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系列的第二批次,延续之前的模式,一系双机。
玉兔三号于2025年12月9日抵达月球,作为“玉兔三号”的孪生备份。
“玉兔西号”原本的使命,是在三号圆满完成其预定区域的勘探任务后。
深入月球表面那些环境更为极端、地形更为复杂的“险恶之地”,为人类探月拼图填补关键空白。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自2026年3月起,一份来自遥远月球的异常探测报告,彻底改变了这辆备用月球车的命运。
报告指出,在月球背面神秘的布鲁诺撞击坑深处,探测到一处微弱却稳定的未知热源和无法解释的结构信号。
这个发现立刻在深空探测领域掀起了波澜。经过数月的精密分析和激烈讨论,SA(中国国家航天局)最终决定赋予玉兔西号一项前所未有的新使命——深入布鲁诺撞击坑,揭开这个谜团的核心:那里究竟隐藏着什么?
2027年1月5日,承载着人类对月之暗面最深切好奇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托举着玉兔西号月球车,挣脱地心引力,义无反顾地飞向三十万公里外的银色世界。
它的目标清晰而艰巨:月球背面,坐标(36°1'6.378240” N, 103°4'47.681040” E)——布鲁诺撞击坑。
2027年1月10日,嫦娥八号的轨道器部分率先抵达月球轨道,如同一位耐心的守望者,开始环绕飞行,精密计算着着陆窗口。
控制大厅里,轨道工程师们紧盯着屏幕,确保着每一步动作的精确无误,为即将到来的历史性着陆铺平道路。
【曾有观点将嫦娥六号长达月余的旅程与阿波罗任务的一周进行对比,以此质疑探月真实性。
事实上,嫦娥六号在发射后仅用了约5天便抵达月球附近轨道。此后的二十多天,它并非在“飞行”。
而是在轨道上进行精细的“逆行”机动,核心目的是等待预定的南极着陆点从漫长的月夜中苏醒,迎来宝贵的白昼光照期,这是确保着陆安全和科学探测有效性的关键策略。】
北京时间2027年1月14日16时31分,经过数日紧张而精密的轨道调整和下降程序。
玉兔西号月球车,这个343公斤的精密“探险家”,在反推发动机精准的减速下,稳稳地降落在布鲁诺撞击坑崎岖不平的表面。
着陆器激起的月尘缓缓沉降,标志着人类探测器首次踏足这片从未被近距离探索过的、位于月背北半球的古老荒原。
【时间备注:此日期是基于月球约29.53天的朔望月周期(即一个完整的昼夜循环)推算出的近似值。
实际日期可能因月球轨道微小摄动及天文观测精度有细微调整。月球的“一天”(从日出到下一个日出)约为地球的29.53天。
意味着其“白天”和“黑夜”各持续约14.765天。
作者此处的估算(1月14日)意在体现此时大致对应月球背面北半球的“清晨”时分,但未代入具体经纬度进行精确的日照角计算,误差在一天以内。】
当晚新闻联播
“观众朋友,现在关注嫦娥八号任务的最新消息……北京时间今天17时,玉兔西号月球车搭乘嫦娥……南极布鲁诺撞击坑。
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抵达这一区域。玉兔西号将开展……
对当地的地形地貌进行详细勘察,为未来载人登月任务积累关键数据。
此次任务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后续相关进展我们也将持续关注。”
SA总部-深空测控中心:
新闻播报的余音还在空气中回荡,测控中心内却己切换至另一种更为凝重、专注的氛围。
巨大的屏幕上,玉兔西号传回的首批着陆点全景图像刚刚定格。
“首播信号确认断开?”总指挥的声音沉稳,但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
“确认,总指挥。公共首播信号己按计划切断。”通信主管迅速回应。
“好。立即接入国家深空测控网(NCSS)和国家天文台(NAOC)专线,建立最高优先级链路。月球车的实时操作权限移交至本控制台。”
总指挥的指令清晰有力,“通知艾长风院士,请他立刻到主控台,准备接管玉兔西号的首次移动操控。”
-----------------
焦尔达诺·布鲁诺撞击坑——月球背面一座首径约22公里的古老疤痕。
它那高耸的环形山壁和深邃的内部,记录着数十亿年前一次惊天动地的撞击。此刻,玉兔西号正静卧于其北缘某处。
北京时间20点06分,月球表面。
炽热的“阳光”毫无遮挡地倾泻在月表。地面温度传感器显示:92摄氏度。
对于依靠太阳能驱动的玉兔西号而言,这是白昼工作的上限边缘。
它343公斤的躯体由先进的复合材料构成,专为承受月球炼狱般的极端环境而生:从零下180摄氏度的刺骨寒夜,到零上150摄氏度的灼热白昼。
它具备37度极限爬坡和35厘米越障能力,堪称月面越野的健将。其携带的科学仪器更是精良:全景相机如同它的“眼睛”,红外成像光谱仪是分析矿物成分的“化学鼻”,测月雷达能透视浅层月壤结构如同“透视眼”,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则是识别元素组成的“分析仪”。
-----------------
在艾长风院士沉稳的指令下,玉兔西号苏醒了。
它的六轮缓缓转动,以设定好的450米/小时(约0.125米/秒)的速度,朝着预定的坐标点——那个神秘热源的方向,开始了一场小心翼翼的跋涉。月尘在车轮下扬起又落下,留下清晰的车辙印。
“探月雷达工作正常,信号清晰!”
“中继卫星‘鹊桥三号’链路稳定,信号强度优!”
“下行数据接收正常,遥测参数一切绿色!”
控制员们的声音在安静的指挥大厅中有序地响起,汇成一首探月的交响曲。
“其他非必要传感器都关闭了吗?”艾长风院士紧盯着主屏幕上的导航数据和雷达初步回波,头也不回地问。他头发花白,眼神却锐利如鹰。
“己确认关闭,艾老。”助理工程师迅速回答,“目前仅保留全景相机用于导航避障,以及探月雷达进行目标区域扫描。
当前速度稳定在350米每小时,根据地形和规避障碍需求,预计抵达目标近区(500米范围)需要约35小时。”
“嗯,”艾长风微微颔首,“保持这个节奏,安全第一。按预定方案,接近到500米安全距离后暂停,然后以热源坐标为圆心,进行初步的圆周勘测,收集更全面的环境数据。”
-----------------
玉兔号/二号月球车设计质量137千克,能源为太阳能,能够耐受月球表面真空、强辐射、零下180摄氏度到零上150摄氏度极限温度等极端环境。
月球车具备20度爬坡、20厘米越障能力,并配备有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测月雷达、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等科学探测仪器。
这里的玉兔三号/西号,并没有查到具体信息,数据是作者按照第一系列往后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