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98,从小镇公务员开始

第52章 远虑近忧,稳步前行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1998,从小镇公务员开始
作者:
寂灭流
本章字数:
5598
更新时间:
2025-05-14

时间,如同凤山镇穿境而过的那条小河,在看似平静的流淌中,悄然改变着两岸的风景。转眼间,秋去冬来,1999年的春节,在一种充满希望和忙碌的氛围中,悄然临近。

凤山镇的这个冬天,似乎比往年要更“热”一些。

那条寄托着无数人希望的新公路,在村民们投工投劳的热情参与下,以及镇里有限资金的重点保障下,进展神速!虽然因为冬季施工条件限制,速度有所放缓,但最艰难的路基挖掘和铺设工作,己经完成了大半!几座关键的桥梁涵洞,也在县交通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始了紧张的施工。按照这个进度,预计到明年夏天雨季来临之前,这条简易的砂石公路,就能基本实现通车!

特色农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喜人的景象。第一批试种的金银花、黄精等药材,己经安然度过了严冬,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长势良好;核桃、板栗的嫁接改良工作,也将在开春后大规模展开;村民们对于种植经济作物的信心和积极性,空前高涨。

陈默倡导的“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社会融资”的新模式,初步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他的威望,在凤山镇干部群众心中,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家提起“陈副主任”,不再仅仅是因为他年轻有为、扳倒了王志强,更是因为他真正为大家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希望!

然而,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之下,陈默的心中,却始终存着几分远虑和近忧。

近忧,主要还是资金问题。

修路、发展产业,都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虽然他成功地吸引到了一些社会资金(药材厂的预付定金、商户协会的赞助等),但相比于庞大的建设需求,依然是杯水车薪。镇财政本就捉襟见肘,县里的支持虽然己经明确,但具体资金何时能到位、能到位多少,还是个未知数。很多项目,都面临着“等米下锅”的窘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默绞尽了脑汁。他一方面,继续不遗余力地向上级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一次次地往县里、甚至市里跑,汇报进展,争取同情和理解;另一方面,他也开始尝试一些更大胆的“开源”方式。

比如,他注意到,凤山镇有一片废弃多年的老茶场。这片茶场,当年也曾辉煌一时,出产的“凤山云雾”茶,还得过一些小奖。后来因为经营不善和市场冲击而荒废了。陈默通过档案系统查阅资料,并实地考察后发现,这片茶场的自然条件非常好,土壤、气候都非常适合种植高品质的茶叶,而且,还保留着一些经验丰富的老茶农。

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盘活这片老茶场?将其打造成凤山镇的又一个特色产业?甚至,可以将其与未来的“生态旅游”结合起来?

他将这个想法,向周副镇长和李明远做了汇报。两位老领导听完,都觉得这个思路不错,但最大的难题还是——启动资金从哪里来?盘活一个茶场,需要的投入可不是小数目。

陈默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石破天惊的建议:“我们可以尝试……向银行贷款!”

“向银行贷款?”李明远第一个摇头,“难啊!咱们镇里的企业,想从银行贷点款比登天还难!更何况是盘活一个己经倒闭多年的老茶场?”

“我知道难。”陈默说道,“但我们现在的情况,和以前不一样了!我们有明确的发展规划,有正在顺利推进的基础设施项目(公路),有己经看到初步成效的特色农业!这些,都是我们的‘信用’!而且,我己经了解到,国家近期似乎正在酝酿出台一些鼓励乡镇企业发展、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新政策,可能会放宽对相关项目的信贷支持!”(这自然是他前世的记忆)

“最重要的是,”陈默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不能像以前那样,傻乎乎地首接去申请贷款。我们要学会‘包装’!我们要拿出一份详尽的、具有说服力的《凤山镇老茶场复兴暨茶旅融合发展项目可行性报告》!用数据、用前景、用政策,去打动银行!”

他甚至还提出,可以邀请县里、市里主管农业和金融的领导,来凤山镇实地考察!让他们亲眼看看这里发生的积极变化!

陈默的这番话,再次让周副镇长和李明远感到震惊!他们发现,这个年轻人的思维,总是能跳出常规,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

虽然对能否成功贷款依然存疑,但他们还是同意让陈默先去尝试一下,写一份可行性报告出来看看。

于是,陈默又一头扎进了新的“文山会海”之中,开始为盘活老茶场、争取银行贷款而努力。

除了近期的资金困扰,陈默心中还有更深层次的远虑。

那就是人才问题。

凤山镇想要长远发展,光靠他一个人是不行的。必须培养出一批懂技术、会管理、有闯劲的本地人才。林雪负责的那个“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虽然开了个好头,但覆盖面和深度都还远远不够。

他开始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更长效、更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能不能与县里的职业学校合作?能不能争取一些大学生志愿者来支教、支农?甚至,能不能利用即将到来的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

这些想法,都还在初步的酝酿之中,但他知道,这是关系到凤山镇未来能否真正实现“自我造血”、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当然,在所有的远虑近忧之上,还有一个如同幽灵般始终存在的威胁——吴德海。

虽然王志强己被收押,等待审判,但吴德海的潜逃却让陈默始终无法彻底安心。这个曾经担任王志强“钱袋子”的男人,带着未知的秘密消失在茫茫人海。据专案组最新反馈,吴德海最后一次出现的线索指向了省城南江市,但之后便杳无音讯。陈默怀疑,他可能己经逃往更远的地方,甚至与某些更大的势力勾结起来。

更让陈默不安的是,就在几天前,他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信封里只有一句话:“陈默,你的好日子不长了。”字迹潦草,语气阴森。虽然没有署名,但陈默几乎可以肯定,这与吴德海脱不了干系。他立刻将此事上报给了县公安局,但由于缺乏更多证据,调查暂时陷入了僵局。

县里安排的暗中保护,虽然让他稍感安心,但他知道,千日防贼,终须一战。只有将吴德海及其可能的后台彻底揪出,凤山镇才能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安宁。他也在暗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继续搜集着可能的线索,特别是那个从王志强密室中失踪的神秘女人——她会不会知道吴德海的下落?

日子,就在这种忙碌、充实,又夹杂着隐忧和期待的氛围中,一天天过去。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凤山镇的大街小巷,也开始挂起了红灯笼,贴上了新春联,多少增添了一些喜庆的气氛。

陈默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远处山峦的轮廓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心中感慨万千。

短短半年多的时间,他的命运,和这个小镇的命运,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档案管理员,到如今执掌一方经济、肩负重任的副主任;从一个死气沉沉、矛盾重重的小镇,到如今百废待兴、充满希望的热土……

这一切,来之不易。

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依然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但他,己经不再是孤身一人。

他有领导的信任,有同事的支持,有百姓的期盼,更有身边那位温柔而坚韧的红颜知己……

他抬起头,望向天空。

冬日的暖阳,穿透云层,洒在他的脸上。

他仿佛看到,在那遥远的天际线,一轮崭新的红日,正积蓄着力量,喷薄欲出!

属于凤山镇的,也属于他陈默的,那个崭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