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台金属边缘被罗辰攥出湿痕,量子题板上的拓扑图形正以每秒三次的频率扭曲重组。
他后颈的汗珠滚进衬衫领口,余光瞥见评委席后方闪烁的红外监控探头——这是省级竞赛首次启用的防作弊装置。
"考生请注意,拓扑模型将在五秒后稳定。"广播里的机械女声让观众席响起骚动。
罗辰用拇指按住太阳穴,视网膜残留着十三种不同形态的拓扑结构。
过目不忘的能力在此刻化作双刃剑,那些互相矛盾的图形正在他脑海中疯狂叠加。
"西、三......"
郝悦攥着发烫的金属尺抵住警戒线,工作人员制服上的银扣突然折射出异常光斑。
她顺着光线偏转角度,看到林宇藏在白大褂下的右手正握着微型遥控器。
钴晶吊坠在锁骨间骤然升温,重组完毕的莫尔斯密码刺痛皮肤——那是空间折叠算法的核心参数。
"二......"
罗辰突然扯下胸牌砸向操作台,金属撞击声惊得主评委扶正眼镜。
当胸牌沿着45°角斜插进题板凹槽时,量子投影突然在半空凝结成三维坐标系。
他抓起组委会配发的石墨笔,在拓扑图形第七个褶皱处画出克莱因瓶切口。
"验证通过。"题板发出悦耳的提示音,看台上爆发的掌声惊飞窗外栖鸟。
陈教授捏着评分表的手指发白,这道他亲自参与设计的压轴题,竟被学生用胸牌当坐标系原点破解。
刘对手踹开脚边的电源箱,对身后戴鸭舌帽的跟班比划暗号。
趁着工作人员搬运实验器材的混乱,那人将两枚磁扰器贴在了罗辰的粒子对撞机底部。
暗红色指示灯刚亮起,就被郝悦掷出的金属尺精准击碎,飞溅的零件散落在吴同学脚边。
"罗哥,我的超导线圈参数全乱了!"吴同学抓着乱成毛线团的导线,鼻尖几乎要碰到冒火花的接口。
他后腰别着的退赛申请书被汗浸透,签字笔迹在褶皱的纸张上晕开墨团。
罗辰单手拎着自制的电磁屏蔽罩走过来,另只手还在虚拟屏上演算流体力学公式。"把第西组线圈顺时针旋转15°,用谢尔宾斯基数列重新排布。"他说话时目光锁住正在做手脚的鸭舌帽,突然抬高声音:"记得检查设备接地情况,毕竟赛场的电压......不太稳定。"
吴同学愣愣地看着仪表盘数值恢复正常,甚至比预设参数还要精准2%。
刘对手猛地扯断了自己操作台的保险丝,黑烟中传来主评委的咳嗽声:"三号台选手淘汰!"
当第七轮实验数据上传时,大屏幕突然跳出从未出现过的金色进度条。
陈教授推开要给他倒茶的助教,盯着罗辰改良过的粒子加速轨道设计图,镜片后的瞳孔微微收缩。
那是他二十年前在《物理学报》上否定的激进方案,此刻正以98.7%的模拟成功率在屏幕上跳动。
"年轻人喜欢剑走偏锋。"陈教授在评分系统里勾选"理论基础不扎实"的选项,笔尖重重划过纸面,"传统场论才是......"
他的低语被突然响起的警报声打断,郝悦锁骨间的钴晶吊坠迸发出刺目蓝光。
林宇手中的遥控器冒出青烟,评委席后方未启封的备用题库正在渗出诡异紫雾。
罗辰按住突突首跳的太阳穴,那些被强行记忆的空间折叠算法突然自动拼接成环形结构——恰好与量子题板残留的裂痕完全吻合。
警报声在第七次鸣响时戛然而止,陈教授手中的评分表被攥出五道折痕。
他推开面前冒着紫雾的金属匣子,用红笔圈住大屏幕上跳动的98.7%:"这种非对称加速轨道,在标准场论中根本不存在稳定解。"
罗辰将实验数据投屏到中央显示器,泛青的指节泄露着过量使用记忆力的后遗症:"去年《物理评论快报》第三期第27页,陈老您亲自审稿通过的拓扑场畸变修正模型——"他调出标注着审稿编号的论文截图,"我的轨道曲率参数就是基于这个模型逆向推导的。"
吴同学突然举起还在冒热气的打印纸:"这是我们三天前做的127组对照实验数据!"纸张右下角沾着泡面油渍,但每项误差值都精确到小数点后西位。
观众席传来研究生的小声惊叹:"他们居然用最基础的三相电源完成了量子隧穿实验......"
陈教授摘掉眼镜擦拭镜片,二十年前那个暴雨夜浮现在眼前。
当时他亲手将类似的方案塞进碎纸机,就因为导师说"传统场论容不下空中楼阁"。
评分系统突然发出提示音,他盯着自动跳转到满分的创新指数评分栏,在"理论基础不扎实"的选项上重重打了个叉。
"备用题库泄露事件需要彻查。"主评委敲着被磁暴烧焦的操作台边缘,"但这位选手的解题过程全程在监控下完成。"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还在冒青烟的遥控器残骸,林宇早己消失在紧急出口的绿光中。
当大屏幕最终跳出总分排名时,郝悦摸到口袋里的手机在震动。
来电显示是串经过加密的虚拟号码,接通瞬间传来的机械音让她后背发凉:"告诉罗辰,头疼的时候别硬撑——就像三年前实验室火灾那次。"
竞赛馆穹顶的射灯突然集体闪烁,罗辰正被记者簇拥着走向领奖台。
郝悦看着他在强光下骤然收缩的瞳孔,突然想起刚才那通电话里精确到毫秒的电流杂音——和竞赛现场扰的量子设备频率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