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尽头的余音

第5章 数据与直觉:初探“情感信息流”

加入书架
书名:
夏日尽头的余音
作者:
月中白马
本章字数:
7326
更新时间:
2025-06-25

第二次讨论会后,陆哲远和苏念星各怀心思。陆哲远回到宿舍,立即投入到“信息熵在艺术情感表达中初步研究”的实验方案设计中。他将PPT中的设想进一步细化:首先,他决定使用眼动追踪技术。这种技术能够精确记录受试者观看艺术作品时,眼球的运动轨迹、注视点、注视时长和瞳孔变化,从而提供一系列量化数据。他相信,这些数据能为他所谓的“信息焦点”和“信息熵强度”提供有力的物理学依据。

陆哲远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文献,了解眼动追踪在艺术鉴赏中的应用。他甚至自行编写了一个小程序,用于处理和可视化眼动数据,使其能够以最首观的图表形式呈现。他对实验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极致的精确:校准设备、选择合适的实验样本(高分辨率的艺术画作电子版)、设计问卷来收集受试者的主观感受。他甚至在实验前,给自己做了一次模拟测试,以确保流程的万无一失。他的目标是,在最小化误差的前提下,探索“美”与“情感”在视觉认知中的物理路径。

而另一边,苏念星则在她的画室里,围绕着那些被陆哲远“解构”过的艺术作品进行着思考。她没有去深入研究那些复杂的实验设备,而是专注于她的“感性观察者”角色。她翻阅着艺术史图录,仔细研究不同画派对光线和色彩的运用。她试图梳理出她对“光”和“瞬间”的首觉感受:什么样的光线让她感到温暖?什么样的色彩组合让她产生悲伤?哪些瞬间被艺术家凝固在画布上,能够跨越时空,触动她的灵魂?

苏念星准备了一本新的速写本,专门用来记录她在观察受试者时的“非量化信息”。她练习着如何在不打扰实验的前提下,捕捉到受试者在观看作品时,脸部细微的表情变化、眼神的闪烁、身体姿态的调整,甚至是不自觉发出的叹息声。她相信,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才是真正揭示艺术情感力量的关键。她要用她的画笔和文字,为陆哲远冰冷的数据,注入有温度的灵魂。

三天后,陆哲远向学校申请到了一个配备了眼动追踪设备的专业实验室。

当苏念星走进实验室时,她看到陆哲远正像一个严谨的外科医生一样,一丝不苟地检查着每一个连接。设备屏幕上闪烁着绿色的光点,电脑风扇发出微弱的嗡鸣。整个房间都弥漫着一种技术和逻辑的冷峻气息。

“设备己经校准完毕。”陆哲远头也不回地说道,指了指一台连接着眼动仪的显示器,“我们今天先进行第一次测试,受试者由我们二人轮流担任,互相观察和记录。”

苏念星点点头,将她的速写本和笔放在旁边的椅子上。她看着陆哲远那熟练的操作,心中不得不承认,他在专业上的严谨和高效确实令人佩服。

“我们从第一组样本开始。这是一幅莫奈的《日出印象》。”陆哲远在屏幕上调出那幅著名的油画。画中,红日跃出地平线,海面雾气弥漫,远处的船只模糊不清,一切都笼罩在朦胧的光影中。

“谁先来?”陆哲远问道。

“我来吧。”苏念星主动坐到眼动仪前,调整好姿势。陆哲远帮她固定好头部,并进行最后的眼球校准。冰冷的仪器让她感到一丝不适,但好奇心还是驱使她服从。

“准备好了吗?”陆哲远的声音带着一丝机械的平静,“请你现在看着这幅画,告诉我你的第一感觉。我会记录你的眼动数据,你也可以随时口述你的感受。”

苏念星深吸一口气,目光落在屏幕上。画中的色彩和光影瞬间将她包围。

“好美……”她轻声说,声音里带着一种由衷的赞叹,“这光……它不是真实的光,它是一种氛围,一种情绪。它让你感觉清晨的和宁静,还有一点点忧郁,因为它模糊了所有细节,让你觉得一切都在消散。”

陆哲远在电脑前快速敲击着键盘,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苏念星的眼动轨迹:她的目光在画面上快速扫过,然后停留在太阳的位置,再缓缓移向海面,停留时间较长。瞳孔略微放大。

“根据数据显示,你的目光首先被画面右侧的‘光’所吸引,然后是中央的‘海面’部分。在‘海面’停留的时间最长,平均注视时长达到2.7秒。”陆哲远冷静地报告着数据,“你所说的‘清晨的和宁静’,从生理角度,可能是光线波长较长,刺激视网膜特定细胞所致;‘模糊的细节’,则可能与画面的低对比度有关,导致大脑图像处理的不完全。”

苏念星听着他机械的分析,忍不住想翻白眼,但她忍住了。“陆同学,你难道不觉得,这幅画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传递的‘瞬间’吗?它捕捉到了日出前那一刹那的迷蒙和转瞬即逝的美。这种‘瞬间’,不是时间上的短促,而是情感上的永恒。它让你觉得,无论何时看这幅画,都能感受到那种即将被打破的宁静。”

陆哲远停下了记录,抬头看向苏念星。他眼中闪过一丝思索。他可以量化“注视时长”,却无法量化“即将被打破的宁静”。他可以在屏幕上看到光点的移动,却无法从中提取出“忧郁”这种情绪的物理构成。

“从眼动数据看,你的目光在画面整体上分布较为均匀,没有出现过度集中于某一点的现象,这可能说明画面的‘信息熵’分布均衡,使得观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获取信息。”陆哲远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苏念星所说的“氛围”和“宁静”。

“你是在尝试用你的数据,去附和我的感受吗?”苏念星突然笑了,语气中带着一丝揶揄。

陆哲远推了推眼镜,没有否认,也没有承认。“这是为了找到数据与感受之间的相关性。接下来,我们换一组样本。梵高的《星夜》。”

屏幕上随即切换到那幅著名的《星夜》。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光与色彩:扭曲的柏树,旋涡状的星空,厚重的颜料堆砌,充满了激情与躁动。

陆哲远这次亲自坐到了眼动仪前。苏念星坐在他的身后,认真地观察着。

“这幅画,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强烈的,不可控的能量。”陆哲远的声音不再那么平静,带着一丝平时不常见的紧绷。他的目光在画面上快速跳跃,注视点像一颗颗不安分的星星,在柏树、星空和村庄之间快速切换。他的瞳孔,比刚才苏念星观看时明显收缩。

苏念星拿起速写本,快速记录:‘陆哲远眉心微蹙,眼神紧张,身体略微前倾,呼吸节奏轻微加快。’她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扭曲的星团,来表达她所观察到的那种“不可控的能量”。

“柏树的向上笔触,以及星空的旋涡状纹理,都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向上的、旋转的动势。”陆哲远继续分析着,“这种动势,从物理学角度,可以解释为对视觉平衡的挑战,或者说是对惯性运动的一种模拟。它引发了眼球肌肉的快速调整和大脑视觉皮层的过度活跃。”

苏念星看着他,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真的是在用最纯粹的理性,去解构最奔放的艺术。然而,她也观察到,在那些冷静的分析背后,陆哲远的神态,其实也受到了画作某种情绪的牵引。他眼中的光,不再是死板的数据,而是带上了一丝她从未见过的、属于“生命”的活力。

“那你感受到‘不安’了吗?”苏念星轻声问,“这幅画,充满了梵高内心的挣扎和不安。那种蓝色的旋涡,让人感到眩晕,仿佛要被吸进去。”

陆哲远沉默了片刻,他盯着屏幕上那些旋转的星团,眼中似乎真的闪过一丝挣扎。

“从数据上看,我的眼球在画面中心的旋涡区域停留时间最长,且眼跳频率异常高,说明大脑在此处进行了高强度信息处理,试图理解这种复杂的视觉结构。”陆哲远给出了一个物理学式的回答,但他的语气却显得有些僵硬。

苏念星知道,这己经是他的极限了。他无法用语言来描述那种“不安”,但他身体的细微反应和眼动数据,己经告诉了她答案。

接下来,他们又测试了几组画作,包括一幅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照片,和一幅抽象画。陆哲远的数据图表越来越复杂,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视点和轨迹线。而苏念星的速写本上,也画满了各种表情和情绪的草图,旁边标注着零星的感性描述。

当所有样本测试完毕,两人坐在电脑前,面对着陆哲远整理出的那一大堆数据。

“从初步数据来看,”陆哲远指着屏幕上的图表,“确实存在一些规律。例如,高对比度区域和视觉中心通常是‘信息焦点’,吸引了大部分注视。而重复的几何图案和流畅的线条,则能引导目光平稳移动,产生‘宁静’的视觉体验。”

“是的,你说的没错。”苏念星点点头,指了指自己速写本上的笔记,“但那些‘信息焦点’,为什么会吸引目光?是因为它承载了某种情感。比如那滴泪,比如柏树的向上挣扎。你看到的是数据,我看到的是数据背后,那份触动人心的力量。”

陆哲远看向她,眼中带着一丝前所未有的探究。他手中的笔无意识地转动着,第一次,他感到自己的公式无法完全涵盖眼前这个复杂而美妙的世界。他所得到的,是冰冷而精确的数据;而她所感受的,则是这些数据所共同构筑起来的,鲜活的生命。

“也许,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数学模型,来表征你所说的‘情感力量’。”陆哲远低声说,语气中带着一丝难得的求知欲。

苏念星看着他,嘴角泛起一个满足的笑容。“也许吧。不过,能让你这个物理天才开始思考‘情感的力量’,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了,不是吗?”

陆哲远没有反驳,只是轻轻推了推眼镜,目光再次投向屏幕上那些复杂的眼动数据。在他的理性世界里,一个全新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变量”,正在悄然诞生,并开始影响他的每一个计算。而这份“变量”,正是苏念星。

夏日的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窗户,在他们之间投下两道并行的影子,一长一短,一实一虚,却又在某些时刻,奇妙地交织在一起。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