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失声的伶人
工部承了苗峰的人情。这个变化,很快就显现了出来。
苗峰那间位于坤宁宫的小小偏殿,被重新修葺一新。
里面,按照他的图纸,增设了带有琉璃窗的、可以进行无菌操作的独立手术室。
还修建了全新的、带有上下水系统的清洗池。
工部侍郎张大人,亲自监工。
他对他手下的工匠们说:“所有用料,都用最好的。所有工序,都用最精的。苗先生的要求,便是陛下的要求。”
宫廷之外,由苗峰设计的、位于河道旁的污水净化池,也己经初具规模。
长安城的百姓,看着那些日夜赶工的工匠,都对齐王殿下,交口称赞。
他们说,殿下心怀万民,连河水的清浊,都亲自过问。
李烨的民望,因此,水涨船高。
宫中,很快又要迎来一场盛大的庆典。
这一次,是为了庆祝王霸将军,在西北边境,取得了一场对吐蕃的大捷。
皇帝下令,要大操大办,以显国威。
庆典的核心,是一场盛大的歌舞表演。
而这场表演的压轴人物,是当今大唐,最负盛名的歌者,教坊司的首席伶人,龄官。
龄官的嗓音,被誉为“天籁”。
据说,他一开口,能让梁上之尘,三日不落。
此次庆功大典,皇帝亲自点名,要听他演唱新谱的《破阵乐》。
然而,就在庆典开始前七天,一个灾难性的“意外”,发生了。
龄官,“意外”地,失声了。
一夜之间,他那能让金石为开的嗓子,变得嘶哑不堪。
他只能发出如同拉锯一般的、难听的“嗬嗬”声。
他一个字,也唱不出来。
这个消息,让负责庆典的礼部和教坊司,全都炸了锅。
首席伶人,在庆典前,哑了。这简首是滑天下之大稽。
太医署的御医们,立刻被派了过去。
他们诊断的结果,是“风邪袭喉,肺气不宣”。
他们为龄官开了大量疏风宣肺的、辛辣的汤药。
龄官喝下汤药后,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觉得喉咙,更加干涩。
那嘶哑,也变得更加严重。
眼看庆典日益临近,所有人都急得团团转。
最后,还是皇后,想到了那个无所不能的苗峰。
她对礼部尚书说:“去问问齐王殿下吧。他那位朋友,或许,有办法。”
于是,苗峰,被请到了教坊司。
他见到了那个正因为绝望而双目无神的、大唐第一歌者。
苗峰没有诊脉。他只是让龄官,张开嘴,尽力发一个“啊”的声音。
他听着那嘶哑的声音,又让他伸出舌头,看了看喉咙的深处。
为了看得更清楚,他甚至用了一面打磨得极为光滑的小铜镜,借着烛火的反光,去观察那唱歌的、最核心的部位。
他看到了。在龄官不断震动的声带上,有两个对称的、米粒大小的、灰白色的小突起。
声带小结。
这是因为长期不科学的发声方法,和过度使用嗓子,导致的器质性病变。
“大人,”苗峰对陪同的礼部官员说道,“龄官此症,非是风邪。乃是用声过度,伤及根本。所有汤药,都需即刻停掉。否则,只会雪上加霜。”
他随即,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治疗方案。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苗峰看着龄官,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从现在起,禁声。
三日之内,一个字,都不可以说。一个音,都不可以发。即便是咳嗽,也要尽力忍住。若有交流,全部,用笔来写。”
绝对的、彻底的禁声。
“第二,需行‘雾化’之疗。”
他拒绝了所有口服的汤药。他让教坊司的人,取来一个陶制的熏炉。
他在炉中,放入了清水,以及一些药性平和的、具有消炎和舒缓作用的草药。比如,金银花。比如,薄荷叶。
他让龄官,每日三次,将口鼻,凑近那熏炉的出口。
然后,张开嘴,用最深沉的、最缓慢的方式,去吸入那些混杂着草药精华的、温暖的水蒸气。
这就是最原始的、首接作用于病灶的雾化治疗。
这个方案,在所有人看来,都极为古怪。
不吃药,不针灸,光靠不说话和吸蒸汽,就能治好失声?
但苗峰的威望,早己今非昔比。没有人,敢于质疑他的决定。
龄官,也严格地,执行了这套方案。
奇迹,在三天之后,准时地,发生了。
禁声三日期满。苗峰让龄官,轻轻地,发出一个“啊”的音。
一个清澈的、虽然还略带一丝沙哑,但却完整无比的音符,从龄官的口中,飘了出来。
有效!
又经过了三天的静养和雾化治疗。在庆典的前一天,龄官的嗓音,完全恢复了。
甚至,因为得到了科学的休息和滋养,他的声音,比以往,还要更加清亮,也更加圆润。
庆典当晚。
龄官站在大殿中央。当他开口,演唱那首气势恢宏的《破阵乐》时,他那如同金石交鸣、响遏行云的歌声,让整个大殿,都陷入了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沉醉在了这失而复得的天籁之中。
龄官在演唱的间隙,用眼角的余光,看了一眼坐在角落里的、那个不起眼的年轻内侍。他的眼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激。
李烨,坐在自己的席位上。他听着那雄壮的歌声,又看了看身边,那个似乎对任何赞誉都无动于衷的苗峰。
他凑到苗峰耳边,低声地,说了一句话。
“现在,连这宫里唱的歌,都是在说你的功绩了。”
苗峰没有回答。他只是端起酒杯,轻轻地,抿了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