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来自国家外经贸部的“红色邀请函”,分量之重,远超林巧云之前获得的所有商业荣誉。
她知道,这不仅是对她个人和“云裳”品牌的最高认可,更意味着,她将有机会,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去接触和影响一个她前世最为熟悉、也最为擅长的领域——互联网!
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邀请。
一个月后,首都国际机场。林巧云作为代表团的一员,与来自国家计委、经贸委、信息产业部(当时刚刚成立不久)等部委的领导,以及宝钢、中石化、龙国电信等巨型国企的董事长们一起,登上了飞往美国旧金山的国航班机。
这架波音747客机,在当时己经是非常先进的机型了。
当飞机冲上云霄,看着舷窗外那片熟悉的土地在云层中渐渐远去,林巧云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前世,她也曾无数次飞往美国,但那是为了处理分公司的事务,是为了在残酷的商战中求得生存。
而这一世,她却是以国家级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去“考察”一个她早己洞悉了未来几十年发展脉络的“新大陆”。
这种感觉,奇妙,而又充满了掌控一切的。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漫长飞行,代表团抵达了旧金山。
一股与龙国截然不同的、充满了创新和些许叛逆气息的空气,迎面而来。
他们在这片被称作“未来发动机”的土地上待了整整半个月。
从帕洛阿尔托的第一间车库,到苹果总部所在的库比蒂诺,每一处细节都在颠覆他们的认知。
那些曾在国内呼风唤雨的官员和国企大佬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科技的力量”。
他们看到了,在斯坦福大学那阳光明媚的草坪上,穿着T恤、牛仔裤和拖鞋的年轻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风险投资(VC)、商业计划书(BP)、以及如何用一个绝妙的创意去改变世界。
他们参观了当时正如日中天的“雅虎”(Yahoo!)公司总部。
那不是他们想象中戒备森严的办公大楼,而是一个充满了色彩和活力的巨大开放式空间。
年轻的程序员们,有的穿着奇装异服,有的甚至踩着滑板在办公室里穿梭,他们人手一台苹果或IBM的电脑,在堆满了可乐罐和披萨盒的办公桌前,夜以继日地编写着那些改变世界的代码。
办公室里,甚至还有免费的零食区、游戏机、以及懒人沙发。
他们还拜访了位于沙山路(Sand Hill Road)的几家全球顶尖的风险投资公司。
在那些装修得如同艺术馆般的办公室里,那些穿着休闲Polo衫、看起来比他们代表团里任何一个官员都更随意的“投资人”,却用最挑剔、最犀利的眼光,审视着每一个前来寻求融资的创业项目,谈论着“用户增长”、“流量变现”、“网络效应”等一系列让代表团成员感到云里雾里的新鲜词汇。
代表团里的那些国企老总和政府官员们,在面对这种全新的“硅谷文化”时,大多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和困惑。
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些看起来像“嬉皮士”一样的年轻人,能创造出如此巨大的商业价值?
他们也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些投资人,敢于将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资金,投给那些只有一个想法、连办公室都没有的“车库创业公司”?
然而,只有林巧云,在这片充满了创新与梦想的土地上,如鱼得水。
她不仅能完全听懂那些风险投资家们口中的专业术语,甚至还能在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教授们交流时,提出一些让他们都感到惊讶的、关于“平台经济”、“用户体验”、“社交网络”等极具前瞻性的问题。
“林小姐,”一位白发苍苍的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在听完林巧云关于“未来电子商务将不仅仅是卖货,更是一种社交和生活方式”的论断后,扶了扶眼镜,惊奇地问道,
“您的这些想法,非常深刻,也非常超前。请问,您是在哪里读到的相关理论?”
林巧云微笑着,用流利的英语回答道:“教授先生,我没有读过相关的理论。我只是看到了未来。”
在一次由官方组织的、旨在促进两国科技交流的酒会上,林巧云的注意力,却被角落里几个同样来自龙国大陆的青年工程师所吸引。
他们没有像其他与会者那样忙于和美国的大公司高管交换名片,而是自成一圈,低声而激烈地讨论着关于“TCP/IP协议”和“未来网络架构”等极其专业的技术问题。
他们朝气蓬勃,眼神中充满了对技术的狂热,但言谈间,也流露出在异国他乡打拼的迷茫,以及作为华人工程师,在晋升道路上难以突破的“玻璃天花板”。
“……我们的方案,在技术上明明比戴夫那个团队的更优越,但仅仅因为我们是华人,项目经理的位置,最后还是给了他!”一个年轻人愤愤不平地说道。
为首的那个戴着厚厚眼镜、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格子衬衫、看起来不修边幅的年轻人,虽然没有说话,但眼中那股怀才不遇的郁闷和不甘,却清晰可见。
他的逻辑清晰,观点犀利,在同伴的讨论中,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
林巧云端着一杯香槟,不动声色地走近,微笑着加入了他们的谈话。
她凭借前世对互联网技术发展脉络的了解,看似随意地,却总能恰到好处地提出几个让他们都感到惊讶和佩服的见解。
在交谈中,她记住了那个为首的、逻辑清晰的年轻人的名字——陈睿,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高材生,如今在惠普公司担任一名普通的软件工程师。
林巧云知道,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
他们都非常优秀,是各自技术领域的佼佼者,但林巧云也敏锐地从他们眼中,看到了一丝在异国他乡打拼的迷茫,以及作为华人工程师,在晋升道路上难以突破的“玻璃天花板”。
她看着那些朝气蓬勃、才华横溢的年轻面孔,心中一个更大胆的计划,悄然成型。
她知道,她己经找到了,未来开启她那个更宏伟的“互联网帝国”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