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心中清楚,距离那梦寐以求、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西海、并吞八荒的霸业,秦国还有着漫长而艰辛的路要走。
他缓缓扫视着殿下群臣,朝堂之上,文臣们身着宽袍大袖,神色间透着沉稳与智谋;武将们身披铠甲,身姿威武,尽显英气。他们皆是秦国的肱骨之臣,各有所长,在过往的岁月里为秦国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但秦昭王的目光在众人身上一一掠过之后,脑海中却浮现出一个更为英武的身影 —— 白起。在秦昭王心中,白起就如同那柄绝世神兵,削铁如泥,能够披荆斩棘,为秦国的霸业劈开重重阻碍,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
白起,自投身军旅以来,仿若一颗璀璨的将星在战国的夜空闪耀。他的赫赫战功,早己在各国之间口口相传,令人闻风丧胆。就说那伊阙之战,战场上,魏韩联军人数众多,军阵绵延数里,气势汹汹。而白起却毫无惧色,他仔细观察敌军的部署,敏锐地捕捉到了联军内部的矛盾与破绽。随后,他巧妙地运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精妙战术,指挥秦军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冲向敌军。战场上杀声震天,秦军将士在白起的带领下奋勇拼杀,锐不可当。此役,白起大破魏韩联军,战后清点,斩获敌军首级竟多达二十西万。这一辉煌战绩,瞬间传遍六国,各国朝堂之上一片哗然,白起之名,自此成为六国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还有那郢都之战,楚国作为南方大国,郢都城墙高大坚固,城内粮草充足,防守严密。白起却带领秦军长途奔袭,一路势如破竹。他先是切断了楚国援军的通道,而后采用水攻之法,引来江水灌入郢都。一时间,郢都城内洪水肆虐,楚国军民大乱。白起趁机指挥秦军攻城,士兵们如猛虎下山,一举攻克楚国都城。经此一役,楚国元气大伤,昔日的大国雄风不再,从此一蹶不振。白起的每一次出征,都像是为秦国霸业这幅宏大拼图精准地镶嵌上一块关键的碎片,使得秦国的版图不断向外拓展,国威在西方大地日益强盛。
秦昭王此刻手中正握着一卷刻满军事战略与各国局势的竹简,竹简上的每一道刻痕都凝聚着无数谋士的心血与智慧。他微微皱眉,目光专注地审视着竹简上的内容,心中己然有了新的谋划。他深知,接下来即将展开的军事行动,远比以往的任何一场战役都要艰巨。这一战,关乎秦国能否进一步削弱主要对手,从而在诸侯中确立绝对优势地位,为最终实现霸业奠定坚实基础。秦昭王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许久之后,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坚定地望向宫殿之外的远方,那里是秦国的边境,也是他霸业征途的方向,口中不禁喃喃自语道:“放眼秦国上下,唯有白起,方能担此重任。”
须臾,秦昭王下定决心,猛地一拍王座扶手,高声下令:“传本王旨意,速宣武安君白起进宫!” 这道旨意如同一道疾风,迅速从咸阳宫传出。宫外的信使快马加鞭,不多时便来到了白起的府邸。
白起此时正在府中后院,他身着一身轻便的习武服,正手持长剑,在庭院中演练剑术。他的身姿矫健,剑招凌厉,每一次挥剑都带着千钧之力,剑风呼啸。听到宫中传旨,白起迅速收剑入鞘,整理好衣冠,随信使前往咸阳宫。
不多时,白起那高大英武的身影踏入了咸阳宫大殿。他步伐沉稳有力,气势不凡。秦昭王见白起到来,立刻起身相迎,眼中满是信任与期许,那眼神仿佛在说,秦国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就寄托在眼前这位战神身上。
“武安君,” 秦昭王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如今天下局势风云变幻,秦国霸业正处于关键之时。本王深思熟虑,欲委你以重任,执行一项至关重要的军事任务。此役若胜,我秦国霸业便将更进一步,距离统一天下的目标也将更近一步。不知武安君意下如何?” 秦昭王的话语中,既有对此次任务的重视,又饱含着对白起的绝对信任。
白起听闻,立刻单膝跪地,身姿挺拔如松,尽显大将风范。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望向秦昭王,声音洪亮地回应道:“大王重托,白起万死不辞!自投身军旅以来,白起便立志为秦国效命,肝脑涂地亦在所不惜。愿凭手中长剑,为秦国霸业冲锋陷阵,定不负大王所望!”
就这样,白起领命而去。离开咸阳宫后,他马不停蹄地开始着手筹备这场意义非凡的军事行动。从挑选精锐士兵,到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再到筹备粮草辎重,白起事无巨细,一一精心安排。而在秦国的边境之外,一场足以改变战国格局的大战,正在悄然间拉开帷幕,整个天下的命运,似乎都将随着这场大战的走向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