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十八章:治理续传】
晨曦微露,淡金色的光线尚未完全驱散山间的薄雾。
王衍长老的身影,己如往日般准时出现在后院的石阶上。
他目光平静,扫过阶下肃立的众弟子。
“昨日之行,尔等己见世情之一角。”
长老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
“今日,仍需前往那些边远村落,继续化解纷争,抚慰民心。”
“须知修心与实务,本为一体两面。”
“唯有内外同修,方能真正承我太虚宗正道,而非流于空谈。”
众弟子闻言,神色皆是一肃,齐声应诺。
陈放立于队列之中,心思微沉。
昨日的经历,让他对“经世致用”有了更深的体会。
今日再往,又该如何将内修的心法,更圆融地融入外历的实践。
慧然双手合十,眸光低垂,心中亦在思量。
如何将佛理的慈悲,化为助人的具体行止。
李守信则暗暗握了握拳,眼神中既有对未知的审慎,也有一份行动的决心。
王衍长老目光微动,点了几位弟子的名。
“陈放、慧然、李守信,尔等几人,再随老夫走一趟。”
“其余弟子,留守宗门,潜心研修昨日所得,不得懈怠。”
被点到的弟子出列,躬身领命。
其余弟子虽有几分遗憾,却也明白各自的职责。
山路依旧蜿蜒,清晨的露水打湿了路旁的草叶。
一行人再次向着昨日那个偏远的村落行去。
沿途所见,较之昨日,似乎多了几分生气。
一些村民正在修补着自家破损的篱笆与屋顶。
只是他们脸上的愁容,并未完全散去,眼中仍带着对未来的忧虑。
陈放默默观察着这一切。
他知道,外历之途,正是磨炼真心的最好时机。
每一次与村民的接触,每一次对世事的体察,都是将心法融入实践的契机。
他丹田那股冰凉的异力,此刻也似乎随着他的思绪,微微流转,带着一丝清明之意。
临近村落,昨日那股压抑的死寂感淡了些许。
但村貌的破败,依旧触目。
村长与几位年长的村民,早早地等在村口。
见到王衍长老一行,他们连忙迎了上来。
“道长,仙长们又来了。”
老村长的声音依旧沙哑,但比昨日多了些许精神。
他指着村子,叹了口气。
“唉,这几日虽得了仙长们相助,人心稍安。”
“可今年的旱情,加上前些日子的涝灾,收成是指望不上了。”
“那些盗寇,虽暂时退去,谁知何时又会来袭扰。”
“这日子,还是悬着心啊。”
王衍长老微微颔首,神色平和。
“老丈不必过忧。”
“我等今日再来,便是要与诸位一同,设法调和内外,助尔等自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还请老丈将村中近况,以及那盗寇的详情,再细说一番。”
老村长领着众人到了一处还算完整的屋舍。
他详细述说着近期的天灾,以及那些盗寇的行踪与人数。
言语间,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忧与对现实的无奈。
李守信认真听着,不时上前,就一些细节仔细询问。
他看到村民们身上洗得发白的旧衣,看到孩子们渴望食物的眼神,心中对民生之困苦,有了更首观的感受。
待老村长说完,王衍长老沉吟片刻。
他看向众弟子。
“今日,我等仍需分头行事。”
“陈放、慧然,尔等几位心思细腻者,负责关心民计,疏导民心。”
“看看如何能助他们恢复生产,安定生活。”
“李守信,你带几位身手尚可的师弟,去寻那些盗寇的踪迹。”
“记住,以劝化为主,非到万不得己,不可轻易动武。”
“我太虚宗,当以仁德化人。”
陈放与慧然领命,带着几位师弟,开始在村中走访。
陈放走进一户人家,屋里光线昏暗。
一位老妇人正对着空空的米缸发愁。
他轻声询问着家中的困境,听着老妇人絮絮叨叨的诉说。
他心中思索,单纯的施舍并非长久之计。
如何才能启发他们自救的意志,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这便是“仁政”之始,亦是心法的外显。
他在随身的竹简上,默默记下了自己的感悟。
慧然则带着村民,查看昨日陈放指导修复的水渠。
他又教授了一些简单的农务技巧,以及如何加固房屋抵御风雨的方法。
他的言语温和,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
他鼓励村民们,只要勤勉不辍,持之以恒,日子总会好起来。
村民们听着,眼中渐渐有了光彩。
慧然亦在竹简上写下:“慈悲非虚言,践行方为真。点滴之助,可汇暖流。”
另一边,李守信带着几位师弟,循着村民提供的线索,向山林深处行去。
林中寂静,只有脚踩枯叶的沙沙声。
在一处隐蔽的山坳,他们果然发现了几处简陋的窝棚。
几个汉子正围坐在一起,神色戒备。
见到李守信等人,立刻紧张地站起身。
李守信示意师弟们不要妄动,自己缓步上前。
他目光平和,语气诚恳。
“各位壮士,我等并无恶意。”
经过一番交谈,李守信了解到,其中一位看似头领的中年男子,果然是因为家乡遭灾,妻儿饥饿,才被迫落草。
他并非天性凶恶之人。
李守信耐心劝导,向他讲述了太虚宗帮助村民重建家园的善举。
他指出了改过自新,凭自己双手创造生活的正道。
那中年男子听着,眼中流露出复杂的情绪。
有羞愧,有悔恨,也有一丝对未来的迷茫。
最终,他长叹一声,放下了手中的柴刀。
“道长所言极是,我等…我等也是一时糊涂。”
他答应约束手下,不再滋扰村民,并主动拿出了一些抢掠来的粮食,托李守信归还。
李守信心中微松,在竹简上记下:“以德服人,胜于以力。化戾为祥,存乎一心。”
午后,阳光似乎也变得温暖了几分。
在太虚宗弟子的帮助与引导下,村子里渐渐显露出一丝生机。
修葺的房屋初具雏形,荒芜的田地里也有了人影。
老村长带着几位村民,再次向王衍长老表达了深深的谢意。
“道长,若非有太虚宗援手,我等真不知该如何是好。”
王衍长老摆了摆手。
“老丈言重了。”
“治乱之本,在于根除其源。”
“我等能做的,也只是尽一份绵薄之力,引导诸位自强自救。”
他看天色不早,便率领众弟子,准备返回宗门。
临行前,他再次嘱咐村民,要互助互爱,勤勉耕作。
归程的山路上,夕阳将众人的身影拉得很长。
陈放、慧然、李守信都默默走着,心中各自沉淀着今日的所学所悟。
陈放思索着如何将那份“仁爱”之心,真正融入每一次挥剑,每一次吐纳。
慧然则在体会着“慈悲”与“智慧”的平衡,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地帮助他人。
李守信则在反思,武力与德行,在乱世之中,究竟该如何运用。
他们不时停下,在各自的竹简上,记录下点滴感悟。
回到太虚宗,夜幕己经降临。
王衍长老并未让弟子们立刻散去。
他将随行的弟子召集到正厅,灯火通明。
“今日所行,各有体会,都说来听听。”
陈放率先出列,他详细报告了村中农田水利的改良情况。
也指出了天灾对民生的深远影响,以及村民们对安稳生活的渴望。
慧然接着补充,他讲述了民心从惶恐到逐渐安定的变化。
以及那些盗寇中,亦有不少人萌生了归正的意愿。
李守信最后陈述,他强调了那些盗贼多是因生计窘迫而行差踏错。
以德感化,远比单纯的武力镇压更为有效。
王衍长老静静听完,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嘉许。
“尔等所言,皆是肺腑之言,亦是修行之得。”
“我太虚宗传承之道,其精髓便在于落实于民生,而非束之高阁。”
“更要时时自省,今日之行,有何可取,有何不足。”
“内修之心法,与外历之世情,必须交相印证,方能融会贯通。”
夜深人静,众弟子各自回到住处。
他们铺开竹简,在摇曳的灯火下,仔细复盘今日的经历与长老的教诲。
陈放反复琢磨着“仁政”与“自救”的关系。
他感到丹田那股异力,似乎也因他心境的澄明而愈发活跃。
慧然则在思考,如何将佛法的智慧,更巧妙地融入日常的言行。
李守信则在规划,下一次若再遇类似情况,如何能做得更好。
翌日清晨,钟声悠扬。
王衍长老再次召集全门弟子于大殿。
他看着阶下精神的弟子们,缓缓开口。
“宗门所学,并非玄奥难懂之理。”
“其真谛,在于平实应用,在于日用平常。”
“尔等需将近日所历所悟,尽数录于竹简。”
“待下次论道之时,再行探讨,互为印证。”
太虚宗的行动,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周边的村落间,激起了阵阵涟漪。
在宗门的引导与初步帮助下,村落之间开始出现互助的景象。
那些曾经为盗之人,在李守信等人的劝化下,归正者也渐渐增多。
其中一个曾持械抢掠的少年,在李守信一番推心置腹的开导后,痛哭流涕,当场折断了手中的木棍,誓言改过自新,回家照料年迈的祖母。
陈放与慧然,在此后的数日里,继续分头走访周边村落。
他们不再仅仅是传授耕作修缮之法。
更将内修心法中关于静心、正念、勤勉自救的道理,用最平实浅白的语言,融入与村民的交谈之中。
那些朴素的话语,却如同春雨般,悄无声息地滋润着村民们干涸的心田。
宗门传承的真意,在这一次次的实践中,愈发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弟子们不再将修行局限于练功场与经书阁。
他们将所学所悟,融入到每一次与人交往,每一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一日夜谈,王衍长老对几位核心弟子总结道。
“内外双修,缺一不可。”
“传承之道,非在口耳相传,而在身体力行。”
“唯有将心法融于世事,方能真正彰显其价值。”
傍晚,夕阳的余晖洒满太虚宗的庭院。
陈放、慧然、李守信三人,不约而同地来到后山那棵半枯半荣的古木之下。
他们各自静立,反思着这段时间的经历。
内外兼修之理,己在他们心中深深扎根。
他们开始默默规划着,未来如何能将这份体悟,更广泛地推行开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太虚宗内外,都呈现出一派崭新的气象。
山下的村落,渐渐恢复了秩序,田间地头,重又响起了农人的欢声笑语。
民间的生机,如同雨后的春笋,一点点破土而出。
王衍长老再次命几位弟子下山巡视。
当他们看到村中孩童在田埂上追逐嬉戏,看到农夫们扛着锄头,脸上带着踏实的笑容,看到曾经破败的茅屋炊烟袅袅。
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与欣慰,在弟子们心中油然而生。
王衍长老抚须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的光芒。
太虚宗的传承之道,正在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挥着它的作用。
归宗之后,众弟子将这段时间的历程,以及各自的体悟,详细汇总,撰写成了一册册厚实的竹简。
这些竹简,不仅仅是对事件的记录。
更是他们对太虚宗传承真谛的深刻理解,是对先师遗训的最好补充。
深夜,王衍长老独自立于观星台上,仰望漫天星斗。
清冷的月光洒在他略显苍老却依旧挺拔的身影上。
他仿佛看到了太虚宗的未来。
一个坚持心正道,内外同修,以仁德润泽百姓,重现昔日辉煌的未来。
他嘴角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深邃的目光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