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大宋朝当县令

第八十一章 飞机上天(一)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之我在大宋朝当县令
作者:
源自星辰大海
本章字数:
4542
更新时间:
2025-06-14

当晨光为初具雏形的飞机镀上金边时,陈铮己站在科学院飞行学院的演武场上。

三个月前,林峰便着手飞行员选拔,从五万报名者中,最终只选出三十名精英。

此刻,这三十名身着特制皮质飞行服的候选者,正列队而立,目光灼灼地望着眼前这架凝聚无数心血的飞机。

“各位勇士,接下来的训练,将决定你们能否成为大宋第一批翱翔天际的勇士。” 陈铮的声音在演武场上回荡。

“从今日起,你们不仅要驾驭这铁鸟,更要熟知它的每一处构造,如同了解自己的身体一般。”

“是,大人,属下领命。”众人回复道。

选拔初期,陈铮便制定了一套结合现代理念与宋朝实际的严苛标准。身体素质测试中,候选者需负重二十斤,绕着学院疾跑十里,以测试耐力;

还要在高台上蒙眼旋转百圈后,准确无误地射中百步外的箭靶,以此检验平衡感与方向感。

而文化考核更是让众多武夫犯难,陈铮命人编写了简易的力学、气象学教材,要求候选者掌握风向、气流对飞行的影响,理解飞机的升力与阻力原理。

理论课上,陈铮亲自授课:“这双翼结构,如同鸟儿的翅膀,上下翼面的弧度不同,便能产生升力。而这前置的发动机,就是飞机的心脏,它通过螺旋桨的旋转,为飞机提供前进的动力。”

实践课程陈铮在地面设置了模拟驾驶舱,舱内,简易的仪表盘、操纵杆一应俱全。

学员们需在舱内反复练习操纵动作,熟悉每一个部件的功能与操作方式。

为了模拟飞行中的突发状况,陈铮还会安排专人在舱外制造噪音、摇晃舱体,考验学员们的应变能力与心理素质。

三个月的训练,淘汰仍在继续。有人因无法承受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而晕倒,有人在模拟驾驶中频繁出错,更有人在飞机构造考核中对部件一问三不知。最终,只有二十名学员坚持到了最后。

这天,陈铮将二十名学员召集到飞机前,神色庄重地说:“明日,我们将进行首次试飞。

你们之中,只有最优秀的一人,能获得驾驶这架飞机的殊荣。”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这不仅是对你们训练成果的检验,更是大宋航空事业的开端。”

夜色渐深,飞行学院内依旧灯火通明。二十名学员各自来到自己负责的部件前,再次仔细检查、确认。有人轻抚着机翼的蒙布,检查是否有破损;有人转动螺旋桨,听着齿轮咬合的声音,判断发动机是否正常;还有人调试着机枪与射击协调器,确保武器系统万无一失。

陈铮在学院内巡视,看着学员们专注的身影,心中既欣慰又紧张。这架凝聚无数人心血的飞机,即将迎来它的首飞;这二十名历经千锤百炼的学员,也将迎来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而大宋的天空,也即将迎来属于它的第一批征服者。

次日清晨,演武场上人头攒动。宋仁宗己经提前来到试飞场。陈铮站在飞机旁,看着两名被选中的学员 —— 叶想与李岩,他们身着崭新的飞行服,腰间别着特制的工具包,眼神中既有兴奋,又有一丝紧张。

“记住,保持冷静,按照训练时的操作来。” 陈铮拍了拍两人的肩膀,“大宋的天空,就看你们的了,如果遇到飞机失控的情况,一定要拉下弹射座椅旁边的拉手。”,“是,大人。”

随着一声令下,叶想与李岩登上飞机。叶想握住操纵杆,深吸一口气;李岩则检查着仪表盘与武器系统。螺旋桨开始飞速旋转,发出巨大的轰鸣声。

飞机缓缓滑行,加速,终于,在众人的注视下,飞机从跑道上逐渐加速离开了地面,朝着蓝天飞去。

地面上,陈铮、宋仁宗以及所有学员,都屏住了呼吸,目光紧紧追随着那架渐行渐远的飞机。

这不仅是一次试飞,更是一个时代的开端,预示着大宋即将开启一段全新的征程,在天空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快看,起飞了!” 人群中爆发出一声惊呼。演武场西周瞬间沸腾,百姓踮脚张望,官员们也顾不得仪态往前挤,此起彼伏的议论声混着孩童的尖叫,如同热油泼进沸水里炸开。

陈铮猛地从观礼台的座椅上弹起,袍角扫落了案上茶盏。滚烫的茶水泼在石阶上,他却浑然不觉,双手死死攥住雕花栏杆,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身旁的宋仁宗见状轻笑出声:“爱卿,许久不见你如此紧张了。”

“陛下,这次飞行意义重大,实在不容有失呀!” 陈铮喉间发紧,目光死死盯着天上那架飞机。驾驶舱里的叶想,不仅是万里挑一的飞行学员,更是妻子最疼爱的幼弟。

陈铮展开羊皮地图,指尖划过幽州与汴梁的标注:“陛下,这第一代战机携带的特制燃油,足以支撑 500 公里航程,从幽州到汴梁,只需三个时辰便可飞完全程。”

宋仁宗猛地起身,快速走到地图旁边:“什么?爱卿此物当真如此神速?”

“陛下,现在的飞行速度因为机身的强度不够,无法做到快速飞行,技术成熟以后,幽州到汴梁往返一个时辰足矣!”

“爱卿,秒 秒 秒呀。”仁宗皇帝大喜过望。

试飞场上空,飞机如矫健的雄鹰般持续盘旋。地面上,旗语兵迅速挥动红黄双色信号旗,将远程飞行指令化作精准的肢体语言。得到指示后,螺旋桨骤然加速,轰鸣声陡然拔高。

“这铁鸟当真能在天上飞?莫不是耍把戏?” 人群中传来质疑。一名白发老丈拄着拐杖,浑浊的眼睛里满是困惑。

“当年鲁班造木鸢,也不过飞个几丈高就坠地,这东西能比鸟儿飞得还远?” 话音未落,便被邻座的年轻书生反驳:“老先生有所不知,陈大人的飞机有‘发动机’这等神器,可比木鸢强上百倍!”

“可这飞机看着单薄,万一空中散架……” 有妇人捂住嘴,声音带着哭腔。

身旁的商贾却摩拳擦掌:“若真能成,往后运货可就快了!从汴梁到杭州,怕是用不了半日!”

观礼台上,群臣也议论纷纷。范仲淹轻抚长须,喃喃道:“若能将此机用于军事,这边防……”

话未说完,便被三司使晏殊打断:“造这铁鸟耗费巨大,且不说燃料、零件,单是训练飞手便要倾举国之力,恐难持久。”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