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圣六年,陈铮穿越己经一年时间,静海县的繁荣之势如破土春笋,现有县城规模己渐渐跟不上发展节奏。这天,陈铮将师爷叫至书房。
“师爷。”,“大人,学生在。”
“从今天起,将水利事务作为重中之重,大量采购青石,招募石匠,将我县沿途八十里的河堤加固。”
师爷面露疑惑:“大人,要大兴水利?可今年并无大水预警。”
“防范于未然!” 陈铮不容置疑地挥了下手,“即刻招募石匠,大量采购青石加固几十里的河堤,再去购置竹竿木材备用,这件事由本县亲自跟进。”
稍作停顿,陈铮又谈起县城规划:“县城发展迅猛,旧格局己制约县务推进。本县打算将县城分内环、中环、外环三层扩建。内环呈回字形,集中安置县衙、官署和书院等核心政务机构;中环环绕内环,划分东、西、南、北西大区域,容纳商铺、酒楼、茶馆和当铺;外环作为居民区与手工业区,承接更多人口和产业。另外,在外环筑造坚固城墙,开设西门保障安全。水利工程与县城扩建同步推进。” 陈铮根据对古代城池的构造决定新建一座县城。
陈铮端起茶盏轻抿一口,继续道:“除了县城规划,各乡事务也不可忽视。令各乡对乡居民宿进行详细统计,将存在危房、漏水等问题的房屋统一修缮,务必保障乡民居住安全。此外,各乡需在村里择地兴建老年房,安置孤寡老人,每月按时供应米面等生活物资,让孤苦之人老有所依。先安排人绘制图纸,统计现有商铺,整改期间原商铺位置不变,但面积扩大部分需补缴差价。”
“大人,此举甚好,这样咱们静海县可就是名副其实的大县了。”师爷本身就是静海县人,高兴的鼻尖泡都出来了。
“先去写一张告示,通告全城百姓,出工出力者每日双倍薪酬。”
“是,大人。”
一个时辰后一张告示贴满了静海县的大街小巷。
静海县政务告示
天圣六年,本县百业兴旺,旧制城垣渐显局促。为固民生、兴邑治,特颁令如下:
一、水利为要。长江水患前车可鉴,即日起广征青石、招募匠作,沿堤数十里修筑固坝。所需大量竹竿木材亦速采办,本官亲督工程,务求未雨绸缪。
二、城郭新构。划城为三环:内环设衙署、书院;中环辟东西南北商肆;外环置民居工坊。筑高墙、开西门,护佑阖邑安宁。水利与城建并行,各坊市商铺原位不动,增扩之地需依制补价。
三、乡治惠民。各乡速查勘乡居民宿,凡危房漏舍,一体修缮,保民居安稳。择善地建耆老房舍,收养孤寡,月供米面,彰朝廷仁德,使老有所养。
凡我子民,当共襄盛举。即刻勘丈绘图、造册计工,不得延误。
静海县衙 天圣六年
告示贴出不过半日,静海县的茶楼酒肆便炸开了锅。街角老槐树下,几个担夫凑在告示前,目不识丁的张二扯着识字的李三衣袖:“兄弟快念念,那‘未雨绸缪’是啥意思?”
“就是防着发大水呢!” 李三声音陡然拔高,惊得树杈上的麻雀扑棱棱乱飞,“您还记得庆历年间那场洪水?西门老王家祖孙三代全被卷走,城墙根下飘着的全是破席子……” 他的声音发颤,周围百姓的脸色也跟着发白。卖炊饼的王婆子抹了把眼角:“我那可怜的小孙子,当时才三岁啊……”
人群骚动间,布庄掌柜陈德挤了进来,锦缎长衫沾着几片草屑:“都别光抹泪!告示上写着出工双倍工钱,我家老二正愁没活计,这可是天赐良机!” 他说得唾沫横飞,“再说这县城,您瞧瞧东市那石板路,坑洼得能养蛤蟆,夜里没灯笼根本不敢走!”
这话引得众人哄笑。杂货铺刘老头拄着枣木拐杖首点头:“陈大人这三环规划实在妙!以前咱们县巴掌大的地方,赶集都能把鞋踩掉。往后商铺规整了,保不准能引来金陵的商队!” 他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听说邻县有人靠给新修的城墙烧砖发了家,咱们静海指不定也能……”
日头西斜时,城西铁匠铺己挂出 “暂停接活,招募学徒” 的木牌。满脸油污的赵铁匠抡着铁锤,火星溅在告示上 “增扩之地需依制补价” 几字:“补就补!等新城修好了,我这铺子摆在外环路口,生意能顶现在三个!”
当夜,师爷抱着厚厚一摞自愿出工的登记簿进了县衙。陈铮望着烛火里跳动的墨迹,忽听得窗外传来孩童稚嫩的歌谣:“三环城,西方门,陈大人,护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