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社军情处沪上站,规模颇为庞大,拥有三百余名工作人员,其中行动人员更是多达一百余人。
这一站点在情报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负责搜集和传递各种关键信息。
某日,站长陈龚述突然接到来自总部的紧急命令,要求他亲自率领行动队前往杨树浦进行埋伏。
杨树浦地区在当时相对较为荒凉,人迹罕至,这为他们的行动提供了一定的隐蔽性。
夜幕降临,陈龚述带领着行动队悄然抵达杨树浦。
与此同时,吴淞码头也迎来了忙碌的时刻。陈荣如往常一样,按照既定时间将井老板的一船物资顺利送入海关。
一切看似进展顺利,没有引起任何异常。
井老板的十几辆卡车在装完木箱后,也缓缓启动,朝着虹口方向驶去。
盐井土耕对这条运输线路感到颇为满意,认为它既安全又高效。然而,他并不知道,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正在等待着他们。
从吴淞码头到虹口倭租界,卡车必须经过杨树浦。这片区域在那个年代异常荒凉,几乎没有人居住。
道路状况也十分糟糕,仅有几条泥沙路,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坑洼。
白天行驶时,卡车会扬起漫天尘土;而在雨天,这些大坑则会变成积水潭,使得车辆难以快速通过。
军情处沪上站站长陈龚述深知这一地理特点,因此他亲自带队,将一百多个行动队成员分散部署在两条必经之路上。
而他自己则带领少数几人,静静地守候在出吴淞码头的路边,等待着目标的出现。
看着卡车队缓缓驶出吴淞,陈龚述手下的一名特务紧紧握着步话机,紧张地注视着鬼子车队的去向。
他的目光随着卡车的移动而移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李队长,车队走西面的路,刚过去。”特务通过步话机向远处的行动队长李瑞报告。
这一切都在陈龚述的掌控之中,他深知这次任务的重要性,绝不能有丝毫的差错。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亲自在吴淞口监视,虽然说是身先士卒,但实际上他心里清楚,一旦打起来,这里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与此同时,在前方几公里处,行动队长李瑞也早己将行动人员分成了三队。
他精心策划,将两队人分别埋伏在两条必经之路上,而另一队则潜伏在两条路的中间。
这样一来,无论鬼子运输的路线如何,中间的行动队都能及时赶到,形成合围之势。
盐井土耕悠然自得地走上卡车的副驾驶室,双眼微闭,似乎对这次运输任务充满了信心。
只要物资能够安全运回,他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接下来的事情就与他无关了。
卡车在颠簸的道路上缓慢前行,每一次颠簸都让盐井的身体跟着扭动一下。
他有些不耐烦地调整了一下坐姿,心里暗暗咒骂着这糟糕的路况。
然而,就在卡车开过一个岔路口时,另一条小路上突然亮起了两盏耀眼的车灯,如同黑夜中的两颗流星,划破了黑暗的夜空。
鬼子车队的第一辆卡车正行驶在道路中央,突然,一辆卡车如闪电般疾驰而来,以惊人的速度横着撞向了它。
这一撞击异常猛烈,第一辆卡车毫无防备,瞬间失去平衡,侧翻在地。
这突如其来的撞击让整个鬼子卡车队都措手不及,后面的几辆车急忙刹车,但由于惯性,车辆还是有些失控。
鬼子押车的人数众多,十多辆车上跳下了将近西十人。这些人并非普通士兵,而是鬼子在虹口的侨民。
原来,鬼子早己暗中策划,准备将这些侨民武装起来,为此他们一首在往沪上偷偷走私武器弹药。
这些押运人员迅速反应过来,纷纷抽出腰间的王八盒子,毫不犹豫地对着前方的卡车冲去。
而此时,侧翻的卡车边上散落着不少鬼子的三八大盖步枪,这些枪支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埋伏在道路两旁的几十个军情处行动人员,一首在等待着最佳的袭击时机。
当他们看到鬼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前面的卡车上时,李队长当机立断,率先抬起手臂,瞄准了冲在最前面的一个鬼子。
只听“呯”的一声枪响,子弹如闪电般疾驰而出,精准地击中了那个鬼子。
被击中的鬼子身体猛地一颤,仿佛遭受了重击一般。
然而,他并没有立刻倒下,而是强忍着剧痛,又往前冲了两步,最终才颓然倒地。
一头栽倒在路上水坑里,坑里的混着泥水中开始扩大着红色,在后面的车灯掩映下,霎是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