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管理的前沿阵地上,辅警队伍曾长期面临"散、乱、弱"的困境。当张晓东深入调研全市交管系统1200余名辅警的生存现状时,一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近半数辅警从未接受过系统培训,薪酬待遇差距大,甚至出现"正式民警坐办公室,辅警上路扛重担"的失衡局面。这些问题如同一道道枷锁,严重制约着交通管理效能的提升,也让这支队伍的活力与凝聚力逐渐消磨,更在无形中消解着队伍的职业认同感与凝聚力。一场刀刃向内的辅警管理改革,己成为破解困局的必然选择。
一、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把好交管辅警招录入口关
在改革前的一次省级交通秩序大检查中,老辅警陈卫国因误判交通信号导致临时管制措施滞后,被督查组点名批评。事后他坦言:"我干了8年辅警,从没系统学过交通指挥规范,全靠跟着老民警'比划',遇到复杂路况就发怵。"这种"经验主义"的培养模式,正是过去辅警队伍专业能力薄弱的缩影。
张晓东深知,队伍建设必须从"源头活水"抓起。他牵头联合市人社局、司法局等部门,耗时三个月制定《辅警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首次构建起"招录-培训-考核-晋升"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在招录环节,一改过去"谁都能进"的松散模式,联合人社部门设置了三道严格关卡:体能测试检验身体素质,心理测评筛选抗压能力,交通法规笔试考察专业基础。这一系列举措如同过滤器,让真正符合要求的人才脱颖而出。
一是体能测试关:设置100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三项硬性指标,淘汰率达32%,某体重超标20公斤的应聘者在测试后坦言:"连体能都不过关,确实没资格守护道路安全。"
二是心理测评关:引入MMPI心理量表和压力情景模拟测试,发现并筛除5名存在情绪管理障碍的应聘者,某应试者在模拟群众冲突场景时情绪失控,被考官当场指出:"交通管理需要的是理性担当,而非冲动蛮干。"
三是法规笔试关:涵盖《道路交通安全法》《行政处罚法》等12部法律法规,平均分低于75分者不予录用。首批参考的300名应聘者中,有127人因法律知识欠缺被淘汰。
新的招录机制成效显著,新招录的180名辅警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从原来的32%大幅提升至78%。其中5人拥有交通管理、法律专业本科学历,2人是研究生。在市警校训练基地,每天清晨6点就能看到新招录辅警们操练的身影,他们顶着35℃高温反复练习交通指挥手势,在模拟路口反复演练突发事件处置流程,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力求标准规范,整齐划一。老民警李建军担任教官后不禁感慨:"这批年轻人有文化、肯吃苦,带起来真带劲!"
他对学员小王的转变印象深刻:"这孩子刚来的时候连首行手势都做不标准,现在能独立指挥早高峰复杂路口,光指挥手势就练坏了3副手套。"
高素质新鲜血液的注入,为辅警队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朝气。
二、从"零散培训"到"体系化培养",锻造实战型交管人才梯队
2017年某雨夜,辅警刘磊在处理一起两车剐蹭的交通事故时,因未及时设置警示标志导致二次事故,虽未造员伤亡,却引发群众强烈不满。事后调查显示,全市仅有17%的辅警接受过正规事故处理培训,大部分人靠"师傅带徒弟"积累经验,知识结构零散且缺乏系统性,导致遇到具体的交通事故问题时束手无措,不知怎么处理。
为此,张晓东协调市公安局共同投入600万元建设了民辅警训练基地,构建交管"三级培训体系":
一是岗前培训:为期3个月,包含120学时理论课程和180学时实操训练,设置交通指挥、事故处理、群众沟通等12门核心课程。学员需通过模拟酒驾查处、危化品车辆泄漏处置等10项情景考核方可结业。辅警小张回忆:"第一次模拟处理伤人事故时,我紧张得说不出话,现在能熟练完成警戒、取证、急救全流程。"
二是年度轮训:每年组织不少于15天的集中轮训,引入无人机巡查、智能交通设备操作等新内容。在2023年的无人机应用培训中,52岁的老辅警老孙从零开始学习操控技术,最终在考核中取得92分的好成绩:"一开始觉得学这些'高科技'是年轻人的事,没想到学会后能大大提高巡逻效率。"
三是专项特训:针对重大活动安保、恶劣天气应对等特殊任务开展专项训练。在2024年省运会安保工作中,经过专项培训的辅警队伍高效完成了32条重点线路的交通保障任务,平均响应时间从改革前的8分钟缩短至3分半钟。
2017年入职的辅警小李,在系统培训中展现出优异的学习能力。在一次晚高峰执勤时,他敏锐发现一辆轿车行驶轨迹异常,立即上前盘查,最终协助民警查获一起酒驾案件。事后小李表示:"培训时老师反复强调'异常行为识别技巧',这次算是派上了用场。"据统计,改革后辅警参与破获交通违法案件的数量同比上升47%,人均处置效率提升63%。
三、破解薪酬难题,打通交管辅警职业发展通道
薪酬体系改革是整个辅警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在一次辅警座谈会上,工龄11年的辅警老王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我每月拿2800元工资,比刚入职的年轻辅警只多300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没差别,看不到前途啊。"调研显示,该市交管辅警年均离职率高达22%,其中近70%的离职者表示"缺乏职业发展空间"是主因。
为此,张晓东带领队考察走访周边六个城市,深入调研各地交管辅警管理经验,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层级工资"的新型薪酬结构。这一结构打破了过去"大锅饭"的局面,让薪酬与能力、贡献挂钩。张晓东推出的"五级九档"薪酬晋升体系,将辅警职业发展划分为实习、初级、中级、高级、资深五个层级,每个层级设置三档晋升标准:
一是薪酬结构优化:建立"基本工资(40%)+绩效工资(30%)+层级工资(30%)"的新型结构。以中级辅警为例,改革后月均收入从2500元提升至3800元,与正式民警的薪酬差距从3倍缩小至1.8倍。
二是晋升通道打通:设置年度考核、业务竞赛、创新贡献等晋升指标。辅警可通过参加业务考试、获得群众表彰、提出有效工作建议等方式积累积分,达到标准即可申请层级晋升。首批通过考核的32名辅警中,工龄5年以上的占比达69%。
三是职业荣誉体系:设立"季度之星""年度标兵"等荣誉称号,获得市级以上表彰的辅警可优先晋升。2018年,辅警小赵因在暴雨中连续执勤12小时疏导交通,被授予"全市十佳辅警"称号,不仅获得物质奖励,还提前6个月获得晋升资格。
在一线执勤13年的老辅警王师傅,曾因薪酬低、没前途萌生退意。改革后,他凭借丰富的路面经验和突出的绩效表现,从初级辅警晋升至高级辅警,月收入增加1200元,还被聘为新辅警实训导师。"现在每天上班都有劲头,"王师傅笑着说,"上个月带的徒弟在业务考核中拿了第一,比我自己拿奖还高兴。"据统计,改革后辅警队伍离职率降至8%,主动申请延长合同的比例提升至61%。
辅警职业发展"五级九档"晋升通道的建立,意味着辅警不再是"一眼看到头"的职业,而是有了明确的晋升目标和发展空间。当首批通过考核晋升的辅警拿到调资单时,在一线执勤十九年的老辅警刘文章眼眶泛红:"干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了奔头。"简单的话语中,饱含着对职业尊严的重拾和对未来的憧憬。
改革举措的落地实施,如同春风化雨,逐渐改变着辅警队伍的面貌。规范的培训让辅警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他们在交通指挥、事故处理等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晋升通道激发了工作积极性,大家不再消极应付,而是主动担当作为。
如今的辅警队伍,己然成为交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与正式民警密切配合,共同维护着城市的交通秩序,为市民的出行安全保驾护航。辅警改革的成功,不仅激活了队伍的"末梢神经",更让整个交通管理体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贡献了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