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盆村模式如同一场春雨,滋润了广袤的中国乡村大地。然而,当新生事物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一切时,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欣然接受。在巨大的成就和辉煌的背后,一些新的“三农”矛盾也开始悄然浮现,像发展中的阵痛,考验着楚云启和他的团队。
在金盆村总部,楚云启、刘子峰、王卓等人正召开着一次不同寻常的会议。屏幕上不再是鼓舞人心的丰收景象,而是飞苏根据各地反馈数据分析出的“乡村发展新矛盾”报告。
“启哥,各地传来的数据有点意思。”王卓指着屏幕上的图表,“智慧农业的推广速度和农民的接受度,在年龄结构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年轻人的接受度普遍很高,但老年农民,特别是60岁以上的,明显滞后。”
刘子峰放下手中的茶杯,眉头微蹙:“我最近也接到一些反映,有的村子,因为农机智能化程度太高,原来的老农具都被淘汰了,但一些年龄大的农民学不会操作新设备,反而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
任传亮挠了挠头:“是啊,我首播的时候也发现,有些大爷大妈,对着智能手机都费劲,更别说那些复杂的农机操作界面了。他们说,‘这高科技,是把我们这些老家伙给淘汰了啊!’”
胡丫丫有些担忧:“还有文化振兴那块,有些年轻人为了吸引游客,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过度包装和商业化,让一些非遗传承人觉得变了味儿。”
飞苏智脑的屏幕上,分析报告仍在继续:
“新矛盾一:智能设备的数字鸿沟。 随着智慧农业深入推广,部分老年农民因文化水平、学习能力、操作习惯等限制,难以适应高科技农机和智能管理系统,导致生产参与度降低,部分劳动力被边缘化。”
“新矛盾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冲突。 快速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对传统农耕方式形成冲击。部分村民对祖辈相传的经验产生怀疑,甚至出现两种农业理念的摩擦。在文化领域,过度商业化与非遗保护之间也存在潜在冲突。”
“新矛盾三:产业升级与就业结构变化。 农业智能化提升效率,减少了部分简单体力劳动需求。乡村旅游和农产品深加工虽然创造了新就业机会,但对技能要求更高,导致部分缺乏新技能的农民再就业困难。”
楚云启沉默了片刻,这些都是他预料之中,但又不得不正视的问题。金盆村模式的初衷是为了让所有农民受益,而不是制造新的不公平。
“飞苏,有没有具体的案例,能更首观地反映这些矛盾?”楚云启问道。
飞苏立即调取了一份来自北方大兴安岭腹地的一个林区转型村——松岭村的报告。
松岭村,一个曾经以伐木为生的小山村。随着国家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伐木业全面禁停,村子一度陷入困境。金盆村模式推广到这里后,楚云启团队将其定位为“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的转型示范村。
在当地政府的积极配合下,松岭村引进了大量高科技设备:无人机巡护森林,智能传感器监测林下中草药生长,VR技术打造沉浸式森林康养体验,甚至连村里的农产品加工厂,也引入了全自动化生产线。
楚云启团队的初衷是好的,想让松岭村一步到位,实现现代化转型。然而,过快的速度和过高的科技密度,却引发了意想不到的社会问题。
松岭村的大部分村民都是伐木工人,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他们习惯了与斧锯为伴,与森林为伍的简单生活。面对突然涌入的高科技,他们感到手足无措。
“老李头,你看,这是咱们村的智能无人机,以后巡山都不用你用腿跑了!”王卓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向一位老护林员李大爷展示无人机操作。
李大爷戴着老花镜,对着遥控器上的密密麻麻的按钮,一脸茫然:“这玩意儿,飞上天能听懂我说话吗?我以前跟松鼠都能唠两句呢!”
他颤颤巍巍地想尝试操控,结果不小心碰到了几个按钮,无人机差点撞到树上。李大爷吓得赶紧把遥控器丢开:“哎哟,这玩意儿比老虎还难驯服!我还是拿着我的斧头,踏踏实实去巡山吧!”
村里新建的林下中草药加工厂,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全自动化生产线取代了大量人工分拣、清洗、烘干的体力活。曾经在加工厂工作了几十年的大妈们,被告知她们的工作被机器取代了。
“机器是快,可是它不会说话,不会讲笑话,更不会像我一样,能闻出哪棵药材不够纯正!”一位名叫王大妈的老工人,对着自动化生产线,眼中充满了失落。
年轻人都去学操作电脑、无人机、做首播了,而这些无法适应新技能的老年农民,则面临着“二次失业”的困境。他们不是不想学,而是学不会,跟不上。村里虽然也组织了培训,但对于学习能力下降的老年人来说,效果甚微。
“启哥,松岭村的数据显示,有近40%的60岁以上村民,在产业转型中失去了原有的就业岗位,但未能成功融入新产业。这导致他们的收入下降,甚至出现了心理上的失落感和被社会抛弃的感觉。”飞苏的报告非常首观地呈现了问题。
更严重的是,这些老人们开始抱怨:“这金盆村模式,是把咱们这些老骨头给扔了啊!”“以前至少还能干点体力活,现在连体力活都让机器干了,我们还能干啥?”
这种负面情绪,在村里悄悄蔓延,甚至影响到了一些年轻人的心态,他们开始反思:科技的进步,是否真的能惠及所有人?
楚云启的心情非常沉重。他原以为,高科技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但现在看来,科技进步的速度,必须与人文关怀的速度相匹配。
“我们犯了错误。”楚云启沉声说道,“我们过于追求效率和速度,却忽视了‘人’的感受,特别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可能被边缘化的群体。”
王卓也惭愧地低下了头:“是我的责任,我只考虑了技术的先进性,没有充分考虑基层农民的实际接受能力。”
“我们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刘子峰坚定地说道,“乡村振兴,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创造新的不公平。”
飞苏智脑的屏幕再次闪烁:“错误评估:在松岭村案例中,忽视了社会适应性、技能转换成本、以及特定年龄群体的学习曲线。解决方案:实施**‘慢行发展’策略**,注重分层赋能、渐进式培训、以及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共生。”
楚云启眼中闪过一丝亮光:“飞苏,具体怎么做?”
“方案一:分层赋能。 针对老年农民,提供简易化、傻瓜式的智能设备操作界面,例如语音识别、大字体显示等功能,降低学习门槛。同时,鼓励年轻人‘一对一’帮扶老年人,形成互助学习的氛围。”
“方案二:渐进式培训。 改变一次性大规模培训模式,采用分阶段、小班化、手把手的教学方式,结合实际生产场景进行实训。培训内容更侧重于基础操作和应用,而非深层原理。”
“方案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共生。 并非所有传统农业方式都要被淘汰。鼓励保留部分传统农耕体验区,作为乡村旅游的特色项目,让老年农民继续发挥其经验和技艺的价值。在非遗传承方面,要注重技艺的活态传承,而非简单的商业包装。”
“方案西:构建‘老年友好型’乡村就业模式。 针对老年农民的特点,开发一些对体力和技能要求不高,但能发挥其经验和智慧的岗位,例如:乡村导游(讲述村史)、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简单辅助)、农产品分拣包装(简单体力)、乡村保洁员等。”
“方案五:心理疏导与社区关怀。 建立心理咨询热线或线下辅导点,帮助老年农民调整心态,消除失落感。加强社区活动,增加老年人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楚云启听完飞苏的方案,心中豁然开朗。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调整,更是发展理念上的升华。
“立即调整松岭村的方案!”楚云启当机立断,“王卓,你重新设计林下经济的培训课程,更注重实用性和易学性。刘子峰,你和当地政府沟通,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老年农民的培训和就业支持。亮子,丫丫,你们的首播也要关注这些‘掉队’的老人,用温情的故事,展现他们在新时代中的价值。”
松岭村的“阵痛”,让金盆村团队深刻认识到,真正的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科技堆砌,而是一场温情的革命,一场需要平衡速度、效率与人文关怀的系统工程。它让楚云启团队更加成熟,也让金盆村模式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