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年的锐意改革与蓬勃发展,全球十大城市格局焕然一新,大宋朝三十座城市稳居榜首;
全球十大超级城市排行:首都汴梁、幽州、杭州、崇州、福州、广州、泉州、扬州、青州、吕宋,这些城市不仅汇聚了最顶尖的资源,更是牢不可破的军事堡垒;
另外全球二十大城市有十五座也在宋朝。
每个城市均部署重要的战略机场,边陲城市更是布置了数个重装合成旅,其强大的军事威慑力,如无形巨网,牢牢覆盖周边数千公里区域,成为拱卫大宋江山的钢铁屏障。
经过一年的精心改良与反复验证,第二代战机终于在幽州航空局完美收官。
这架通体玄铁色的空中利器,不仅是军事科技的巅峰之作,更标志着大宋航空工业迈入全新纪元。
机库内,三百架第三代战机整齐排列,金属机身在烛光下泛着冷冽的光芒。其采用全新的翼身融合设计,流线型的机身线条流畅自然,大大降低了飞行阻力。
动力系统是这代战机的核心亮点。两台轴流压缩型喷气式发动机,空气由前端被吸入,然后进入燃烧室压缩后,从发动机后面喷出,单台推力可达 八千牛,强劲的动力使战机的最大飞行速度八百公里每小时。
先进的燃油喷射系统和优化的空气动力学设计,让其续航里程提升至 3000公里,可轻松覆盖北疆广袤地域。
为确保战机的可靠性,科研团队将三十架试验机派往外兴安岭极寒之地。在零下 40 度的恶劣环境中,这些战机连续完成超 3000 小时的高强度飞行测试。
无论是发动机的低温启动,还是航电系统的稳定运行,亦或是机体结构在极端温差下的耐受性,都经受住了严苛考验。
机械扫描式声波雷达,也首次运用在试验机上,机械装置驱动的声波发射 / 接收装置,在低温情况下完全满足需求。
人才培养方面同样成果斐然。经过层层选拔与魔鬼式训练,三百名精锐飞行员脱颖而出,他们不仅熟练掌握了战机的复杂操作,更精通战术编队飞行。
飞行中队长叶想更是其中翘楚,曾在第二代战机试飞中创造多项纪录。
如今,三百架喷气式战机己然完全成熟,并分布在各大边塞城市,随时可以挂弹起飞,这不仅是大宋军事力量的象征,更是科技强国的有力证明,预示着大宋在天空领域的统治力将无人能及。
陈铮主导研发的大飞机在科学院秘密基地初具雏形。机库内,一架银灰色巨兽静静停放 —— 飞机翼展达 70 米,机长 65 米,机高 12 米,流线型机身可同时搭载 50 人。
其机翼采用创新襟翼设计:当襟翼全展时,翼面积增大 20%,赋予飞机出色的低速操控性;襟翼收起后,机翼阻力锐减,可维持高效巡航速度。
机翼内侧发动机舱后段特意延长至机翼后缘,进一步优化襟翼效率,使起降与飞行性能双提升。
起落架采用前三点式布局,每组起落架配备双轮结构,尾部加装可伸缩缓冲器,在高姿态起降时如无形盾牌守护机尾。
整架飞机未搭载任何武器系统,专注民用运输功能,机身每一处线条都凝结着大宋工匠对天空的新想象。
4 台大功率喷气式涡轮发动机如西头沉睡的钢铁巨兽,整齐排列在机翼下方特制的吊舱内。
单台发动机采用轴流式设计,配备三级低压压气机与九级高压压气机,通过精密咬合的涡轮叶片,将空气压缩比提升至惊人程度,每台发动机推力为 2600 马力,可轻松将这架飞机推上蓝天。
景祐五年春,幽州城郊的机场被晨光镀上一层金芒。车队缓缓停在观礼台旁,宋仁宗目光扫过,远处那架银灰色巨兽正蛰伏在跑道尽头,西台涡轮发动机的进气口像西张大张的嘴,吞吐着早春的寒气。
“爱卿,这大家伙当真能够飞天?” 宋仁宗看着如此巨大的飞机震惊道。
陈铮立刻趋前半步:“陛下绝对没问题,您就瞧好吧!日后往返幽州,不过半个时辰便能抵达!” 话音未落,御史中丞突然出列,象牙笏板拍得震天响:“陛下!此乃奇技淫巧!昔年墨子削木为鸢,三日不落,终究未能经世致用!陛下乘坐,若有闪失……”
“中丞大人!” 枢密使韩琦甩动玉带,“外兴安岭极寒之地都经住了考验,难道还会有差错?” 观礼台上群臣议论纷纷。
“陛下,飞机肯定要经过缜密的测试,才能够承担运载人员的重任,飞机一旦成功,又是一项改变全世界格局的产物。”陈铮解释道。
“爱卿之心,朕自然知晓,开始吧,朕想看看此物如何飞天。”,“遵旨!”
陈铮立即朝旁边一个手势,指挥台上,旗语兵发出起飞指令。
副驾驶李岩收到准予起飞信号,叶想在驾驶舱内反复着桃木操纵杆,旁边传来李岩调试机械声波雷达的咔嗒声。
七人机组各就其位,领航员将羊皮航图压在膝头,机械师握紧扳手的手掌沁出薄汗。
随着地勤撤去轮挡,西台发动机骤然轰鸣,舱门关闭,压缩机开始给机舱加压。
“滑行!” 叶想大喝一声,飞机如挣脱锁链的巨象,沿着混凝土铺就的跑道震颤前行。
宋仁宗猛地攥紧扶手,只见那庞大的机身在长长的加速中微微昂首,襟翼如同飞鸟振翅般缓缓展开。
当机轮离地的刹那,观礼台爆发出一阵惊呼 —— 有人打翻了茶盏,有人踉跄后退,唯有陈铮泪流满面:“成了…… 真的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