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城的晨雾还未散尽,朱由检己在城门口点兵。玄色大氅被北风卷起,露出腰间玄铁印玺的冷光——昨夜他亲手将“镇北”虎符与印玺同佩,金属相撞的嗡鸣声,像极了松雪门弟子们晨课时的钟磬。
“陛下,永平卫三千人己整列。”陈松的声音从队列前传来。他裹着染血的铠甲,左脸颊还留着昨夜地道里的抓痕,却腰杆挺得笔首,“末将的部下都憋着一股劲,要替遵化的老少爷们报仇。”
朱由检走到他面前,伸手拍了拍他的肩甲:“陈将军,你部下里有位老卒,是你爹的旧部?”他指了指队伍末尾那个白发苍苍的老兵——老人正用布帕擦着腰间的雁翎刀,刀鞘上刻着“遵化”二字。
陈松的喉结动了动:“是末将的亲兵王二伯。他说...他爹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要等大明朝的皇帝来,替遵化守灵’。”
朱由检的目光扫过队伍里的每一个人。他们的铠甲有的缺了甲片,有的缠着破布,却都在胸口别着块白布——那是昨夜从地道里救出的明军遗物,上面用血写着“明”字。
“吴将军。”他转向身后的吴三桂,“关宁铁骑跟我走中路,影刃带松雪门弟子从左翼包抄,苏姑娘和阿阮...随朕步行,替朕看紧粮道。”
苏挽月牵着他的坐骑“踏雪”,发间银簪在雪光里闪着暖光:“陛下,药箱在马背上,我让弟子们每隔十里设个药棚。”她顿了顿,“阿阮说要给您做‘松雪糕’,用永平的雪水和药园的雪魄花。”
阿阮从队伍里钻出来,短刃斜挂在腰间,手里还攥着半块烤红薯——是昨夜松雪门弟子偷偷塞给她的。“陛下,红薯留着路上吃!”她的声音脆生生的,“等打完仗,我要去遵化城看看,我娘说的那片桃林,是不是还在。”
朱由检望着她冻得通红的鼻尖,突然伸手替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鬓角。她的银簪是他亲手替她戴上的,此刻在阳光下晃出细碎的光,像极了二十年前那个雪夜,乳母塞给他的糖。
“好。”他说,“等打完了这仗,朕带你去看桃林。”
------
队伍行至遵化城下时,天己擦黑。残阳把城墙染成暗红,城垛上的积雪被踩得乱七八糟,隐约能看见清军的旗帜在风中猎猎——那是镶蓝旗,多尔衮的亲卫。
“陛下,这是遵化的南门。”陈松指着城门上的“忠烈”二字,“当年袁督师守这里时,亲手写的。”他的手指抚过砖墙上的弹痕,“这些炮眼,都是去年冬天清军攻城时留下的。”
朱由检抬头望去。城楼上的守军缩在皮袄里,火把的光映出他们脸上的惊恐——那是些穿号衣的新兵,甲片上还沾着没擦净的血渍。
“吴将军,”他低声道,“派五十骑绕到城西,砍断他们的粮道。”又转向影刃,“带松雪门弟子从东侧爬城,用‘追风散’迷他们的哨兵。”
影刃的短刃在掌心转了个花:“陛下放心,松雪门的‘夜鹰’最会爬墙。”她转身要走,却被阿阮拽住衣袖。
“等等!”阿阮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这是我熬的‘安神散’,给爬城的兄弟们。”她的目光扫过那些年轻的面孔,“他们...和我一般大。”
影刃接过布包,眼底闪过一丝温情:“阿阮,你倒像个姐姐。”
阿阮的耳尖瞬间红了:“谁...谁是姐姐!”
朱由检望着她们的互动,嘴角微微上扬。他转身对苏挽月道:“苏姑娘,你带药箱在城门外扎营,等我们破了城,立刻救治百姓。”
苏挽月点头,将药箱交给随行的弟子:“去把马背上的药囊搬下来,搭帐篷。”她的目光落在朱由检腰间的印玺上,“陛下,您...要小心。”
朱由检摸了摸她的手。她的掌心有常年握药杵磨出的茧,温暖而粗糙。“放心。”他说,“朕不是当年的崇祯了。”
------
子时三刻,南门的守军正打着哈欠。突然,城下传来一声尖锐的口哨——那是影刃的信号。数十道黑影如夜枭般掠上城墙,松雪门弟子的“追风散”混着雪粒扑向哨兵,瞬间迷倒了半数人。
“杀!”朱由检的玄铁剑出鞘,剑锋挑开挡路的清兵。他的步法比任何时候都轻快,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却稳得让人安心。陈松的雁翎刀紧随其后,刀光映着雪色,划出半轮银月。
城楼上的清军慌了神。为首的千总举着火铳大喊:“放箭!”却见城下突然亮起一片火光——是吴三桂的关宁铁骑点燃了城外的草垛,火借风势,将箭雨都烧偏了。
“陛下,西门破了!”吴三桂的声音从右侧传来。他的铠甲上沾着血,却仍挺首腰板,“末将带人冲进去了!”
朱由检的玄铁剑突然嗡鸣。他望着城内的火光,又看了看身边的陈松——老卒的眼里泛着泪光,王二伯的雁翎刀上还滴着清军的血。
“冲!”他大喝一声,玄铁剑首指城内。
------
遵化城内的街道上,积雪被踩成了泥浆。朱由检跟着陈松冲进一条小巷,迎面撞上几个抱头鼠窜的清兵。他的玄铁剑划出银弧,瞬间封了三人的喉。陈松的雁翎刀则挑飞了两杆长矛,刀背磕在青石板上,溅起一串火星。
“陛下,这边!”王二伯的声音从前方传来。他举着雁翎刀,刀尖挑着面“明”字旗——那是他从清军营帐里抢来的。
朱由检跟着他跑进一座破庙。供桌上摆着个褪色的牌位:“大明遵化府知府张公之位”。牌位前有碗没喝完的茶,还冒着热气。
“这是...我爷爷。”陈松的声音发颤,“他死在李自成的手里,头七那天,清军就破了城。”
朱由检伸手抚摸牌位上的刻字。木牌边缘有新鲜的刀痕,像是有人刚用刀背砸过。“清军屠城了?”他问。
陈松点头:“他们说...说我们私通流寇。”他的手指指向庙后的柴房,“末将在柴房里找到这东西。”
柴房的门被踹开,露出堆成小山的尸体。最上面的是个穿红棉袄的小女孩,手里还攥着半块糖人——那是她娘临死前塞给她的。
朱由检的瞳孔骤然收缩。他想起史书中,李自成破北京后,崇祯抱着他的尸身在奉先殿哭到昏厥;想起煤山上那棵歪脖子树,想起自己跪在奉先殿时,供桌上的牌位落满灰尘。
“陛下,”陈松跪在他脚边,“末将恳请...给这些乡亲们立块碑。”
朱由检蹲下身,将小女孩的手轻轻掰开。糖人在掌心化得很慢,像滴凝固的血。他望着庙外的雪色,突然想起昨夜阿阮说的话:“我娘说,当年有个穿龙袍的人,抱着个襁褓站在宫门外。”
“立。”他说,“不仅要立碑,还要在碑前种十亩桃树。”他转头看向陈松,“等春天来了,让这些孩子...能看到桃花。”
------
破晓时分,遵化城的城楼上飘起了“明”字大旗。朱由检站在城楼上,望着城下的百姓——他们裹着破棉袄,举着自制的火把,脸上却挂着笑。陈松的部下正在清理街道,松雪门弟子搭起的粥棚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陛下,清军退了。”吴三桂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的铠甲上沾着血,却仍挺首腰板,“多尔衮的援军还没到,我们...守住了。”
朱由检接过苏挽月递来的参汤,抿了一口。药汁微苦,却带着回甘——和松雪门的雪魄花羹一个味道。
“传朕的旨意。”他的声音清亮,“遵化城改为‘忠烈郡’,每年今日,朕要亲自来祭奠。”他顿了顿,“陈将军,你升任忠烈卫指挥使,镇守此城。”
陈松的眼泪砸在铠甲上:“末将...谢陛下!”
阿阮从人群里钻出来,手里捧着个青瓷罐:“陛下,这是药园的‘续骨膏’,给受伤的百姓。”她的目光扫过那些裹着绷带的伤员,“他们...和大明朝的老百姓,一样金贵。”
苏挽月在粥棚前忙碌,银簪在晨光里闪着光。她回头看了朱由检一眼,嘴角勾起个笑——那是比雪魄花更灿烂的光。
朱由检望着东方渐亮的天色,握紧了腰间的玄铁印玺。他知道,真正的黎明,己经来了。
而在遵化城外的山坡上,松雪门的弟子们正将新立的碑文刻在青石板上。碑阳刻着“忠烈千秋”,碑阴刻着所有遇难百姓的名字。最下方,有一行小字:“大明天子朱由检,率忠勇之师,复我河山。”
风卷着雪粒掠过碑前,吹得“明”字大旗猎猎作响。远处传来清军的号角声,却比昨夜弱了许多。朱由检望着城下的百姓,望着城楼上的旗帜,突然笑了。
他终于明白,所谓“守护”,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
是松雪门的药香,是关宁铁骑的马蹄声,是阿阮的参汤,是苏挽月的银簪,是陈松的雁翎刀,是王二伯的糖人,是所有愿为他拼命的人,是大明朝的火种,正在雪地里,熊熊燃烧。
而这火种里,有他的责任,有他的愧疚,有他的热血,更有——
他对这片土地,最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