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的作坊里,铁锤声与铆钉声砸得人耳膜发疼。
陈矩攥着块黑黢黢的铁疙瘩,指节因用力泛白。这是第七次失败的试验品——说是“地火惊雷匣”,倒更像个会漏气的破瓦罐。他望着案头堆成山的废铁,突然想起三天前赵煊在密报上的批注:“北蛮在贺兰山地火阵埋了三百细作,若等他们引燃地火,漠南二十万百姓要成焦炭。”
“陈大人,火药配比又炸了!”
小徒弟阿福的声音带着哭腔。他蹲在废墟里,手里攥着半块没炸完的火药饼,脸上沾着黑灰,“这己经是第十炉了,要么威力不够,要么……”他指了指墙角被掀翻的石磨,“要么就炸偏,把李公公的新茶盏炸碎了。”
陈矩抹了把脸上的汗。他望着作坊角落那口半人高的青铜鼎——那是太祖爷当年平北蛮时用的“震天雷”原型,鼎身还刻着“以器御火,以火御敌”的铭文。可如今,连这老古董都比不上北蛮新造的“地火阵”。
“去把老匠头请来。”他沉声道。
老匠头拄着拐杖进来时,裤脚还沾着泥。他是工部最有经验的铸甲师,年轻时给太祖爷铸过“破阵枪”。“陈大人,”他摸着青铜鼎上的铭文,“您是想仿‘震天雷’,可那东西得用猛火油引燃,咱们缺的是——”
“石油。”陈矩接口,“北疆的火石矿,就是石油。”
老匠头的眼睛亮了。他拍着青铜鼎:“当年太祖爷用猛火油烧元军战船,这石油比猛火油更烈!您看这鼎壁的纹路——”他用拐杖敲了敲,“是螺旋纹,能锁住油气,慢慢引燃。”
陈矩突然抓住他的手腕:“可北蛮的地火阵,是把石油埋在地底,用火折子一点就炸。咱们要做的,是能把这玩意儿埋进土里,由人操控的‘雷’!”
老匠头的胡子抖了抖。他望着案头的废铁,突然笑了:“大人,您忘了?十年前修汴河,咱们用过‘水雷’——把火药裹在陶罐里,沉到河底,敌船经过时拉绳引爆。”他从怀里掏出个布包,“这是我当年画的图,或许能改改。”
布包展开,是张泛黄的图纸。陈矩凑近一看,心跳陡然加快——图纸上画着个圆柱形的铁匣,底部有螺旋纹,顶部装着引信,正是“地火惊雷匣”的雏形!
“这是……”
“当年修河时,有个老河工说的。”老匠头的声音发颤,“他说,地底下的火,要顺着纹路走;地上的雷,要顺着人心炸。”
深夜的工部后巷,陈矩蹲在炭炉前,盯着坩埚里的石油。火焰舔着黑红的液体,腾起的热气模糊了他的脸。阿福捧着陶壶凑过来:“大人,李公公送了新茶,说您熬夜伤身。”
陈矩摆摆手。他舀起一勺石油,倒入铁匣的螺旋纹里。石油顺着纹路缓缓流动,发出“嘶嘶”的轻响——这是老匠头说的“锁油纹”,能防止油气过早泄漏。
“成了!”他突然首起腰,“阿福,去叫老匠头!再找十个最壮的工匠,今晚就要铸模!”
阿福应了声跑出去。陈矩望着坩埚里的石油,想起赵煊昨日在御书房说的话:“北蛮的地火阵,是要把草原变成焦土;咱们的地火惊雷匣,要把它变回牧场。”
他摸了摸怀里的玉牌——那是赵煊亲赐的“镇工”玉,刻着“民安则国安”。此刻,玉牌贴着他心口发烫,像在说:“做得好。”
三日后,工部的演武场。
陈矩站在高台上,望着二十步外的土堆。土堆里埋着个黑黢黢的铁匣,引信从匣口穿出,系着根红绳。老匠头搓着手:“大人,这引信用的是北地狼筋,耐潮耐腐;螺旋纹锁了三层,保证油气慢慢渗;火药是咱们的‘震天雷’改良版,威力能掀翻半座小山。”
陈矩点点头。他望向人群后的赵煊——皇帝穿着青布首裰,混在工匠里,正踮脚看铁匣的纹路。
“起爆!”
陈矩猛地扯动红绳。
地动山摇的轰鸣炸响时,陈矩看见土堆像被巨锤砸中,碎石混着黑烟冲天而起。待烟尘散去,土堆中央凹下去个深坑,边缘的青草被气浪掀得东倒西歪,却没伤着半棵树。
“成了!”老匠头老泪纵横,“这雷,能控!能准!能不伤无辜!”
赵煊从人群里走出来,脸上沾着灰,却笑得像个孩子:“陈卿,这雷叫什么?”
陈矩望着远处欢呼的工匠,轻声道:“就叫‘地火惊雷匣’——让地下的火,为人民而鸣。”
而千里外的贺兰山,北蛮的细作正趴在草丛里,盯着工部的马车。
“大人,大昭的工部在铸什么?”
北蛮将军捏着望远镜,镜片里映出“地火惊雷匣”的轮廓。他突然笑了:“不管他们铸什么,等咱们的地火阵引燃,这些破铁疙瘩,连给本将塞牙缝都不够!”
他转身对身边的巫师道:“去把‘地火引’准备好,三日后,让大昭的‘雷’,变成咱们的‘火’!”
巫师的身影消失在烟雾里。北蛮将军望着工部的方向,突然听见远处传来若有若无的轰鸣——像是雷声,又像是希望的号角。
他皱了皱眉,却没放在心上。
毕竟,在他眼里,大昭的工匠,不过是一群只会敲敲打打的懦夫。
而他没有看见,在工部的密室里,陈矩正把“地火惊雷匣”的图纸交给赵煊。图纸上,除了螺旋纹和引信,还多了行小字:“若北蛮动地火,此匣可破之;若百姓有危难,此匣可护之。”
赵煊的手指抚过字迹,轻声道:“陈卿,等雷铸成,朕要亲自去漠南,看看这雷,能不能炸醒那些装睡的人。”
陈矩躬身:“臣陪陛下。”
窗外,月光洒在“地火惊雷匣”的模型上,泛着冷冽的光。
那光里,藏着大昭的火种,也藏着,无数匠人的心血。
而北蛮的地火阵,终究没能等来他们想要的“惊喜”。
因为在大昭,总有人愿意为百姓,把石头锻成剑,把火焰铸成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