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 - 50节
原文:世界的末了,也要这样。天使要出来,从义人中,把恶人分别出来,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解释:再次强调世界末日的审判场景,呼应前文。天使会将义人与恶人区分开,作恶之人将被投入火炉遭受惩罚,再次以“哀哭切齿”强调恶人的悲惨结局,突出上帝审判的公正性和不可逃避性。
感悟:它加深了我们对善恶终有报的认知,让我们明白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都意义重大。在面对诱惑和抉择时,不能心存侥幸,要时刻铭记,正义终将得到彰显,邪恶必将受到惩罚。我们要以敬畏之心对待生活,以善良之行塑造人生。
第51 - 52节
原文:耶稣说,这一切的话,你们都明白了吗?他们说,我们明白了。他说,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
解释:耶稣询问门徒是否理解之前所讲的比喻,得到肯定回答后,又以“家主从库里拿出新旧东西”作喻。“文士”指当时精通宗教律法知识的人,“受教作天国的门徒”意味着这些人不仅要掌握传统知识,还要结合耶稣所教导的新的天国真理,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来教导他人 。
感悟:这启示我们,学习和成长是一个不断积累和融合的过程。我们既要尊重和传承己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的思想和理念。在追求真理和智慧的道路上,不能固步自封,要善于将新旧知识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指导自己的行为,并帮助他人成长。
第53 - 54节
原文:耶稣说完了这些比喻,就离开那里,来到自己的家乡,在会堂里教训人,甚至他们都希奇说,这人从哪里有这等智慧,和异能呢?
解释:耶稣结束讲比喻后,回到家乡并在会堂教导众人。家乡人对他展现出的智慧和异能感到惊奇,因为在他们的固有认知里,耶稣只是一个普通木匠的儿子,这种反差让他们难以理解他为何拥有如此非凡的能力和见解。
感悟:这让我们看到,人们往往容易被固有的印象和偏见所束缚。我们不应仅凭过往的认知或表面现象去评判他人,要保持开放和客观的态度。同时,也提醒我们,无论取得多大成就,都可能面临身边人的质疑,此时更要坚守自我,不受外界看法干扰,继续坚定地追求自己的使命和目标。
第55 - 56节
原文: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他母亲不是叫马利亚吗?他弟兄们不是叫雅各,约西,(有古卷作约瑟),西门,犹大吗?他妹妹们不是都在我们这里吗?这人从哪里有这一切的事呢?
解释:家乡人通过列举耶稣的出身和家庭背景,表达他们的疑惑和不解。在他们眼中,耶稣来自平凡家庭,与普通人无异,无法接受他突然展现出的智慧与异能,这种质疑反映出他们因熟悉而产生的轻视和无法突破固有认知的局限。
感悟:它告诫我们,不要轻视身边的人,也不要被外在的表象和出身所迷惑。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都可能在某个时刻绽放光芒。同时,当我们自己在追求成长和进步时,可能会面临周围人的不理解,这时需要有勇气突破他人的刻板印象,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
第57 - 58节
原文:他们就厌弃他。(厌弃他原文作因他跌倒)耶稣对他们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
解释:家乡人的质疑演变为厌弃,拒绝接受耶稣及其教导。耶稣感慨先知往往在家乡难以被认可,因为熟悉让人们无法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先知的智慧和能力。由于家乡人的不信,耶稣也减少了在那里施展异能的行为,体现出信仰和接受对于获得启示和帮助的重要性。
感悟:这告诉我们,偏见和固执可能会让人错过珍贵的机会和真理。当我们以封闭的心态拒绝新事物、新思想时,实际上是在阻碍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同时,对于那些想要传播真理、帮助他人的人来说,也应明白理解和接纳需要一个过程,面对他人的不理解时,要保持耐心,但也要懂得在合适的时机和环境中发挥自己的能力 。
陆长生搁下笔,指尖还沾着未干的松烟墨。宣纸上密密麻麻的经文译稿摊开着,蝇头小楷间夹杂着批注,在摇曳的烛光下泛着冷白。他盯着“希律王斩约翰”那几行字,突然觉得那些字像爬满纸面的蝼蚁,密密麻麻刺得眼睛生疼。
“这哪里是译经,倒像是夫子逼着童生背《朱子家训》。”他抓起茶盏猛灌一口,凉茶早己没了热气,只在喉头留下涩意。先前逐字逐句、揣摩经文深意的劲头,此刻化作满心烦躁——自己何苦学那酸儒,非要将这些故事掰开揉碎?
烛芯忽地爆开,火星溅在“先知受刑”的段落上,映得满纸说教意味愈发浓重。陆长生想起京中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却在背后算计田产的缙绅,再看这经文里“神谕天罚”的说辞,只觉如出一辙。“便是孔圣人教化,也不过是‘因材施教’,哪有这般居高临下的训诫?”他冷笑一声,指甲无意识地刮过纸面,“倒像是站在云端,指着世人说‘汝等皆错’。”
越想越觉荒谬,他猛地将译稿揉成团,却又在即将掷入火盆时顿住。残页上“起誓赐首”的故事,不知怎的让他想起荣国府里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的光景——同样是权谋算计,同样是草芥人命,可这经文非要套上“神意”的幌子,反倒失了《红楼梦》里“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通透。
“好个‘谦卑’‘仁爱’,”他自嘲地扯动嘴角,将纸团重新展开抚平,“我这般卖弄学问,逐句批注,倒成了经文里最该被斥责的‘傲慢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