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相爱,我穿越到1987

第七十章 薪火永恒

加入书架
书名:
今生相爱,我穿越到1987
作者:
海天一色丽人行
本章字数:
5964
更新时间:
2025-07-07

清晨的老街被蒸笼腾起的白雾笼罩,穆春推着二八自行车,后座绑着刚从城郊运来的靛蓝草。伊贝贝挎着竹篮跟在旁边,篮底垫着的油纸下,藏着几个昨晚新烤的绿豆饼——那是给今天要来的贵客准备的。

"省非遗办的专家说,这次来考察,是为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做准备。"穆春擦了把额头的汗,车铃在青石板路上叮当作响,"张主任特意交代,让咱们把这些年的创新成果都亮出来。"

伊贝贝望着街边新挂的红灯笼,灯笼上印着蓝白相间的扎染纹样,是传习班的孩子们设计的。自从上次文创展大获成功,老街的每个角落都成了展示台:电线杆上缠绕着用老粗布做的花束,公交站台的广告牌换成了非遗主题的剪纸画,就连早点摊的蒸笼布,都是绣着传统纹样的土布。

非遗工坊的门虚掩着,推开门,热气混着艾草香扑面而来。李师傅正带着学徒们制作艾草香囊,案板上整齐码放着绣着"平安"字样的绸缎。看见两人进来,学徒小周举着个香囊跑过来:"贝贝姐,穆哥!我们用AI设计了新纹样,您看这个机器人绣得像不像?"

香囊上,憨态可掬的机器人捧着一束茉莉,背后还绣着老街的牌坊。伊贝贝轻轻抚摸针脚,想起上个月科技公司送来的3D刺绣机。当时李师傅还皱着眉头首摇头,如今却天天研究怎么把老针法和新机器结合。

"专家们快到了。"穆春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小周,去把VR体验区的设备再检查一遍。"

伊贝贝走进隔壁展厅,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从老街收集来的老物件:豁口的青花瓷碗、褪色的蓝印花布包袱皮、刻着吉祥纹样的老木雕。这些曾经蒙尘的宝贝,如今配上全息投影解说,旁边的触摸屏还能让参观者亲手"修复"破损的文物。展柜尽头,是件特别的展品——用3D打印技术复刻的明代凤冠,冠上的珍珠却是用老街回收的塑料瓶制成。

"贝贝!"门外传来熟悉的喊声,周奶奶拄着拐杖走进来,身后跟着几个抱着虎头鞋的孩子,"我把新做的虎头鞋带来了,这次用了夜光丝线,晚上会发光呢!"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围过来,举起手里的虎头鞋。鞋面上的老虎眼睛闪着幽幽蓝光,胡须却是用光纤材料做的,随着动作轻轻颤动。伊贝贝蹲下身子,握住一个扎马尾辫小女孩的手:"囡囡,这个设计真棒,是谁教你的呀?"

"是穆哥哥!"小女孩笑得露出两颗虎牙,"他说老手艺也要会'变魔术'!"

正说着,门外传来汽车引擎声。穆春快步进来,眼神里带着期待:"专家们到了。"

省非遗办的考察团鱼贯而入,为首的白发老者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过展厅里的展品,突然在一台老式织布机前停下。那是伊贝贝和穆春从仓库里翻出来的,如今经过改造,既能用传统工艺织布,也能通过编程织出复杂的现代纹样。

"这是..."老者伸手抚摸着斑驳的木架。

"这是我们的'时光织布机'。"伊贝贝走上前,示意学徒启动机器,"您看,现在织的是传统的万字纹,通过这个控制面板切换程序..."随着她按下按钮,织布机的梭子开始快速穿梭,原本的万字纹渐渐变形,化作了充满未来感的几何图案。

老者的眼睛亮了起来:"有意思,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竟然如此和谐。"

考察团继续参观,在VR体验区,他们戴上设备,"走进"了虚拟的老染坊。画面里,年轻的李师傅正在演示蓝染工艺,而现实中的李师傅就站在旁边,笑着补充:"这染缸里的靛蓝,用的还是我爷爷传下来的方子。"

最引人注目的,是角落里的"非遗实验室"。几个年轻人正在操作显微镜,观察植物染料的分子结构;另一边,化学系的学生在调配环保固色剂。墙上的白板写满公式,旁边却贴着孩子们画的年画,形成奇妙的反差。

"我们尝试用科学的方法解析传统工艺。"穆春指着实验台上的试管,"比如这个蓝染,我们发现老匠人'看天染布'的经验里,其实藏着对湿度、温度的精确把控。现在我们把这些数据记录下来,既能保证传统品质,又能提高效率。"

考察团的张主任翻看桌上的实验报告,频频点头:"这样的创新难能可贵。不过,"她抬起头,目光转向传习班的方向,"非遗的传承,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

仿佛是回应她的话,传习班突然传来一阵欢笑声。伊贝贝和穆春对视一眼,带着考察团过去。推开门,只见二十多个孩子正围着周奶奶,桌子上摆满了未完成的剪纸。一个小男孩举着作品喊:"老师,您看我剪的变形金刚!"

周奶奶戴着老花镜,笑得合不拢嘴:"好,好!这金刚的铠甲用的是我们的云纹,剪得真利落!"

考察团的成员们被这一幕感染,纷纷掏出相机拍照。那位白发老者走到伊贝贝身边,轻声说:"我走过很多非遗传承地,有的把老手艺锁进博物馆,有的过度商业化失了本味。但你们这里,让我看到了真正的'活态传承'。"

话音未落,窗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伊贝贝探头望去,只见老街的居民们自发组成了欢迎队伍,王大爷拉着二胡,几个年轻人打着非洲鼓伴奏,节奏却是地道的江南小调。人群中,几个外国游客跟着学舞狮,笨拙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这是我们每月一次的'非遗大集'。"穆春解释道,"街坊们把自家做的手工艺品拿出来卖,游客也能参与体验。上个月还有个留学生,跟着李师傅学了半个月锔瓷,现在开了家网店,专门卖修复的老瓷器。"

考察团被热情的人群簇拥着,加入了这场热闹的集会。伊贝贝站在人群边缘,看着穆春被孩子们拉去玩投壶游戏,周奶奶正在教外国游客绣荷包,李师傅的锔瓷摊前围满了好奇的观众。阳光穿过老街的飞檐,在每个人脸上洒下金色的光斑。

这时,她的手机震动起来。打开一看,是之前合作的科技公司发来的消息:"我们开发的非遗AR app上线首日,下载量突破十万!好多用户留言,说想亲自来老街体验。"

伊贝贝抬头,看见老街牌坊上新挂的横幅:"非遗,让世界看见中国的温度"。风掠过青瓦,檐角的铜铃叮咚作响,和着人群的欢声笑语,谱成一首最动人的乐章。

暮色渐浓时,考察团准备返程。张主任握着伊贝贝的手,语气郑重:"这次考察让我们很受触动。你们不仅守住了文化的根,更让它开出了时代的花。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申报材料,我们会全力支持。"

送走考察团,老街恢复了平静。伊贝贝和穆春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月光给青石板路镀上一层银边。路过传习班,透过窗户,还能看见几个年轻人在挑灯夜战,他们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是为即将到来的国际文化博览会设计的非遗主题展馆。

"你听,"穆春停下脚步,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吹的是新编的《青花瓷》,"老曲新唱,别有韵味。"

伊贝贝靠在他肩上,想起白天考察时的一幕:一个小男孩在体验活字印刷时,突然问周奶奶:"这些字,以后还会有人记得吗?"周奶奶摸着他的头说:"傻孩子,只要有人愿意学,愿意用,这些字就永远活着。"

"穆春,"她轻声说,"你说,我们这算不算给非遗找到了新的家?"

穆春揽过她的肩,眼睛里映着万家灯火:"非遗的家,从来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而在每个愿意为它停留、为它创新的人心里。你看这些老街坊,这些年轻人,还有那么多远道而来的客人..."他指向星空,"非遗就像天上的星星,一颗两颗或许微弱,但聚在一起,就能照亮整个夜空。"

夜风送来淡淡的茉莉香,伊贝贝想起穿越到这里的第一天,那个破旧冷清的老街。而现在,这里有了温度,有了希望,有了传承的火种。她握紧穆春的手,无名指上的戒指在月光下闪着微光,仿佛在诉说着:只要热爱不灭,薪火就会永远长明。

老街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这故事的每一笔每一划,都由无数怀揣热忱的人共同书写,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延伸,生长。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