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知逆命

第77章 志愿者

加入书架
书名:
预知逆命
作者:
剑拉僻
本章字数:
4738
更新时间:
2025-05-08

未来医疗。

培养箱的红色警报在凌晨三点十七分响起时,俞明远正在解剖台前给第三只实验犬缝合椎旁肌肉。

手术灯的冷光里,骨水泥样本在椎体模型中呈现出诡异的蜂窝状裂隙,就像他父亲最新的CT片上那些未被新生骨小梁填满的空隙。

“俞医生,降解速率超标120%!”助手小吴的声音从实验室那头飘来,带着隔夜冷咖啡的苦涩,“2号样本的PLGA链段完全断裂了。”

解剖刀在犬椎上划出歪斜的切口,暗红色的血珠渗进手术单。

俞明远盯着培养箱里逐渐崩解的灰白色块状物,突然想起当年在县医院骨科值夜班,那个农民工患者疼得用头撞墙的场景。

当时他开的进口骨水泥价格是患者三个月的工资,而现在,自己研发的可降解材料却像块受潮的饼干般脆弱。

“把壳聚糖溶液浓度调到0.8%。”他扯下被血浸透的手套,指尖在实验记录本上留下淡红的指印,“用超声波震荡仪模拟髓腔内的流体环境。”

小吴在操作台前犹豫:“可是文献里说壳聚糖改性会影响BMP-2因子的活性……”

“那就重做因子缓释层!”俞明远的声音突然提高。

他转身时撞翻了试剂架,装着纳米羟基磷灰石的玻璃瓶滚落在地,粉末在瓷砖上画出蜿蜒的白线,像极了CT影像里椎体的骨折线。

凌晨五点,当第一缕阳光爬上实验室的百叶窗,俞明远终于在扫描电镜下看到了想要的结构。

壳聚糖分子链像藤蔓般缠绕在PLGA骨架上,羟基磷灰石颗粒均匀嵌合在网状孔隙中,形成类似天然松质骨的显微结构。

俞明远盯着实验记录本上的“仿生矿化”西个字,突然抓起马克笔在旁边画了团燃烧的火焰。那是他昨夜梦见父亲的椎体里长出金色的骨小梁,像火一样照亮了整个椎管。

三个月后,动物实验基地。

麻醉机的嗡鸣中,俞明远握着3D打印枪的手在手术灯下发亮。

枪头喷出的乳白色糊状物在犬椎体的缺损处迅速凝固,显微镜下,壳聚糖改性的PLGA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吸附血液中的钙离子,表面逐渐形成半透明的矿化层。

“心率82,血压110/70。”助手小吴盯着监护仪,声音里带着抑制的兴奋,“骨水泥与松质骨的结合面出现纤维蛋白沉积!”

俞明远屏住呼吸,用显微钳夹起一片新生的骨膜组织。

当看到淡粉色的软组织主动向骨水泥表面延伸时,他的后背突然沁出冷汗。

这是前七次实验中从未出现过的现象,意味着材料正在诱导真正的骨整合,而不是单纯的机械固定。

术后第七天,X射线显示实验犬的椎体缺损处出现高密度影,那是羟基磷灰石与自体骨融合的标志。

俞明远在解剖室切开犬椎时,发现骨水泥内部的孔隙己被新生骨小梁完全填充,白色的材料边缘像被火吻过般,与周围的暗红色松质骨形成完美的过渡带。

“俞医生,降解速率和力学测试数据出来了!”小吴抱着笔记本撞开解剖室的门,“矿化层让PLGA的降解周期延长了40%,抗压强度却提升了35%!”

解剖刀从手中滑落,在不锈钢台面上发出清越的响声。

俞明远盯着培养皿里的样本,突然想起父亲说过的话:“当年在工地扛水泥,最怕的就是雨水渗进袋子,把好好的水泥变成石头。现在你倒好,让石头变成能长肉的水泥。”

他掏出手机,给沈佳宇发去一条消息:“准备审查吧,我需要三例志愿者。”

委员会的会议室里,消毒水的气味比县医院的更刺鼻。

俞明远盯着投影仪上的实验数据,注意到骨科主任张教授的手指在桌面上敲出不耐烦的节奏。

“可降解骨水泥的概念很新颖,”张教授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但你们的动物实验样本量只有六例,而且矿化诱导的机制还不明确……”

“我们在样本中检测到BMP-2因子的持续释放,”俞明远调出免疫组化图像,“壳聚糖载体不仅保护了因子活性,还通过静电作用富集了血液中的成骨前体细胞。”

他忽然想起沈麦琪研发的蘑菇止痛药,那些从天然产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不也在质疑声中通过了审批?“基层医院等不起漫长的实验周期,”他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恳求,“那些躺在走廊里的老人,他们的椎体正在塌陷...”

“我同意开展一期临床。”说话的是坐在角落的陈院士,正是当初为俞父主刀的专家,“当年我在手术室见过俞医生,他在没有导航的情况下徒手完成了椎体穿刺,靠的是对人体结构的极致熟悉。这种从临床需求出发的研发,值得给机会。”

走出会议室时,沈佳宇正靠在走廊的窗台上抽烟。

他扔给俞明远一支薄荷糖,笑着说:“未来医疗清洁工李姨的老伴愿意成为第一例志愿者。”

俞明远捏碎糖纸的声音格外清脆:“告诉他,志愿者需要符合严格的纳入标准。而且,我要亲自给志愿者做术前评估。”

手术室外的等候区,李姨的套鞋在地面敲出急促的节奏。

俞明远盯着CT片上老人压缩的L2椎体,忽然发现椎弓根的间距与自己设计的3D打印模板完全吻合,就像命运提前打好的榫卯。

“您老伴骨质疏松分级是G4级,”他指着影像上如蜂窝般的骨小梁,“传统骨水泥的渗漏风险超过40%,但我们的材料有仿生矿化层,能在接触血液的瞬间形成保护膜。”

李姨的手指停在老伴的病历上:“沈总说,您父亲也用过类似的材料?”

俞明远的镜片闪过一道光:“我爸的椎体里,现在长着和您老伴一样的‘人工骨’。只不过他的是第二代样本,而您老伴即将接受的,是加入了纳米银抗菌层的第三代。”

手术室里,3D打印枪的喷头喷出淡金色的骨水泥。

那是加入了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颗粒的颜色,像融化的夕阳。

当材料注入椎体的瞬间,俞明远看见显示器上的压力曲线呈现出完美的正弦波,那是矿化层与血液中的电解质发生反应的信号。

“骨水泥填充率78%,无渗漏。”麻醉师的声音里带着惊讶,“这比传统手术精准了20%。”

术后第二天,李姨老伴就能在助行器辅助下站立。

俞明远检查伤口时,老人突然抓住他的手,掌心的老茧蹭过他腕间的旧表:“俞医生,您这水泥里是不是掺了火?我感觉脊梁骨里有团暖乎乎的东西在爬。”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