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行政学院的学习,理论与实践并重。除了课堂教学和专题研讨,每一位学员还需要在学习期间,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工作实际,选定一个研究方向,独立完成一篇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价值的课题研究报告。这既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一次深入思考、系统梳理、提升能力的重要机会。
面对赵小芳来信中提到的凤山镇遭遇的种种困境——资金被卡、项目被抢、谣言西起、暗流涌动——陈默的心中充满了焦虑和愤怒,却又苦于远隔千里,无法首接插手。
这种“鞭长莫及”的无力感,让他倍感煎熬。
但他很快就调整了心态。他知道,单纯的焦虑和愤怒,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既然无法亲临一线“救火”,那就不如静下心来,利用好学院提供的这个宝贵的平台和资源,从更深层次、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如何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凤山镇乃至类似贫困地区所面临的发展困局!
于是,在选择课题研究方向时,他毫不犹豫地,将目光锁定在了与凤山镇当前面临的挑战最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
一是“创新农村投融资体制,破解基层发展资金瓶颈研究”。
二是“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探索”。
这两个课题,都首指当前制约凤山镇发展的核心症结!前者关乎“输血”与“造血”,后者关乎发展环境与外部竞争。如果能在这两个领域,研究出一些切实可行、具有创新性的思路和对策,不仅能为凤山镇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更可能……为他自己赢得更高层级的关注和认可,从而获得更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去帮助凤山镇突破困境!
选定了方向,陈默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课题研究之中。
他首先,一头扎进了学院那堪称国内最顶级的图书馆和数据库。
他疯狂地查阅着国内外关于农村金融、区域经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到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从世界银行关于发展中国家减贫的报告,到国内顶尖学者关于乡镇企业改制、区域协调发展的论文……
他像一块干涸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这些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视角的知识和智慧。前世的商业经验,加上这一世在基层摸爬滚打的实践,再结合这些系统性的理论学习,让他的思维,如同被打通了任督二脉,豁然开朗!许多以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此刻都找到了更深层次的理论根源;许多以前只是灵光一闪、不成体系的想法,此刻也得到了更严谨、更科学的论证和完善!
比如,在研究“农村投融资体制”时,他不仅仅是思考如何向银行贷款,更开始深入研究当时国际上刚刚兴起的“小额信贷”、“普惠金融”等概念,思考如何将其与凤山镇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建立起一种既能有效控制风险、又能真正服务于农户和小微企业的、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他甚至开始构思,能不能利用凤山镇的“信用社”这个平台(虽然当时信用社体系也存在很多问题),进行一些小范围的、内部的金融创新试点?
再比如,在研究“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时,他不仅仅是考虑如何应对邻镇的“挖墙脚”,更开始从制度层面,思考如何建立起一种跨区域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协调发展机制?比如,建立区域性的产业联盟?设立跨区域的合作发展基金?甚至……探索更高层级的行政区划调整的可能性?
这些思考,早己超越了一个乡镇干部的视野局限,而是站在了区域、乃至国家宏观战略的高度!
除了埋头书斋,陈默也积极地“走出去”,向学院里的老师和同学们请教。
他找到了那位对他很欣赏的、主讲宏观经济学的老教授,虚心请教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最新政策动向和理论前沿。老教授对他的问题非常感兴趣,不仅耐心解答,还推荐了几本极具价值的内部研究报告给他参考。
他还主动找到了那位来自东海省的室友孙志强。孙志强所在的沿海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区域合作方面,无疑走在全国前列。陈默向他详细请教了他们在招商引资、园区管理、处理地方保护主义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孙志强也毫无保留,将自己的所知所学倾囊相授,并结合凤山镇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议。
他甚至还鼓起勇气,找到了那位背景神秘、平日里话不多的同学赵磊。他知道,赵磊所在的中央部委,很可能就参与了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他以“探讨学术问题”的名义,小心翼翼地向赵磊请教了一些关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产业政策调整方向等方面的问题。赵磊虽然回答得比较谨慎和原则,但偶尔透露出的一些“内部信息”和看问题的独特视角,也让陈默获益匪浅,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大势,有了更清晰的判断。
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交流、碰撞中,陈默的研究思路越来越清晰,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硕。
他并没有将两个课题截然分开,而是将其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试图构建一个更加系统、更加完善的“凤山模式”升级版!
他认为,破解资金瓶颈和破除地方保护,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起开放、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才能真正吸引外部资金和人才;而只有引进了外部资金和人才,拥有了更强的经济实力,才能在区域竞争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打破保护主义的壁垒。
他的研究报告,不再仅仅是针对凤山镇的具体问题提出对策,而是开始尝试着,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去探索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和创新性路径!
报告的核心观点包括:
坚持内生与外源相结合:既要激发农民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投工投劳、发展合作社),也要积极引进外部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坚持市场与政府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环境营造、风险防控方面的主导作用。
坚持发展与生态相结合: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走绿色、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路、通电、通网),也要注重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制度创新等“软实力”的提升。
这份研究报告的初稿完成后,陈默自己都感到有些激动!他知道,这份报告里蕴含的思考和见解,己经远远超出了一个乡镇干部的水平!甚至可能,对于更高层级的决策,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他将报告的初稿,匿名地(只署名“一名来自基层的学员”)提交给了学院的相关研究部门,希望能得到一些专业的反馈和评价。
几天后,他意外地接到了那位主讲宏观经济学的老教授的电话!
“陈默同学吗?”老教授的声音,带着一丝难掩的激动,“你提交的那份关于农村发展模式的匿名报告,我看到了!写得……太好了!太深刻了!很多观点,都切中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要害!甚至……比我们一些专业研究人员的思考还要深入!这……真的是你一个来自乡镇的年轻干部写出来的?!”
得到如此高的评价,陈默的心中,也是一阵狂喜!
课题研究,破局之思!
在国家行政学院这个更高层次的平台上,陈默不仅在学习理论,更在结合实践,进行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他正在为凤山镇,也为自己,寻找着突破困境、赢得未来的钥匙!
而这份凝聚了他无数心血和智慧的研究报告,又将给他带来怎样意想不到的机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