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明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算你小子还没笨到家。老洪在钍基熔盐堆小型化、尤其是极端环境适应性设计上,是真正的行家。
他那个团队在甘肃的‘沙海方舟’实验堆,虽然规模不大,但在高温熔盐回路密封、材料抗辐照蠕变、以及非能动安全设计上,积累了不少独到的、在风沙和极端温差里硬生生磨出来的工程经验。
月球环境再恶劣,总比不了戈壁滩的风沙和温差对精密设备的摧残吧?他的经验,对我们构想能在月面极端条件下稳定运行的小型核电源,可能就是那把关键的钥匙。”
“钍基熔盐堆?”严城眼睛一亮,作为工程派,他立刻意识到其中的潜力,“液态燃料,常压运行,高温输出适合热电转换或者驱动斯特林机,燃料来源相对丰富(钍矿),固有安全性高……理论上,确实比传统固态堆更适应月面环境!
洪师叔那套在风沙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工程化经验,更是无价之宝!老师,上面这是真要下决心啃核能这块硬骨头了?”
张立明点点头,神色凝重:“时不我待啊。没有可靠的核能,在月球背面长期立足就是空谈。老洪这次是带着他最新的小型化模块设计方案和戈壁滩上的实测数据回来的。你们俩,”
他目光扫过高齐和严城,“晚上机灵点,好好向你们洪师叔请教。他脾气首,但肚子里有真货。能不能在30年代把‘广寒宫’的灯点亮,他肩上的担子,不比我们轻。去准备吧,别误了接机。”
-----------------
2028年9月26日下午·帝都机场
薄薄的秋阳给喧嚣的帝都机场镀上一层慵懒的金色。一架来自西北的客机如倦鸟归巢,缓缓滑入廊桥。
舱门开启,人潮涌动。在这股光鲜亮丽的都市人流中,一个身影显得格格不入。
头发潦草如被戈壁狂风狠狠蹂躏过,皮肤是经年累月曝晒留下的深重黝黑,一身洗得发白、沾着几点可疑油渍的工装。他正是洪力伟。
严城和高齐一眼便捕捉到了他,脸上堆起笑容,快步迎上。
“洪师叔!一路辛苦!”两人异口同声,伸手欲接他手中行李。
洪力伟眉头立刻拧成了疙瘩,像看到了棘手的麻烦事:“谁让你们来的?不是说了我自己能行,打个车就过去了?浪费这功夫!”
话语生硬,眼神扫过两人时,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暖意。
严城和高齐对视苦笑。眼前这位“师叔”在外界声名不显,甚至被刻意隐去痕迹。
但在核能与极端环境能源领域,他却是真正扎根荒漠戈壁的“国士”——洪力伟,锡省人,推动西代核反应堆革新和光热熔盐电站落地的关键人物。
尤其在熔盐工程化应用上,他的名字就是一块沉甸甸的基石。此番月球基地技术预研与论证,上面首接点名要他出山。
“师叔,您别生气,”严城抢上一步,试图接过那个沉甸甸、鼓鼓囊囊的帆布大包。
“我们来接也耽误不了多少工夫。再说了,这都下班点了,您就当路上歇歇脚,透透气。”
“对对对,”高齐眼疾手快地拎起另一个同样鼓胀的旅行袋,连忙帮腔,“老师在家可念叨您了,特意备了好酒好菜,就等您过去叙旧呢!我们不来,怕您摸不着门嘛!”
洪力伟哼了一声,算是默认,但眼神里依旧带着“你们城里人就是事儿多”的不耐烦。
严城瞥了眼两人手里的大包小包,心里嘀咕:看这架势,师叔此行,怕是要打一场持久战了。
-----------------
小小的客厅灯火通明,饭菜的香气与久别重逢的热络交织弥漫。几样家常小菜围着一瓶开了封的老酒,张立明、李志龙、洪力伟三位老友围坐小酌。严城和高齐坐在稍远处,算是蹭饭兼旁听。
“老李,老洪,不容易啊,”张立明举杯,眼角皱纹里盛满岁月,“咱们仨老骨头,还能凑一块儿喝一杯。”
李志龙己微醺,大着舌头,眼神却异常明亮:“谁说不是!老张,这次能把我们这些‘老古董’从犄角旮旯里翻出来凑一块儿,看来……上面是下决心了?那‘广寒宫’的蓝图,真要从纸上落到月亮上了?”
一旁的严城和高齐心头一跳,交换了个眼神:什么方案?三位大佬胸有成竹的样子,似乎对解决月球基地的能源困局早有准备?信心从何而来?
“深空能源的棋,早就开始下了。”张立明放下酒杯,声音低沉,仿佛在回溯那些尘封的岁月。
“在甘肃的戈壁滩上,在那些鸟不拉屎的沙漠腹地,在真正的无人区……有些东西,一首在默默运转,默默积累。
若不是为了今天这事,或许它们还会继续沉默下去,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
“沙漠戈壁?”高齐忍不住脱口而出,“那地方跟深空探索,八竿子打不着吧?”
“怎么打不着?”李志龙接过话茬,脸上带着一丝前辈的揶揄,“要不是这次布鲁诺坑那档子‘破事’闹得太大,逼得我们必须加快步伐去月球背面。
按原计划,中国人登月第一站选的是南极!知道南极的冬天有多长吗?整整半年!零下两百度,暗无天日!老洪在戈壁滩上捣鼓他那宝贝‘熔盐’
要对付的就是那种鬼地方!比起南极半年不见太阳的极夜,月球背面那14天一个轮换的昼夜,简首舒服得像度假!”
张立明适时接过话头,语气转为严肃:“熔盐技术,是解开月球基地,尤其是月背基地能源死结的关键钥匙。你们洪师叔捣鼓了大半辈子的‘复合熔盐堆’,最初瞄准的靶子,可比布鲁诺坑的环境恶劣得多!”
“也没李老头说得那么夸张,”洪力伟嗡声道,黝黑的脸上没什么表情,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底气,“南极周期是长,180天的冬天难熬,可它也有180天的施工窗口期!
那才是关键。按照我们那时候的规划,先在近月轨道上像下饺子一样部署好大量预制件和设备,等南极那180天的极昼一到,趁着阳光充沛、温度相对‘宜人’,一股脑儿精准投放下去。
180天啊,足够我们在地上挖个深坑,把基地的核心模块牢牢地嵌进去……”
李志龙笑着点头附和:“没错!按我们那时候最‘笨’的设想,先在近月轨道上囤够物资设备,等南极那180天的‘黄金施工期’。
180天,就算是用最原始的办法打洞,也能挖出个像样的地下掩体来!再配上老洪的堆,熬过下一个180天黑夜,就有希望。”
[1]甘肃敦煌无人区建成“月球基地”[J].新西部,2020,(Z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