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汇报会的巨大成功,如同在燕华大学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陆哲远和苏念星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了校园的各个角落,不再仅仅是各自院系的“怪才”和“野马”,而是成为了“星火计划”的明星搭档。他们的“光影情绪发生器”更是成为了校园里津津乐道的话题,甚至有其他院系的同学慕名而来,要求参观他们的实验室。
“陆哲远,你们的项目太厉害了!我从来没想过物理和艺术能这样结合!”
“苏念星,你设计的那些光影效果,简首绝了,感觉我的情绪真的被带动了!”
赞誉声此起彼伏,让平日里习惯了平静的陆哲远感到一丝不适。他虽然对认可抱持着科学的理性态度,但如此首接和热烈的赞美,还是超出了他的计算范围。他只是礼貌地点头,偶尔简短地回答一两个技术问题。
苏念星则显然更适应这种热闹。她笑着与同学们交流,眼神中闪烁着艺术家特有的光芒,分享着创作的灵感和过程。但她总会在不经意间,将话题引向陆哲远,强调他在技术实现上的关键作用。“如果没有陆同学精确的计算和编程,我的那些想法都只能停留在脑子里。”她会这样说,语气真诚而带着一丝自豪。
当天傍晚,当所有人都散去,实验室里终于恢复了宁静。陆哲远正在整理散乱的设备,苏念星则坐在实验台边缘,晃着小腿,看着窗外逐渐暗下来的天空。
“感觉怎么样,陆同学?”苏念星转头看向他,眼中带着一丝疲惫,却更多的是满足,“被这么多人关注和赞美,是不是有点不习惯?”
陆哲远手中的动作顿了顿。他将最后一根数据线收好,然后转过身,看向她。他眼中没有平时那种锐利的光芒,反而显得有些柔和。“确实超出预期。但数据反馈表明,我们的‘情绪发生器’在不同受试者中均诱导出了预期情感,且与主观感受有较高吻合度,这证明了理论的有效性。”他依旧用着他那套严谨的科学语言。
苏念星噗嗤一笑。“你啊,什么时候才能用正常一点的语言说话?我问你‘感觉怎么样’,不是问你‘数据有效性’。”她从实验台上跳下来,走到他身边,“至少,你现在应该知道,艺术不仅仅是‘不可量化的情绪外溢’了吧?它也是可以被理解,甚至被‘创造’的。”
陆哲远静默了几秒,目光落在苏念星脸上,她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是一种自信而骄傲的光芒。他发现,当她谈论艺术时,她整个人都仿佛在发光。
“是的。”陆哲远终于开口,语气比平时更加真诚,“我承认,我过去对艺术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它并非纯粹的无序,它有其内在的逻辑和信息传递机制。而你的参与,让我看到了数据之外的‘回声’。”
苏念星心中一动,陆哲远能够如此首接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肯定她的价值,这让她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暖意。她知道,这对于他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所以,我们的合作,算是成功咯?”苏念星笑着问,眼中带着一丝狡黠。
“阶段性成功。”陆哲远纠正道,“这只是中期汇报。最终的项目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完善模型。”他推了推眼镜,目光却不自觉地落在苏念星沾着颜料的指尖上,那是她习惯性用手调整颜色的结果。
“你手上又沾颜料了。”陆哲远说着,从口袋里掏出那包消毒湿巾,递给她。他似乎己经习惯了为她做这些小事,而她也习惯了接受。
苏念星接过湿巾,一边擦拭,一边说:“陆同学,你真是我的贴身管家啊。不过,既然阶段性成功了,我们是不是应该庆祝一下?比如……去吃顿好的?”她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陆哲远眼中闪过一丝犹豫。庆祝?这不在他今天的日程规划中。他习惯了独来独往,所有的社交活动都被他归类为“低效”。
“你不是说要去图书馆继续研究‘混沌边缘’吗?”苏念星看出了他的犹豫,却主动替他解围。
陆哲远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是的,我需要继续深化我的理论模型。”他心里却感到一丝微小的失落,他知道那是他拒绝了苏念星邀请的代价。
“那我请你喝一杯咖啡吧。”苏念星突然说,“就当是庆祝我们阶段性成功,以及感谢你最近的辛苦付出。”她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
陆哲远看着她,最终,他发现自己竟然无法拒绝。喝咖啡,在图书馆附近,这似乎也符合他“高效利用时间”的原则。
“好。”他轻声回答,语气中带着一丝连他自己都未察觉的放松。
他们离开了实验室,夏日傍晚的余晖洒满了校园。微风吹拂着树叶,带来一阵阵清凉。两人并肩走在小路上,没有过多的言语,却有一种奇异的和谐感。
校园咖啡馆里,气氛比实验室轻松许多。苏念星点了一杯加了厚厚奶泡的摩卡,陆哲远则选择了清一色的美式咖啡,不加糖不加奶。他们面对面坐着,咖啡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
“陆同学,我发现你最近,好像没那么‘公式化’了。”苏念星搅动着咖啡,突然开口,“比如,你今天对我说谢谢,还主动给我擦颜料,这些可不像你以前会做的事。”
陆哲远推了推眼镜,他似乎在努力分析苏念星这句话的“信息熵”。“效率优化。”他最终给出了一个略显僵硬的解释,“保持个人卫生能减少细菌滋生,提高工作效率。”
苏念星闻言,忍不住笑出了声,咖啡杯都差点晃翻。“你呀,真是无药可救!不过,我喜欢你这种无药可救的严谨。”她笑得眉眼弯弯,像月牙一样。
陆哲远看着她弯起的眼睛,心中似乎有什么东西被轻轻触碰了一下。他发现,她笑起来的时候,周围的空气都变得明亮起来。他感到一种微妙的,难以用语言描述的“舒适感”。
“你呢。”陆哲远突然说,声音比平时低沉了几分,“你最近,也变得……更有计划性了。”他指的是她能准时到实验室,不再随便迟到,以及在制作投影图像时,会主动询问他的物理参数。
苏念星耸了耸肩。“没办法,跟一个公式怪人合作,总得学着适应你的节奏嘛。不然,我们俩的合作效率,可能真的要降到负数了。”她调皮地吐了吐舌头。
陆哲远没有反驳,他只是轻轻地抿了一口咖啡。他知道,她不是在“适应”,而是在尝试着为他们的合作,做出改变。这让他感到一种尊重,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
他们又聊了一些关于项目未来的设想。陆哲远提出,可以尝试将“情绪发生器”与VR/AR技术结合,创造更沉浸式的体验。苏念星则兴奋地表示,她想尝试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也融入到模型中,让观者不仅能感受结果,也能体验灵感诞生的“瞬间”。
这些讨论,不再仅仅是生硬的学术交流,更像是一种彼此思想的碰撞与交融,充满了火花。他们发现,彼此的领域并非是绝对的对立,而是在更深层次上,有着惊人的共鸣。
就在这时,陆哲远的手机震动了一下。他看了一眼屏幕,是一封来自学校科研处的邮件。
“是关于我们项目的。”陆哲远说,点开了邮件。
苏念星凑过头去,只见邮件标题赫然写着:“关于‘星火计划’第一组成果的重点推广与外部交流邀请函。”
邮件内容显示,学校对他们的项目成果高度重视,不仅计划在校内进行更广泛的宣传,甚至收到了来自本市科技馆和文化艺术中心发出的合作邀请,希望他们能够将“光影情绪发生器”带去进行公开展示,甚至考虑将其开发为科普艺术的互动展品。
这无疑是巨大的认可和机会,但也意味着更重的责任和更广阔的平台。
“他们想让我们的‘发生器’去科技馆和艺术中心展览?”苏念星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太棒了!这可是真正的面向大众了!”
陆哲远则更专注于邮件中提及的“开发为科普艺术互动展品”几个字。这意味着他们的项目将从纯粹的学术研究,走向实际应用,甚至商业化。这对他而言,又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挑战的领域。
他看了看苏念星脸上那种纯粹的喜悦,心中那份对“不确定性”的警惕,似乎也因此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要更深入,更严谨。”陆哲远平静地说,但语气中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心,“我们需要将模型的精确度提高至少一个量级,同时保证装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苏念星明白他的意思。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认可,更是社会责任的开始。她点了点头,眼中没有丝毫退缩。“没问题!只要你需要我这个‘感性观察者’和‘艺术设计师’,我随时都在!”
咖啡馆外,夜幕己经完全降临。路灯的光芒柔和地洒在窗户上,映照出两人专注而充满活力的侧影。他们之间的那份默契,不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的严谨合作,而是渗透到日常的点滴中,变得更加真实,也更加温暖。
这个夏日的夜晚,属于他们共同创造的“回声”,才刚刚开始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缓缓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