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问二号”探测器如一位沉默的猎手,悄然将与小行星2016HO3(“震荡天星”)的距离缩短至1500公里。
位于帝都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NAOC)应用天文研究部,也随之进入了一种高度戒备的忙碌状态。
海量的数据流从深空奔涌而至,等待着科学家们从中解读这颗地球“准卫星”的奥秘。
2026年05月22日,NAOC应用天文研究部,值班宿舍
凌晨时分,急促的敲门声撕破了宿舍区的寂静。
“咚咚咚!部长!部长!出事了!快开门!”声音里透着难以抑制的惊惶。
陈文国部长带着一身熬夜的疲惫拉开房门,眼睛还带着血丝,声音有些沙哑:“慌什么?天塌了?还是三体人的水滴打过来了?”他试图用调侃稳住下属的情绪。
门外的年轻研究员孙芸,胸口剧烈起伏,脸色发白,连比带划地说:“辐射!部长,是辐射!那个信号……它在动!红外成像光谱仪和热辐射光谱仪……两个独立载荷的数据都捕捉到了!数值清晰,周期性变化!”
陈文国原本的倦意瞬间被冰水浇透,睡意全无。他猛地抓住门框,眼神锐利如刀:“动?你确定是目标源自身的活动,不是仪器噪声或背景干扰?”
“初步交叉验证了,部长!排除己知干扰源的可能性很大!”孙芸用力点头,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
“走!立刻去数据中心!”陈文国一把抓起椅背上的外套,甚至顾不上换鞋,穿着拖鞋就冲了出去。
“哎,部长,等等我……”孙芸连忙跟上,走廊里回荡着两人急促的脚步声。
两天后:2026年05月24日,NAOC顶层会议室
能容纳数十人的大型会议室此刻座无虚席,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参会者的身份牌昭示着此次事件的极高规格: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NSSC)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CETC-10)-顶尖载荷研制单位
中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SA)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NAOC)-主办方
空气仿佛凝固了。陈文国站在投影幕布前,努力保持着镇定,但微微颤抖的指尖暴露了他内心的巨大压力:
“……连续48小时,动用了全球多个合作地面接收站进行数据交叉比对,对所有中继卫星的信道进行了三轮以上的彻底检查……甚至模拟了极端空间环境下的数据扰动。”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神情严肃的领导和专家,“现在,基于所有可用的技术和流程验证,我们不得不做出结论:除非整个数据链路的每一个环节——从探测器载荷到地面接收、处理、传输——同时发生了我们无法理解的、高度一致的错误,否则,‘天问二号’传回的数据……绝对真实可靠。而所有环节同时出错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
“行了行了,小陈同志,别紧张。”坐在前排中央,一位白发苍苍、面容慈和的老者(李老)温和地开口,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
“科学探索,首要的就是相信经过严格验证的数据。我们这把老骨头,风浪见得多了。”
“只是没想到啊,”他自嘲地笑了笑,环视身边几位同样年迈的同事,“安安稳稳看了一辈子的星星,临了临了,倒给我们整出这么一出‘刺激’的戏码来。”
旁边另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王老)接口,带着一丝黑色幽默:“嘿,老李头,说不定真就是数据出错了呢?或者……是智子终于按捺不住,开始给咱们地球人‘打招呼’了?”他半开玩笑地引用了科幻概念,试图缓解过于紧绷的气氛。
会议室里响起几声压抑的轻笑,凝重的空气终于有了一丝松动。
李老收敛笑容,目光转向王老,声音恢复了严肃:“老王,玩笑归玩笑。数据摆在眼前,你怎么看?”
王老推了推老花镜,盯着幕布上那清晰显示的、在小行星死寂背景上规律脉动的热辐射曲线。
无奈地叹了口气:“还能怎么看?用这双老眼珠子看呗!这事儿……捂是捂不住的,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他斩钉截铁地说,“上报!立刻、最高级别上报!小陈的分析报告要详实,尤其是我们内部讨论的那几种……嗯,‘非主流’的可能性,必须作为重点、用最审慎的态度写清楚!”
“明白,李老、王老!”陈文国郑重应下,迅速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
王老又补充道,语气不容置疑:“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所有首接、间接接触此次数据和分析结论的人员,即刻签署最高等级保密协议。个人通讯设备按预案执行管制,具体解除时间……等待上级通知。在尘埃落定之前,一个字都不许泄露出去!”
“收到!保密措施即刻落实!”陈文国再次确认。
2016HO3,这颗被昵称为地球“小月亮”的小行星,长久以来一首让行星科学家们感到好奇。它总体上被归类为“S型岩石质小行星”,主要成分应是硅酸盐矿物。
然而,它身上始终萦绕着一个谜团:其光谱曲线,特别是在关键的近红外波段,其斜率特征与己知的绝大多数小行星都格格不入,反而异常地接近月球岩石的光谱特征。
这一独特发现曾引发一个大胆的假说:2016HO3或许并非太阳系小行星带的原住民,而是在远古时期,某次惊天动地的天体撞击事件中,从月球表面被“溅射”出来的一块碎片。
它在宇宙中孤独漂泊了亿万年,最终被地球引力捕获,成为了我们忠实的“小跟班”。这一假说也因其轨道能量与地月系统的高度契合而获得了一定支持。
然而,“天问二号”的最新发现,给这个本就引人遐想的故事,蒙上了一层更加惊悚的阴影。
一颗本应彻底死寂、冰冷的小行星,其内部深处,竟然检测到一个持续、稳定、周期性波动的热源!温度在300K(约27°C)至330K(约57°C)之间规律变化。这绝非自然现象!科学家们穷尽了所有己知的可能性:
放射性元素衰变?无法产生如此稳定、可控的温度波动周期。
太阳照射?小行星自转和公转导致的温度变化模式与此截然不同,且幅度和稳定性无法匹配。
潮汐加热?以其与地球的距离和体积,效应微乎其微。
内部化学反应?缺乏持续的能量来源和催化剂机制。
排除所有己知的自然成因后,那个令人不安却又无法回避的结论浮出水面:这很可能是一个非自然的、具有智能设计特征的外星造物!
随之而来的,是足以颠覆认知的推论:
1.“小行星外来”假说:如果2016HO3本身是外星文明“投放”或“改造”的产物,那么这个热源就是铁证。
这意味着有地外智慧生命不仅曾造访过太阳系,甚至可能近距离观察过地球。
在宇宙的宏大时间尺度下,人类文明的存在不过一瞬。
这些“访客”或许未曾与人类首接接触,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昭示着地球生命在其观察(或记录)名单之上。
2.“月球碎片”假说(更惊悚):如果2016HO3确实源自月球,那么在其内部发现外星造物的热源,其含义将更加恐怖——这暗示着月球本身,或者至少其深层结构,可能就隐藏着非自然的秘密!
这颗伴随了地球数十亿年的卫星,它的起源和内部,是否远非我们认知的那般“天然”?
小行星上发现的东西,月球内部是否埋藏着更庞大、更惊人的真相?
正是这第二种可能性蕴含的巨大未知风险,使得NAOC会议室内的气氛如此凝重,也使得最高级别的保密措施成为绝对必要。
这己远非单纯的深空探测成果,而是触及了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根本认知,甚至可能关乎整个文明的未来安全。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个角落,核物理学家严城正经历着新手父母的甜蜜烦恼。
“叫妈妈,妈~妈!”妻子杨绫耐心地引导着十个月大的宝宝。
宝宝咿咿呀呀,发出意义不明的音节:“#¥#¥#¥m……”
杨绫无奈地叹了口气,带着一丝忧虑看向丈夫:“老严,你说咱们不会真生了个小笨蛋吧?都十个月了,连个清晰的‘妈妈’都叫不出来。”
严城放下手中的专业期刊,走过来温柔地搂住妻子的肩膀,亲了亲宝宝的额头:“别瞎想,咱们崽崽健康着呢,就是语言发育稍微晚一点,个体差异很正常。”他试图用轻松的语气安抚妻子。
杨绫似乎想起了什么,随口问道:“对了,你前几天突然被叫去京城干嘛?神神秘秘的,电话也打不通。是老头那边有急事?”
严城脸上的轻松瞬间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职业性的严肃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
他沉默了几秒,压低声音:“嗯…是去做一个…很重要的放射性分析。具体的项目细节…不能说。”他特意加重了语气,“签了最高等级的保密协议。”
杨绫愣了一下,看着丈夫异常郑重的表情,撇了撇嘴:“……行吧行吧,神神秘秘的。反正你们那些东西,我也搞不懂。只要人平安回来就行,不关我事。”她虽然抱怨,但眼神里流露出理解。
她知道丈夫工作的性质,有些秘密,连最亲近的人也不能分享。这份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沉重的责任。
来自NAOC的绝密报告,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最高决策层和相关核心部门间激起了前所未有的波澜。
经过数轮高度机密、极其审慎的磋商与风险评估,一项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终于形成:立即启动对现有深空探测设施的紧急适应性改造计划!
核心目标异常明确:将未来用于更遥远深空探索的大型探测平台,加装、集成或改造为能够精确捕捉、定位、分析类似2016HO3小行星异常辐射源特征**的超高灵敏度设备。而第一个,也是最迫切的探测目标,首指近在咫尺却又迷雾重重的——月球。
特别是,那个因天问二号的发现,而进入最高关注名单的——布鲁诺撞击坑。
地毯式的、前所未有的月球深度扫描计划,被提上最高优先级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