鸡腿跑多快才能抢在薯条凉掉前撞上可乐”——虽然模型粗糙,但对快速抓住核心关系很有奇效。林薇第一次在模拟考中语文勉强挤进班级前十时,狠狠抱了宋小雨一下,惹得她哇哇大叫“薇宝你被我的美食能量加持啦!”。
离校的日子终于到来。
最后一节班会上没有复习题,也没有慷慨激昂的鼓励。班主任李老师站在讲台上,带着少见的温和笑容:“孩子们,小学这趟列车到站了。现在……发纪念册吧。” 厚厚一摞色彩鲜艳的小册子被分发下来。
教室里瞬间炸开了锅!刚才还弥漫的凝重被一种离别的怅然混杂着新奇的兴奋取代。空气里飘荡着油性马克笔的甜腻气味和纸页翻动的哗啦声。笑声、说话声、追逐着让人签名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比任何时候都更喧嚣,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温度。
“林薇林薇!快给我签!”“写上祝我三中火箭班!”“宋小雨,签我封面上!画个鸡腿!”
林薇抱着自己那本印着卡通火箭图案的纪念册,有些不知所措地坐在位置上。看着宋小雨像只欢快的小鸟,满场飞着给别人画各种夸张的食物图案签名(给同桌画了个顶着试卷的哭泣包子,下面写着“此包己熟,味道苦涩”),沈言则被几个男生围着,一本正经地在别人册子上画极其抽象的几何图案,旁边标注着“考神附体公式图”。
几个平时不太熟的同学也拿着册子走过来。
“林薇,给签一个呗?你可是咱们班‘竞赛新星’!”一个男生笑着把册子递过来。
林薇拿着荧光笔的手微微发颤,脸有点红:“……瞎写的。”
“哎哟学霸谦虚啥!记得以后三中罩着我们啊!”另一个女生插话。
“临山学霸”、“竞赛大神”、“未来的年级第一”、“三中冲啊!”……各种或真心或玩笑的期望,带着油墨的香味,填满了她纪念册内页的空白。每个名字下面,都跟着一行或长或短的寄语。
林薇深吸一口气,也开始在别人的册子上写字。给一个总是鼓励她数学的女孩写:“谢谢你的笑容解救我于函数黑洞!祝你前路都是坦途!” 给一个调皮的男孩写:“你的跳脱是我们班最鲜活的辣酱!不过辣酱还是少吃点好~保重!”
当她最后翻开自己那本被签得满满当当的纪念册,目光停留在中间空白处最大的一个签名框上。那是留给班主任李老师的。李老师被学生围着签名,动作依旧不疾不徐。
轮到林薇了。她把册子递过去,心脏像被细线轻轻勒着。李老师看了她一眼,温和地笑了笑,拿起笔。落笔却不是那些客套的公式化祝福。
李老师沉吟了一下,工整而稍显缓慢地写下:
To 林薇:
你身上有股‘轴劲儿’,像春天拱土的小苗,认准一个方向,就憋着一股劲儿要钻出来看看阳光。这很好。但也别光盯着自己选的那块地皮硬钻,记得抬头,世界很大,阳光不止一缕。
笔迹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着什么,又添上了一行更小却同样清晰的:
“还有,语文的世界也很美,别怕,只是进去的门被你塞了太多‘道理’的砖头。试着把它们搬开一点点,让感受透透气。”
林薇的眼睛瞬间模糊了。李老师没有提那次38分,没有提那些冰冷的评语,却精准地刺穿了她内心深处的堡垒——那个拼命筑起的、用各种“方法”、“技巧”、“模型”层层加码保护的、隔绝开“语文世界”的门!老师看到了她的挣扎,看到了她的笨拙执拗,也看到了她竖起的那堵墙。
“谢谢李老师……”林薇的声音哽在喉咙里,努力不让眼泪掉出来。
李老师合上笔盖,隔着书页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没有多说什么,转身去签下一个学生的名字。那轻轻一拍的温度和沉甸甸的赠言,像一枚小小的石子,投入了林薇心中那潭关于未来、关于尝试、甚至关于“语文恐惧”的深水,漾开无声的涟漪。
教室门口己经挤满了来接孩子的家长。初夏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给喧闹拥挤的教室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辉。孩子们的书包像小山一样堆放在门口,笑声、告别声、隐约的抽泣声混在一起。
林薇抱着那本沉甸甸、填满了名字和真(或假)心话的纪念册,慢慢地收拾着自己的书包。她把那个陪伴她走过迷茫、痛苦、探索和微光时刻的错题本和几本厚厚的模拟试卷袋都仔细塞进了背包最里层。
她站在教室门口,最后回头看了一眼。
空了大半的教室里,桌椅零乱,粉笔灰在阳光下静静飞舞。讲台上还残留着一点彩色粉笔的印痕。窗外树叶的影子在地板上摇曳。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马克笔的甜腻和属于这群即将各奔东西的孩子们的青春气息。
同桌王莉、宋小雨那个总是亮着嗓门的位置、沈言靠窗那个角落……甚至李老师站过的那片讲台……所有的画面都在此刻被定格、压缩、沉淀进记忆的深处。心里有种胀胀的、酸酸涩涩的感觉,像塞满了被露水打湿的棉絮,沉重却又奇异地带着点暖意。
“薇薇!”
“林薇!三中见啊!”
“保重!”
“别忘了我!!”
熟悉的呼喊声从走廊那头传来。宋小雨蹦跳着对她挥手,脸上挂着笑容,眼圈却微微发红。沈言安静地靠在墙边,隔着人群看向她,手里捏着……又是一盒新的纯牛奶。他迎着林薇的目光,没说话,只是把那盒牛奶轻轻往她的方向举了一下,动作幅度很小,就像他们无数次放学同行时那样自然。然后,他微微点了点头,唇边似乎掠过一个极淡的、几乎看不见的弧度。
林薇抱着沉甸甸的纪念册,也用力地挥了挥手。她转身,踏出教室门,走向那条被斜阳拉长的、通往未知中学和未来的通道。楼道里阳光很足,晃得人有些睁不开眼。背上的书包更沉了,里面装着的不只是习题册,还有那个写满了“轴劲儿”、笨拙探索印记的错题本,一本烙刻了伙伴们嬉笑与祝福的纪念册,一位老师温和却如刀般精准的赠言……以及,一种终于清晰起来的告别情绪——告别六年的稚嫩懵懂,告别这间被笑声和汗水浸泡过的教室,告别那个总是考不好语文又倔强不服输的自己。
她的脚步从最初的迟滞,变得越来越坚定。前方的路被阳光镀上一层灼目的金边,模糊不清,却带着令人心潮澎湃的温度。那个曾经令她无比恐惧和向往的三中校门轮廓,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地图标记,它就在这条路的尽头,清晰而真实地召唤着。书包里的纪念册随着步伐轻轻摩擦着后背,像是在她耳边低语:
小学之旅,到站了。笨鸟终于展翅,迎向那片更广阔、也更未知的风。
阳光正好,微风拂过少年被汗水濡湿的鬓角,前方一片明媚。她迈开步子,汇入了校门口喧闹的人流,只留下一个背着沉重行囊却挺得笔首的、渐渐远去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