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表达是非常好的,尤其是愤怒与挫折的释放,这并不表示,你们该集中在那些情绪上,却是承认并表达它们,这允许新的感受却而代之。——《健康之道》
在纷纷扰扰的人际关系里,学多人都曾饱尝情绪之苦,譬如有些人会因为愤怒而“怒气攻心”,“气急败坏”,也有些人因为忧郁而“郁郁寡欢”、“黯然神伤”。人们或许会认为,只要摆脱情绪的阴霾,就可以展露心情的阳光,然而,若真不想被情绪淹没,受“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苦,人们就必须正视及认识自己的情绪。
情绪与个人信念有着绝对的关系,一个人之所以会感觉快乐,忧郁、恐惧、悲伤或愤怒,除了因为他身上发生的事之外,更决定于他怎么解读这些事,至于解读事件的观点,则因个人信念而有所不同。譬如一个人到餐馆,点了餐后,比他晚到的人都陆续开始用餐了,他的餐点却在半小时之后才送达。面对这样的事件,若是他的内心认为“这家餐馆的服务实在太差,也欺人太甚”,他就会勃然大怒;而若是他心想:“唉,其他桌客人感觉上都是有钱人,只有我看起来比较穷酸,被冷落也是理所当然。”他就会感觉沮丧与无奈;又若是他这么想:“服务生都很忙,或许忙乱中不小心漏了我的单也说不定,看他们这么辛苦,我也不忍心再多加苛责。”他就会比较淡定,也会心生感恩。
除非一个人觉知他的信念,否则很难了解自己的情绪。而若不能倾听自己的心,人们往往会认为自己的愤怒、焦虑或恐惧,都是被外境的人或事引爆出来的,于是内在就会愤而攻击,并咆哮或怒骂使其心生不悦的对象。
大多数人都不喜欢人际冲突,而引爆冲突的,往往都是一时愤恨难平的情绪,因此许多人都会觉得:“我的问题就在于我太情绪化了。”
若是一个人认为他的问题出在情绪,他就会压抑自己的情绪,或许他会告诉自己要忍耐,并且对自己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步一海阔天空。”然而,强加压抑的情绪只会让人能量扭曲,漠视自己的情绪则好像将发疯的亲人关在密室一样。因此,若是内在起了情绪的波澜,千万不要故作涵养良好的说:“这有什么好生气的呢?我的修养很好,才不会跟别人计较。我的内心平静得很!”
情绪需要表达,而不是压抑,更不须粉饰太平。愤怒、恐惧与焦虑尤其需要宣泄,但若是你要发泄情绪,切记千万不要对人施暴,当你愤怒时,可以疯狂的捶打枕头或沙包,即使打到精疲力尽也没关系;而若是你陷入了悲伤,也可以尽情地嚎啕痛哭。在一点一滴释放情绪的同时,你就会发现情绪的真正来源,即使信念。
情绪引导你看到内在的信念,譬如跟先生吵架之后,你陷入了极度的愤怒,在怒火中烧之时,你可能会听到内心的声音说:“我为他付出了这么多,他为什么不懂得珍惜我?”这么一来,你就顺着情绪走进了觉知,看到自己内在那容易与先生产生冲突的自我意识,这才是情绪真正的本源,而若能进而转化信念,也就能扭转情绪的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