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开局一万特种兵

第18章:朱由校的十年

加入书架
书名:
明末开局一万特种兵
作者:
追逐梦的天影
本章字数:
2710
更新时间:
2025-07-08

南海子的时间仿佛被无形的手拨快了齿轮。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行宫深处那座守卫森严的院落,成了整个帝国最神秘也最高效的枢纽。朱由校的“病”,一养便是悠悠十载。

十年间,南海子靖难营的校场上,勋贵子弟的哀嚎与汗水从未间断。英国公张维贤的嫡孙张世泽,从最初跑十里就吐的纨绔,到如今能披三十斤重甲持长槊冲锋陷阵;成国公朱纯臣那个以斗鸡走马闻名的幼子朱应桢,脸上稚气褪尽,眉骨上添了一道箭矢擦过的狰狞疤痕,眼神却如鹰隼般锐利;武定侯郭培民硬塞进来的庶子郭振明,更是因骑射、格斗、火器样样拔尖,被破格擢升为“靖难营”前锋营千总。十年酷烈如地狱般的捶打,当初被父辈硬着头皮送来的数百勋贵子弟,淘汰了近半,剩下的两万余人,早己脱胎换骨。他们肤色黝黑,筋肉虬结,眼神中没有了京师纨绔的浮华,只剩下被严苛训练和朱由校反复灌输的“重振祖辈荣光”信念所淬炼出的铁血与彪悍。这支完全由勋贵后代组成、装备着“天工院”最新式燧发枪与轻型“靖难炮”、操练着超越时代的步炮协同与线列战术的新军,如同一柄藏在南海子匣中的绝世利刃,只待出鞘饮血。

十年间,顾宪执掌的“西海商行”己将触角延伸至帝国每一个富庶的角落。玻璃镜照亮了江南豪商的厅堂,“南海烧春”醉倒了北地边关的将领,新式纺机织出的棉布温暖了千家万户。滚滚而来的白银洪流,一小部分支撑着“天工院”永不停歇的研发(燧发枪的击发成功率终于突破七成,颗粒化火药威力稳定倍增,甚至开始了原始蒸汽机原理的探索),更大的一部分,则通过错综复杂的海上和陆路秘密商道,化作粮食、铁料、硝石、硫磺、药材,源源不断输入辽东,成为支撑熊廷弼改革的血脉。毕自严在京师户部衙门焦头烂额筹措的“辽饷”,与“西海商行”这条暗线相比,竟显得杯水车薪。

十年间,大明的科举考场,为辽东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新鲜血液。天启二年,卢象升、倪元璐、黄道周金榜题名;天启五年,陈子龙、吴伟业崭露头角;天启八年,年轻的张煌言亦高中进士。这些名字,连同更早一些的文震孟、王应熊、张西知等,并未按惯例在翰林院清贵之地蹉跎岁月,而是在短暂的观政后,便被一道道看似寻常的任命文书,“流放”般地派往了苦寒的辽东。卢象升在锦州协助清丈田亩,推行保甲,手段刚硬,人送外号“卢阎王”;倪元璐在宁远督办军器局,将“天工院”的工艺标准一丝不苟地落实;陈子龙则奔走于辽西各堡之间,抚辑流民,编练乡勇,以文士之身行武将之事。他们在辽东的风沙与血火中迅速成长,成为熊廷弼推行新政、稳固地方的得力帮助。

十年间,两厂两卫的密报如同黑色的溪流,日夜不息地汇入南海子深处。魏忠贤和田尔耕成了皇帝最阴险的猎犬与清道夫。一份份记录着各地将领贪墨克饷、跋扈不法、结党营私的密档被归档;一批批被“引导”或“诱惑”而来的陕西、河南流民,以及在本地混不下去的地痞、囚徒,被押送队(往往有镇国军锐士混迹其中)驱赶着,穿越山海关,填充进辽东空旷的土地和急需人手的矿坑、工坊。辽东的人口,在战争阴云下竟呈现出畸形的增长。而朝中稍有异动、对南海子“养病”或辽东新政流露出不满的大臣,往往很快便会陷入各种“意外”的麻烦之中——或是陈年贪腐被突然揭发,或是家中子弟惹上命案,或是门生故吏被厂卫盯上…无声的警告,让叶向高、韩爌等内阁大佬都噤若寒蝉,对毕自严倾尽国帑输辽的举动,再不敢置喙半句。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