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此句恰如其分地形容林书然当下的境遇。杨松奸党覆灭,朝堂反对新政的声浪骤减,各项改革在皇帝李景隆支持和林书然、李道明、张柬之等改革派推动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大胤西方铺开。
京城欣欣向荣。新政推行处门庭若市,各地奏报雪片般飞来,有喜讯也有难题。林书然坐镇中枢,运筹帷幄,调派官员,批阅公文,常通宵达旦,却精神矍铄,乐此不疲。他仿佛看到一个更强大繁荣的大胤正在他手中成形。
然而,革故鼎新之路从未一帆风顺。
当新政触及远离京城、被地方豪强世家盘踞数百年的州县乡村,阻力远比朝堂与杨松辩论更首接凶险。
首当其冲的是“清丈土地”和“摊丁入亩”,首接触动地主士绅根本利益。
大胤土地兼并积重难返,良田集中于官僚、地主、皇亲国戚手中。他们隐匿田产,偷逃赋税,公开的秘密。广大自耕农和佃户承担沉重赋役,苦不堪言,甚至流离失所。
林书然的“清丈土地”旨在清查“黑田”,登记造册,为“摊丁入亩”提供依据。“摊丁入亩”将丁税摊入田亩,按田亩数量征税,土地越多赋税越重。
对百姓这是福音,对地主士绅却是割肉放血。
他们岂能甘心?
一场围绕土地赋税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试点地区悄然打响。
首当其冲是蜀中道。
蜀中道物产丰饶,但因偏远,朝廷控制力弱,世家大族势力强大,盘根错节,垄断土地财富。
其中,蜀中唐家最为显赫。
唐家传承数百年,子弟遍布官场,门生故吏无数,拥有蜀中道三成以上耕地,控制盐铁、茶马等产业,富可敌国,权势熏天,有“唐半壁”之称。
朝廷要在蜀中推行新政的消息传来,唐家家主唐宗望当场摔碎紫砂茶壶。
“欺人太甚。”唐宗望气得发抖,指着京城破口大骂,“那忠勇侯黄口小儿,竟敢动我唐家根基,想与蜀中士绅为敌吗?”
“爹,息怒。”长子唐文轩,现任蜀中道布政司参议,劝道,“林书然圣眷正隆,手握新政大权,我们不好正面冲突。”
“正面冲突?”唐宗望冷笑,“我唐家经营数百年,岂会被一个毛头小子扳倒?他想清丈土地?我倒要看看他怎么清。他想摊丁入亩?我倒要看看他怎么摊。”
一场由唐家操控的针对新政的抵制破坏行动在蜀中道轰轰烈烈展开。
首先是舆论攻势。
唐家利用影响力散布谣言,妖魔化新政。
他们称“清丈土地”要将百姓土地收归国有,让所有人变成官府佃户;“摊丁入亩”要大幅增税,搜刮百姓最后一粒粮食;忠勇侯林书然名为改革实为敛财,填补北方战争窟窿。
谣言添油加醋,迅速传播,引起百姓恐慌愤怒。
其次是消极抵抗。
对朝廷派往蜀中的新政官员,唐家指使依附的官吏乡绅以“软钉子”抵制。
清丈土地?地里庄稼未收,收完再说。
核实户籍?花名册被水淹,晾干再说。
丈量田亩?胥吏摔断腿,养好再说。
各种拖延敷衍,让钦差官员有力无处使,寸步难行。
再次是暴力威胁。
对铁心推行新政的“硬骨头”官员,唐家动用家丁护院及勾结的江湖败类恐吓威胁。
轻则扔石头、泼狗血,重则当街殴打、纵火投毒。
蜀中道新政试点区风声鹤唳,人心惶惶。不少官员吓破胆,称病告假或与唐家同流合污。
最后是最歹毒的煽动民变。
唐家利用百姓误解恐慌,派人挑拨,煽风点火,指使地痞流氓冒充“被新政逼得活不下去”的苦主,聚集闹事,冲击官府,殴打官吏,喊出“官逼民反”口号。
企图将改革演变成席卷蜀中的大规模民变,逼朝廷收回成命,罢黜林书然。
蜀中局势迅速恶化。
告急奏报雪片般飞向京城,摆在林书然和皇帝案头。
“岂有此理。”皇帝李景隆怒不可遏,“一个小小唐家,竟敢对抗朝廷。”
“子昂,此事你如何处置?”皇帝目光转向林书然。
林书然脸色阴沉。他知唐家不仅破坏新政,更挑战他与皇帝权威,动摇国本。
若不铲除以儆效尤,新政休想全国推行。
“陛下,蜀中唐家盘踞地方,鱼肉乡里,对抗朝廷,罪不容诛。”林书然沉声道,“臣以为,须以雷霆手段将其连根拔起,方能震慑宵小,稳定蜀中,确保新政推行。”
“好。”皇帝眼中闪过杀机,“朕给你权力与支持,放手去做,将这毒瘤彻底挖掉。”
林书然开始周密部署。
他从“新政督查巡防营”挑选三千精锐,由王武统领,星夜赶往蜀中,首捣唐家核心人物和产业。
他让左都御史张柬之组织御史成立“蜀中弊案专案组”,搜集唐家欺压百姓、贪赃枉法、甚至谋逆的罪证,务必证据确凿。
他通过“新政推行处”向全国州县下达严厉通告,警告企图效仿唐家的地方势力,表明朝廷改革决心,若顽抗,唐家便是前车之鉴。
最后,林书然决定亲自前往蜀中。
蜀中局势复杂,唐家势力庞大,仅靠王武和御史未必能彻底解决问题。
他要亲临一线,坐镇指挥,快刀斩乱麻。
他选择微服私访,亲眼看蜀中真实情况,亲耳听百姓声音,将隐藏的毒蛇一一揪出。
一场针对唐家的天罗地网清剿行动和充满凶险的微服私访之旅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