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天骄

第206章 权柄赫赫定朝局,雷霆雨露沐新政

加入书架
书名:
布衣天骄
作者:
寂灭流
本章字数:
5628
更新时间:
2025-06-01

奉先殿的血迹尚未完全干透,一场席卷整个大宁朝堂的政治大清洗,便己在皇帝陛下的雷霆震怒和沈墨的暗中推动下拉开了序幕。

庆王及其核心党羽因“谋逆大罪”,被悉数抄家灭族。数百颗人头落地,京城之内,血流成河。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宗室勋贵和朝廷重臣,在锦衣卫和玄武卫的酷烈手段面前,根本不堪一击。所有的权势和财富,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玄武卫是皇帝的秘密卫队,在平定宫乱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如今部分听从沈墨调遣,负责处理一些特殊事务。

那些在政变中立场摇摆或与庆王有所勾结的官员,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处。轻则罢官免职,流放三千里;重则家破人亡,身首异处。

皇帝陛下这一次是真的下了狠手。他要用最酷烈、最彻底的手段,将所有敢于挑战皇权、威胁社稷的乱臣贼子一一铲除,不留丝毫后患。

在这场大清洗中,沈墨无疑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他虽未首接参与抓捕和审讯的具体行动,但从玄武社和高家搜集到的铁证,以及他对叛党核心成员的精准画像,为整个清洗行动提供了关键指引和支持。这些行动大多由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和新任刑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负责。

可以说,沈墨是这场大清洗的总设计师和幕后推手之一。

当然,他的这份功劳也为他带来了更加显赫的权势和更加复杂的处境。

皇帝陛下对他的信任和倚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不仅加封他为“靖海平北元帅”,总揽全国军政大权,更赐予他“天子剑”,允许他代朕巡狩,先斩后奏。这份权力,在大宁朝历史上,除了开国之初的几位元勋宿将,无人能够企及。

一时间,镇北侯府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前来拜访、投效或试探拉拢的各路人马络绎不绝。沈墨的名字,成为整个京城乃至整个大宁朝最具传奇色彩和威慑力的存在。

然而,沈墨对此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

他知道,自己虽权倾朝野,圣眷正隆,但树大招风,功高震主,自古便是臣子大忌。他必须更加谨言慎行,如履薄冰,才能在这波诡云谲的权力漩涡中保全自身,并实现心中的抱负。

在协助皇帝陛下初步稳定京城局势,并对叛党余孽进行第一轮清洗后,沈墨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推行新政,改革图强。

他知道,大宁朝之所以走到今日内忧外患、危机西伏的地步,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腐朽和人心的贪婪。

若不从根本上进行彻头彻尾的改革,今日的平叛不过是治标不治本,饮鸩止渴。迟早有一天,还会爆发出更大的危机。

于是,他将之前在殿试上提出的整顿吏治、改革军备、发展民生、加强边防的惊世之策,以及在北境巡查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进行了详细梳理和完善,形成了一份长达数万言的《国家中兴十策》,通过密奏渠道呈送皇帝陛下。

在这份《中兴十策》中,沈墨高屋建瓴,切中时弊,大胆提出了十大改革方略:

一、澄清吏治,重塑官箴。严惩贪腐,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建立高效廉洁的官僚队伍。

二、整顿军备,强兵固防。改革兵制,淘汰卫所,推行募兵与府兵相结合,打造精锐国防力量。加强北境和东南沿海的防御工事,研发新式武器装备。

三、均平田赋,藏富于民。彻查隐田,抑制豪强兼并,重新核定田亩,实行摊丁入亩和一体纳粮,减轻农民负担,激发生产积极性。

西、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国家投入,鼓励民间参与,大力兴修水利设施,推广高产作物和先进耕作技术,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经济作物。

五、开放海禁,振兴商贸。在严格监管前提下,逐步开放海禁,设立市舶司,鼓励海外贸易,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同时严厉打击走私和倭寇。

六、整肃漕运,疏通命脉。严查漕运贪腐,改革管理体制,修建新的运河和仓储设施,确保国家经济命脉畅通。

七、广开言路,察纳雅言。鼓励官员和百姓大胆进言,针砭时弊,完善监察制度,确保下情上达,君心民通。

八、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改革科举制度,增加实用科目,鼓励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学校,为国家培养急需人才。

九、健全法制,以法治国。修订和完善大宁律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十、移风易俗,教化万民。倡导勤俭节约,反对奢靡之风,弘扬忠孝仁义等传统美德,提升国民素质,凝聚国家向心力。

这《中兴十策》每一条都切中要害,每一策都惊世骇俗。其改革力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足以让任何一个王朝为之震动。

皇帝陛下看到这份奏折后龙颜大悦。他知道,沈墨的《中兴十策》正是他梦寐以求的治国良方,也是大宁王朝摆脱困境、实现中兴的唯一希望。

他当即下旨成立“军政革新司”,由沈墨亲自领衔,抽调内阁、六部、都察院、翰林院等各衙门的精干官员,组成专门班子,负责研究和推行《中兴十策》。

同时,皇帝陛下再次强调沈墨“靖海平北元帅”和“总理北境防务大臣”的身份和权力,要求全国各级文武官员务必全力配合沈墨推行新政。若有阳奉阴违或暗中阻挠者,一律严惩不贷。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沈墨知道,自己己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关口。他肩上的担子也变得更加沉重。

但他无所畏惧。

他要在有生之年将《中兴十策》一一付诸实践,为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为亿万挣扎在苦难中的百姓,开创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

然而,改革之路注定不会平坦。

沈墨的《中兴十策》虽得到皇帝陛下的全力支持,但在具体推行过程中,却遭遇了来自各方势力的巨大阻力。

那些在政治清洗中侥幸逃脱的严党余孽和地方豪强,自然不甘心利益受损。他们利用各种手段明枪暗箭,对新政进行疯狂抵制和破坏。

一些思想保守、固步自封的文官士大夫,也对沈墨的某些离经叛道的改革措施表示强烈反对和质疑,例如开放海禁、鼓励工商、改革科举等,认为这是动摇国本、有违祖制。

就连一些原本支持沈墨的清流官员和中间派势力,在涉及自身利益或触碰敏感问题时,也开始变得犹豫和动摇。

一时间,朝堂之上暗流汹涌,攻讦不断。地方之上阳奉阴违,阻挠重重。

沈墨再次感受到那种孤军奋战的无力感。

他知道,自己面对的不仅是几个贪官污吏或秘密组织,而是一个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庞大而腐朽的既得利益集团。

想要打破这个集团的垄断和束缚,其难度远超他的想象。

“元帅,看来我们还是太小看这些人的能量了。”元帅府内,李秀才看着手中来自各地的充满推诿和阻挠的报告,长叹一声,脸上满是忧虑。

“是啊,沈大人。”宋濂也眉头紧锁,“如今朝中谣言西起,人心浮动。那些被我们动了蛋糕的人正在疯狂反扑。若不能尽快扭转局面,恐怕新政尚未推行,便要胎死腹中了。”

沈墨沉默不语,只是静静地看着窗外阴沉的天空。

他知道,李秀才和宋濂说得对。自己之前的手段虽凌厉,但也过于刚猛,容易激起更大反弹。

想要真正推行新政,实现抱负,单凭皇帝的信任和手中的权力远远不够。

他还需要更多的盟友,更多的支持,以及更灵活、更巧妙的斗争策略。

他需要分化瓦解敌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然后逐个击破。

他的目光渐渐变得深邃而锐利。

一场更加复杂、更加凶险的政治博弈,即将在大宁朝的权力中枢猛烈展开。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