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蝴蝶效应与漕运
不准,再对任何外人,提起一个字。
你明白吗?
柳伯庸的声音,严肃,且带着不容置喙的命令。
芳芳的心,安定了下来。
她知道,她这场豪赌,赌赢了。
她的父亲,没有将她当成妖孽,而是将她的知识,当成了足以安身立命、甚至平步青青云的,独家秘宝。
他越是紧张,越是警告。
就越是证明,他将她的话,听进去了,并且,看得极重。
“女儿明白。”
她恭顺地低下头,掩去了眼底那一抹计谋得逞的精光。
从书房出来,走在洒满月光的回廊上。
芳芳第一次,感觉到了这个世界,向她敞开的,真正的善意。
这种善意,不来自于廉价的同情,不来自于虚伪的姐妹情。
而是来自于,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头脑,换取来的,最冰冷,也最可靠的——价值认可。
她知道,从今往后,她在这柳府的地位,将再也不同。
她不再是那个需要时时提防,处处算计,才能勉强求生的可怜庶女。
她成了一件“国之重器”的,秘密执掌者。
而她的父亲柳伯庸,就是将这件重器,呈现给世人,并从中获取最大利益的,唯一代理人。
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微妙的,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
接下来的几天,芳芳没有再去打扰柳伯庸。
她像一只聪明的蝴蝶,在扇动了那足以引起风暴的翅膀之后,便悄然回到了自己的茧中,静静地等待着。
她每日的生活,又恢复了之前的规律。
看顾母亲的身体,指点柳芸芸的书法,在自己的小院里,和福伯、柳晨一起,按部就班地,为洗衣房生产着肥皂。
一切,都显得风平浪静。
但芳芳知道,在那看不见的、属于男人的前院和朝堂之上,一场由她亲手点燃的风暴,正在酝酿。
她没有猜错。
柳伯庸回到书房后,将自己关在里面,整整一夜,没有出门。
他将芳芳那张写着“梯田”、“平底船”等字样的草稿纸,郑重地,放在了书案的最中央。
他没有立刻就将这些惊世骇俗的观点,全盘写上奏折。
他为官多年,深知“过犹不及”的道理。
“固土于山”,想法虽好,但工程浩大,牵涉到地方民生,推行起来,阻力重重,短期内,难见成效。
而“改良漕船”,更是要与工部和整个造船业打交道,里面的利益纠葛,错综复杂。
这两个,都只能作为长远的“腹案”,徐徐图之。
而眼下,最合适的,最容易被采纳,也最容易在短期内,就做出“政绩”的,只有那一个。
“精准施治!”
柳伯庸的眼睛,亮了起来。
他找到了一个最完美的切入点。
他重新铺开一张奏折用的宣纸,提起笔,开始将芳芳那个“数据化管理”的核心思想,用最符合官场逻辑和皇帝心意的语言,重新包装。
他没有提什么“勘测水深”、“绘制图表”。
他将这个方法,包装成了一个全新的、高效的、且能为国库省钱的,官僚机构改革方案。
他提议,在漕运总督衙门之下,增设一个全新的部门,名为“河道经略科”。
此科的职责,就是摒弃以往那种“大水漫灌”式的清淤方法。
转而,效仿医家“望闻问切”之道,对运河进行“分段诊治”。
将运河主航道,划分为上百个“标段”。
由“经略科”的专员,定期,对每个标段的通行能力,进行评级。
再将朝廷下发的清淤款项,根据评级的“危重”程度,进行“择优拨款”。
将钱,花在刀刃上!
这套方案,听起来,既新颖,又务实。
更重要的是,它切中了当今圣上,最关心的两个问题。
第一,省钱。
第二,高效。
洋洋洒洒数千言。
柳伯庸将这份奏折,写得天衣无缝,滴水不漏。
奏折的结尾,他还“不经意”地,推荐了几个他派系里,精通算学和水利的官员,作为未来“河道经略科”主官的备选。
他将这份凝聚了女儿智慧和自己政治手腕的奏折,小心地封好。
第二天一早,他通过户部的渠道,将其,呈送到了紫禁城,御书房的龙案之上。
芳芳,自然不知道这其中的具体过程。
她只是在几天后,从府里下人们的窃窃私语中,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丝风声。
“听说了吗?老爷上了一道关于漕运的折子,龙心大悦啊!”
“可不是嘛!我听前院的小厮说,皇上在朝会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夸咱们老爷是‘国之干臣’呢!”
“咱们老爷,这回怕是要高升了!”
又过了几天,一个更具体的消息,从老太君那里,得到了证实。
老太君那天,心情极好,特意叫芳芳过去,陪她说话。
她拉着芳芳的手,满脸都是藏不住的骄傲。
“好孙女,你可真是咱们柳家的福星啊!”
“你父亲那道关于‘经略河道’的折子,皇上准了!”
“不仅准了,还下旨,当即就成立了‘河道经略科’,由你父亲,暂代督办之职!”
“这可是个肥差,更是个能做出泼天政绩的好差事!你父亲的仕途,从此,一片光明啊!”
芳芳听着,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惊喜。
内心,却是一片澄明。
她那只小小的蝴蝶,扇动的翅膀,己经成功地,在千里之外的朝堂之上,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暴。
而她,这个风暴的源头,也即将收获,她应得的,第一笔“红利”。
果然,就在老太君嘉奖她之后的第二天。
那个曾经被她用一本秘密账本,吓得跪倒在她面前的,总管杂项事务的柳安,亲自,来到了她那破旧的小院门口。
这一次,他的脸上,不再有之前的恐惧和谄媚。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五体投地般的,深深的敬畏。
他对着芳芳,行了一个近乎九十度的大礼。
“六姑娘。”
他的声音,无比恭敬。
“奉老爷之命,您和林姨娘,即刻起,搬离此地。”
“老爷己将本府景致最好,也最清净的‘听雨轩’,划拨给您,作为您日后起居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