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晓1978

第35章 新起点,新征程

加入书架
书名:
杏林春晓1978
作者:
亓亓祥子
本章字数:
3342
更新时间:
2025-07-07

心脑血管专科门诊顺利开业,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看着卫生所内忙碌而有序的景象,李言诚和苏雪梅深感欣慰。然而,他们清楚,这仅仅是卫生所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们。

随着患者数量的增加,专科门诊的医护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每天从早到晚,他们都在紧张地为患者诊断、治疗,连喝水和休息的时间都很少。

“李大夫,最近患者太多了,我们有点忙不过来,这样下去恐怕会影响医疗服务质量。”一位心脑血管专科的医生疲惫地对李言诚说道。

李言诚深知医护人员的辛苦,他说道:“我理解大家的难处,这样,我们再招聘一些专业医护人员,充实专科门诊的力量。同时,合理调整排班制度,让大家能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苏雪梅也表示赞同:“没错,小李。招聘新医护人员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融入我们的团队。”

于是,李言诚和苏雪梅开始着手招聘新的医护人员。他们在各大医学类院校发布招聘信息,详细介绍了红星公社卫生所的发展前景和心脑血管专科门诊的优势。很快,收到了许多应聘者的简历。

在面试过程中,李言诚和苏雪梅对应聘者进行了严格筛选。他们不仅考察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注重其对基层医疗事业的热情和责任心。

“你为什么选择来我们这样的基层卫生所工作?”李言诚问一位年轻的应聘者。

应聘者诚恳地回答:“我在农村长大,深知基层医疗资源的匮乏。我希望能用自己所学,为像我家乡一样的地方贡献一份力量。而且,我对贵卫生所的心脑血管专科门诊很感兴趣,相信在这里能实现我的价值。”

李言诚和苏雪梅对视一眼,满意地点点头。经过层层选拔,他们招聘了一批优秀的医护人员,并迅速组织了入职培训。

与此同时,李言诚意识到,要进一步提升专科门诊的医疗水平,不能仅仅依靠现有的医护人员培训和设备。他决定加强与上级医院的合作,建立更紧密的学术交流机制。

“苏姐,我想邀请上级医院的心脑血管专家定期来我们卫生所进行学术讲座和病例会诊,同时,我们也可以选派医护人员去上级医院进行短期进修,这样能让我们及时掌握最新的医疗技术和理念。”李言诚说道。

苏雪梅表示认可:“这个想法很好,小李。与上级医院建立紧密合作,不仅能提升我们的医疗水平,也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方案。”

李言诚积极与上级医院沟通协调,凭借着之前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卫生所的发展潜力,上级医院欣然同意了合作提议。不久后,第一批专家来到了红星公社卫生所。

专家们不仅带来了前沿的学术知识,还亲自参与病例会诊,为一些疑难病症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李大夫,这位患者的病情比较复杂,我们可以尝试采用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同时配合康复训练,应该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专家在会诊时说道。

卫生所的医护人员在一旁认真学习,受益匪浅。通过与专家的交流,他们开阔了视野,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有了更深的认识。

然而,在与上级医院合作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上级医院工作繁忙,有时专家不能按时前来进行讲座和会诊,这对专科门诊的工作安排产生了一定影响。

“苏姐,专家又临时有事来不了了,这可怎么办?患者都己经预约好了。”一位医护人员焦急地说道。

李言诚皱了皱眉头,说道:“我来和上级医院沟通,看能不能协调出一个更稳定的合作时间安排。同时,我们也要加强自身医护人员的培养,提高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

经过与上级医院的多次沟通,双方重新制定了合作计划,尽量确保专家能按时前来。同时,李言诚加大了对卫生所内部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鼓励他们自主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随着专科门诊的发展,卫生所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周边地区的卫生所也纷纷前来交流学习。李言诚和苏雪梅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心脑血管专科门诊的建设经验和管理模式。

“李大夫,你们卫生所的发展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也希望能借鉴你们的经验,提升我们当地的医疗水平。”一位周边卫生所的负责人说道。

李言诚微笑着说:“大家都是为了基层医疗事业,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有什么问题,我们随时交流。”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