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学校科研处发布了关于“星火计划”第一组成果的重点推广与外部交流邀请后,陆哲远和苏念星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加紧凑。他们的“光影情绪发生器”不仅要在科技馆进行科普展示,还要在文化艺术中心参与一场关于“科技与艺术融合”的专题展览。这对于两个尚未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莫大的荣誉,也是前所未有的压力。
实验室的灯光,几乎成了燕华大学夜晚最长久的一盏。
陆哲远在技术升级上的投入,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他不仅要保证装置在公众场合的绝对稳定性和安全性,更希望在现有的物理框架下,尽可能地提升“情感信息流”的精确度和表现力。他甚至开始尝试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希望通过分析大量受试者数据,让“光影情绪发生器”能够“学习”并优化其情感诱导模式。这对他的计算能力和编程技巧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他经常一个人在实验室里待到深夜,对着屏幕上复杂的代码和数据模型,眉头紧锁。有时,他会因为一个微小的算法逻辑错误而陷入困境,那种对“失控”的焦虑感会再次袭来。但每当这时,他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苏念星那双充满期待和信任的眼睛,以及她那句“只要你需要我这个‘感性观察者’和‘艺术设计师’,我随时都在!”这句话,像一道无形的力量,支撑着他克服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苏念星的工作同样繁重。她不仅要为新的互动模式创作大量的动态艺术图像,还要配合陆哲远,将这些图像与更复杂的声光电系统进行同步。她甚至开始学习一些基础的编程知识,以便能更好地理解陆哲远的设计,并提出更具建设性的艺术方案。她的画风也变得更加多元,既有她一贯的灵动与感性,又融入了陆哲远所强调的结构与逻辑。她发现,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创作方式,虽然更具挑战,却也让她对艺术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深度。
然而,随着他们项目名气的增大,外界的审视和议论也纷至沓来。
校园论坛上,关于他们项目的帖子层出不穷。大部分是赞扬和惊叹,但也不乏一些质疑的声音。
“用物理学解构艺术?这不就是把美感变成冰冷的数据吗?艺术的神秘感何在?”
“陆哲远确实是天才,但苏念星在里面到底起了多大作用?不会只是个花瓶吧?”
“听说苏念星家里很有背景,这个项目能拿到这么多资源,不会跟她家有关吧?”
这些尖锐的评论,像一根根细小的刺,扎在苏念星的心头。她虽然表面上装作不在意,甚至会开玩笑说:“看来我这个‘花瓶’当得还挺成功的嘛!”但内心深处,她渴望自己的艺术才华和付出能得到真正的认可,而不是被贴上各种标签。她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创作中,希望用作品来证明自己。
陆哲远也注意到了这些言论。他虽然对外界评价一向不甚在意,但当他看到那些针对苏念星的恶意揣测时,心中却涌起一股莫名的烦躁。他知道苏念星为了这个项目付出了多少心血,她的艺术灵感是“光影情绪发生器”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关键。他想为她辩解,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他习惯了用数据和逻辑说话,却不擅长处理这种复杂的人际纷扰。
一次,在食堂吃饭时,邻桌几个外系的男生正在高声议论着他们的项目,言语间带着对苏念星的轻浮调侃。
“那个美术系的苏念星,长得确实漂亮,难怪能傍上陆哲远这种学神。”
“就是,听说她画画也就那样,全靠陆哲远带飞。”
苏念星端着餐盘的手微微一紧,脸色有些发白。她正要起身理论,陆哲远却突然站了起来。
他走到那几个男生面前,推了推眼镜,声音冰冷而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迫感:“首先,‘光影情绪发生器’是基于我和苏念星同学共同提出的‘情感信息流’理论构建的,她的艺术构想和视觉设计是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贡献度与我的技术实现同等重要。其次,我们是合作关系,不存在任何‘傍’或‘带飞’的说法。最后,请停止对他人进行无端揣测和不实评论。”
那几个男生被陆哲远身上散发出的强大气场震慑住了,一时间都愣在原地,鸦雀无声。陆哲远说完,没有再看他们一眼,转身回到座位,继续吃饭,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苏念星惊讶地看着他,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没想到,这个平时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物理天才,竟然会为了她,当众说出这么一番话。他的维护,比任何解释都更有力量。
“陆同学,你……”苏念星有些哽咽,不知道该说什么。
“数据表明,不实信息会降低团队协作效率。”陆哲远平静地回答,但苏念星却从他微微泛红的耳根,看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苏念星笑了,眼眶有些。“谢谢你,陆哲远。”她轻声说,第一次如此郑重地叫了他的全名。
陆哲远没有回应,只是默默地将自己餐盘里的一块排骨夹到了她的碗里。“多吃点,你最近太瘦了。”他说,语气依旧平淡,却让苏念星的心跳漏了一拍。
这些外界的纷扰,如同投入他们平静合作湖面的一颗石子,虽然激起了涟漪,却也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紧密和微妙。
除了外界的审视,他们也面临着来自各自导师的更高期待。
周教授希望陆哲远能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尽快整理成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的物理学或交叉学科期刊上。这对陆哲远来说,意味着要将那些感性的艺术体验,转化为更严谨的科学论证,挑战巨大。
林教授则鼓励苏念星,将他们在“光影情绪发生器”上的探索,融入到她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甚至可以考虑举办一次以“科技与情感”为主题的个人画展。这对苏念星来说,同样是一次全新的尝试,需要她在艺术表达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突破。
两位导师的期许,像两座沉甸甸的山,压在他们肩上。但他们并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前进的决心。
一次深夜,实验室里只剩下他们两人。陆哲远正在调试一个复杂的交互程序,苏念星则在一旁修改着投影图像的色彩参数。
“陆哲远,”苏念星突然开口,打破了寂静,“你觉得,我们真的能用物理学,完全‘解构’艺术吗?”她语气中带着一丝困惑,这是她内心深处一首存在的疑问。
陆哲远停下了手中的动作,他转过头,看着苏念星。她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眼中却闪烁着对真理的渴望。
“或许不能完全‘解构’。”陆哲远沉思片刻,给出了一个出乎苏念星意料的答案,“艺术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远比我们目前能够测量的物理参数要复杂得多。它涉及到人类的文化、历史、个人经历,这些都是难以用统一公式来量化的。”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但我们可以尝试去‘理解’,去寻找艺术与科学之间的‘桥梁’。我们的‘光影情绪发生器’,或许不能完全复制人类的情感,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情感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我们如何通过物理手段来影响和引导它。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苏念星静静地听着,她发现陆哲远对艺术的理解,己经远远超出了最初的“数据分析”。他开始承认艺术的复杂性和不可替代性,这让她感到欣慰。
“那你觉得,我们的项目,最终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苏念星追问道。
陆哲远看向窗外深邃的夜空,眼中闪烁着星光般的光芒。“我希望,它能成为一座灯塔。照亮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道路,让更多的人看到,理性的光芒和感性的色彩,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交相辉映,共同创造出更美好的世界。”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定,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
苏念星看着他,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共鸣。她知道,此刻的陆哲远,不再仅仅是那个冰冷的公式怪人,他内心深处,也燃烧着对理想的炽热火焰。而她,愿意与他并肩,一同追逐那道遥远而璀呈的光。
夏日的夜晚,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明亮。窗外的蝉鸣,仿佛也融入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化作一道道无形的回声,在静谧的校园里,悄然扩散。他们之间的情感,也如同这夏夜的暗流,在平静的表面下,汹涌澎湃,等待着某个合适的时机,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