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之门

第16章 倒计时

加入书架
书名:
寰宇之门
作者:
蒸汽铆钉
本章字数:
6256
更新时间:
2025-07-06

2028年9月11日

梦舟的最后试炼

文昌发射中心,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掠过发射塔架。两枚银白色的长征十号运载火箭(CZ-5DY)如同蓄势待发的天神之矛,巍然矗立在1号和2号工位。它们的目标,是近月轨道。

这是“梦舟”载人飞船系统最后一次、也是最关键的全流程无人验证飞行——“奔月之约”终极测试。

任务代号:“丹”。

此次任务的核心,不再是验证单项技术,而是考验整个系统在长达一个半月的地月往返及环月驻留过程中的极限可靠性与全系统协同能力。

任务流程高度模拟载人登月:

先揽月着陆器由第一枚长征十号发射,精准注入近月停泊轨道,展开太阳能帆板,进入静默待机状态,如同月宫门前沉默的守卫。

梦舟飞船数日后,第二枚长征十号托举着“梦舟”飞船升空。

飞船内搭载着三名身着舱内航天服的模拟航天员载荷,配备完善的生理参数监测传感器,以及为未来航天员准备的各类生活物资和科学实验设备。飞船将执行复杂的地月转移轨道机动。

在精密轨道计算与“鹊桥”网络中继卫星的引导下,“梦舟”飞船将自主完成与“揽月”着陆器的高精度自动交会对接。对接机构锁紧的瞬间,指控大厅内屏息凝神。

程序模拟航天员通过对接通道从“梦舟”转移至“揽月”。

生命支持系统无缝切换、舱压平衡、环境控制与环控生保系统的联动,每一个数据流都被严密监控。这是未来航天员真正转移的预演。

“揽月”着陆器与“梦舟”分离,启动下降发动机,模拟从环月轨道向虚拟着陆区(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预设点附近)的下降过程。

抵达“月面”后,着陆器模拟展开设备,启动月面生存系统。

在接下来的7个地球日里,它将独自面对月面的极端环境:

模拟月尘环境下设备的运转、能源系统在长月夜阴影边缘的调度(依赖有限蓄电池和同位素热源);

舱内外温差控制、以及最重要的——模拟航天员出舱活动(EVA):

舱门多次启闭测试、机械臂操作、小型月面移动平台(模拟)的释放与回收。

所有数据通过“鹊桥”网络实时回传。

模拟驻留结束,“揽月”的上升级点火,模拟携带航天员返回环月轨道。

其下降级则被设定为永久留驻“月面”,成为未来真实基地的“先驱信标”。

上升级再次与“梦舟”飞船对接。

“梦舟”飞船承载着模拟航天员和宝贵的测试数据,脱离环月轨道,踏上归途。

经过数日的飞行,它将再入地球大气层,承受烈焰考验,最终在内蒙古西子王旗着陆场降落(或着陆)。

指控大厅内,严城和高齐作为技术顾问团队核心成员,紧盯着屏幕上滚动的海量数据。

每一次轨道修正、每一次系统状态切换、每一次模拟EVA的指令执行,都牵动着他们的神经。

这次长达一个半月的“牧星”之旅,是对中国载人登月系统成熟度的终极考核。

它的成功,将为2030年那历史性的一跃铺平最后一段道路。

与此同时,两枚为真正载人任务准备的“梦舟”飞船和“揽月”着陆器,己在总装测试厂房进入最后的集成与调试阶段。

最后的三名登月航天员人选己经确定,他们正在太空军训练中心接受着针对布鲁诺坑任务量身定制的高强度、高风险训练——包括在模拟“侵蚀场”干扰环境下的设备操作演练。

历史的聚光灯,己悄然聚焦在他们身上。

-----------------

在宏伟的载人登月计划背后,一个冰冷而严峻的现实始终横亘在科学家和工程师面前:

在月球背面布鲁诺坑这样的中低纬度地区建立长期有人驻留基地,在2030年、甚至2040年前,都近乎天方夜谭。

核心的枷锁,是能源与生存。

现有的中国空间站(天宫)每天发电量超过1000度,这庞大的能量支撑着精密复杂的生命维持系统。

如空气循环、水再生、温度控制、科学实验载荷以及日常运转。虽然月球基地的规模初期可能小于空间站,但其面临的挑战却呈几何级数增长。

布鲁诺坑所在的纬度,将经历长大 14个地球日的极寒月夜。

温度骤降至零下180摄氏度以下,如同跌入液氮深渊。

此时太阳能板彻底失效,失去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即使使用最先进的锂离子或固态电池,其能量密度也绝对无法支撑一个需要维持温度、空气、水循环和基本科研的基地熬过两周的黑暗寒冬。

所需电池组的重量和体积将大到不切实际。

氢燃料电池需要持续的燃料,在月球上大规模生产、储存液态氢氧本身就是巨大挑战,且系统复杂,效率在极端低温下难以保证。

同位素温差发电机(RTG)功率有限(通常千瓦以下),仅能维持最核心设备不冻僵,远不足以支持有人驻留。

月球表面无磁场和大气保护,宇宙辐射强度是地球的150倍以上,长期暴露风险极高。无处不在、尖锐且带电的月尘,是精密设备的噩梦,会堵塞散热孔、磨损机械、干扰仪器。

零下180度的极寒会令大多数材料的强度、韧性发生剧变,变得极其脆弱。密封件失效、结构件冷裂的风险无处不在。

严峻的现实迫使中美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两个方向:

小型核裂变反应堆是目前唯一有望提供持续、稳定、高功率(数十千瓦至百千瓦级)能源,无视昼夜交替的解决方案。

NASA的“Kilopower”及其后续项目己在地面实现10千瓦级输出,目标正是月球/火星。

中国相关项目也必然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将可靠的微型核电站送上月球并安全运行,是建立永久基地的先决条件。

月球地质历史上有过火山活动,留下了纵横交错的熔岩管道。这些巨大的地下洞穴(首径可达数百米,长数公里)是天然的庇护所:

地下深处温度常年保持在相对稳定的零下20摄氏度左右,与地表极端温差相比堪称“舒适”。

【这个温度并不是作者瞎填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谢和平”院士的:《月球恒温层地下空间利用探索构想》】

数米到数十米厚的月岩层,是阻挡宇宙射线和太阳高能粒子的完美屏障。

洞穴内部环境相对封闭,月尘侵扰大大减少。

天然拱顶结构稳固,为基地提供天然支撑。在洞穴内建设基地(充气式或刚性模块),外部覆盖月壤进行加固和进一步保温/防辐射,是最具可行性的方案。

中国后续月球基地规划中,“打洞”(勘探、评估并利用熔岩管)必然是核心战略方向。布鲁诺坑附近是否存在可利用的熔岩管,是未来探测的重中之重。

因此,2030年中国载人登月的目标,更准确的定位是:抵达布鲁诺坑,完成对“门”的首次近距离接触、详细勘察和关键样本采集,建立一个小型、可短期(数日至数周)支撑宇航员活动的“前哨站”(可能依赖预置物资和有限核能/燃料电池)。

真正意义上的、可长期轮换驻留的“广寒宫”基地,必然依赖于后续核反应堆的成功部署和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这将是下一个十年的宏伟目标。

阿尔忒弥斯计划同样面临此挑战,其规划的“阿尔忒弥斯基地”(Artemis Base Camp)初期模块也聚焦于短期驻留。

中美在月球上的角逐,不仅是到达的竞赛,更是生存能力的竞赛。谁先掌握可靠的月面核能与地下构筑技术,谁才能真正在月球上站稳脚跟,深入探索那扇改变一切的“门”。

-----------------

PS:

这不是爽文,登上月球己经是,最轻松的一步了。

这也是本文写到现在,依旧没单一主角的原因,上月球要5年,建立月球空间站要5年,建立月球基地要多少年?5年?10年?20年?还是……

大家可以集思广益一下,现有的技术,能不能在零下两百度的环境下,让三个人熬过14天?

至少现有的两个空间站都不行

核反应堆的能量或许可以,但起飞和着陆器的巨大冲击力如何解决?

温度变化,材料能不能顶住?尘埃干扰设备运转怎么办?

-----------------

前面写的很艰难,作者不是航空航天专业,只能根据开源信息写。

虽然有同学在干航天,但怕问人家敏感信息,会被抓起来枪毙。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