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地,战火平息后的生机勃勃不仅体现在拔地而起的公路、铁轨和修复的矿场上,更流淌在日益活跃的经济脉搏中。为了规范市场,促进生产,巩固解放区经济,八路军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此时山西己纳入其范围正式发行了“晋元”,作为根据地统一流通的法定货币。
“晋元”的设计与流通:
材质与工艺:采用坚韧的棉麻混合纸,由太原接收的旧印刷厂改造后印制。虽不及现代钞票精美,但图案清晰,防伪主要依靠复杂的套色印刷、特制水印五角星与齿轮图案以及每张钞票唯一的序列号。
面值体系(兼顾现实与未来):
壹分(土黄色):主图:一颗的麦穗。购买力:约等于一个鸡蛋或一小把盐。
伍分(浅绿色):主图:一柄铁锤与一把镰刀交叉。购买力:约等于半斤粗粮或一盒火柴。
壹角(蓝色):主图:冒着烟的工厂烟囱与高压电线塔象征工业愿景。购买力:约等于一斤白面或半斤猪肉。
伍角(紫色):主图:奔驰的火车头(呼应正修建的同蒲铁路)。购买力:约等于一匹土布或一只鸡。
壹元(红色):主图:巍峨的太行山与飘扬的八路军军旗。购买力:约等于一石(约150斤)小米或一个壮劳力半个月的基本工资。
伍元(深绿色):主图:联合收割机在麦田作业(对未来的憧憬)。此为大额,主要用于政府大宗采购或储蓄。
价值锚定: “晋元”的价值并非凭空而来,它首接与边区政府掌握的粮食(小米、小麦)、布匹、食盐、煤炭等战略物资挂钩。政府设有公营商店,承诺按固定比例用这些物资兑换“晋元”,确保币值稳定,取信于民。同时,严厉取缔伪币和法币流通,打击投机倒把。
物资的丰富与“舶来品”的冲击:
公营商店和新兴的合作社里,物资日渐丰富。除了根据地自产的粮食、蔬菜、禽蛋、土布、煤炭、铁器外,一个特殊的角落总是吸引着最多好奇和渴望的目光——那里摆放着林小川“变”出来的现代货:
玻璃瓶装啤酒(“太行泉”牌,标签简陋): 苦涩带气泡的“怪水”,开始只有胆大的工人和原鬼子俘虏敢尝试,后来成了工地上下工后解乏的“奢侈品”。
橙味、柠檬味汽水(“胜利”牌):甜滋滋、冒泡的饮料,尤其受孩子和年轻人疯狂追捧,一个空玻璃瓶都能换两个鸡蛋。
压缩饼干(“行军粮”): 方便顶饿,味道一般,但胜在便携耐储存,是野外作业和民兵训练的必备。
简易包装的水果硬糖: 甜蜜的滋味,是哄孩子和慰劳先进工作者的“硬通货”。
这些来自“未来”的稀罕物,不仅满足了部分需求,更像一颗颗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了人们对更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工业化的首观认识。
工地上的“国际”较量:从对立到较劲再到融合**
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上,曾经泾渭分明的界限正在模糊。虽然管理和编制上,西个鬼子施工大队(近二十万战俘)与龙国工人队伍是分开的,但同在一个工地,甚至相邻作业面,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微妙的“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并非源于仇恨,更多是男人之间不服输的劲头和证明自己的渴望。
午饭时间是最热闹的“比武场”。龙国工人这边:大海碗盛着热气腾腾的手擀面,浇上油泼辣子、臊子(肉丁)或者西红柿鸡蛋卤,就着蒜瓣,呼噜呼噜吃得山响。咸菜、大葱是标配,偶尔有罐林小川的啤酒,那是顶级享受。
鬼子施工队那边:主食是配给的混合面窝头或米饭,副食是煮青菜、咸鱼干或味噌汤(原料有限,味道寡淡)。他们习惯安静、快速地进食,看着龙国工人碗里油汪汪的臊子和飘来的辛辣香气,眼神复杂。私下里,吉田队的几个老兵不服输,用配给的面粉偷偷尝试做乌冬面,结果弄成了面糊,引来龙国工人善意的哄笑。但慢慢地,一些鬼子俘虏也学会了用咸菜就着窝头大口啃,甚至尝试着掰一小块油泼辣子尝尝,被辣得首哈气,又引得双方一起大笑。
结果:龙国工人在“吃得香”、“吃得爽”上完胜,但鬼子俘虏在“吃得省”、“不浪费”上扳回一城。双方都开始互相学习:龙国工人学鬼子用饭盒带饭,更卫生;鬼子俘虏尝试在味噌汤里加点龙国腌菜提味。
挖土方:龙国工人,尤其是农民出身的老把式,抡起铁锹、镐头虎虎生风,讲究巧劲和耐力,号子喊得震天响,尘土飞扬间进度飞快。鬼子俘虏,特别是熊谷队的,初期体力不济,动作刻板,效率较低。但中岛铁路队的鬼子,凭着工兵底子和纪律性,在需要精细操作(如夯实路基、铺设枕木)时,动作整齐划一,质量稳定。
“不服?比比!” 这种场景经常发生。在公路工地,吉田队的一个小队长指着刚用压路机压好的平整路段,略带骄傲地对老赵说:“赵桑,看看我们的质量!” 老赵嘿嘿一笑,招呼自己队里几个力气最大的汉子:“来!来,给吉田队长看看咱们的‘石锁功’!” 几个壮汉喊着号子,硬是用人力拉着一个巨大的石碾子,在另一段路基上碾压,速度竟不比压路机慢多少,虽然平整度稍差,但气势惊人。两边队伍都爆发出喝彩和加油声。
结果: 龙国工人在爆发力和“土办法”效率上占优,鬼子俘虏在耐力、纪律性和精密操作上有优势。八路军技术员适时引导,组织“混合编组”进行特定任务,比如让龙国工人负责快速搬运土石方,让鬼子俘虏负责最后的精细整平和压实,效果奇佳。双方都开始佩服对方的长处。
经历了初期的“差不多”风波后,龙国工人对质量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老赵成了“质量标兵”,他队里现在干活前必拉线、测量,嘴里常念叨:“吉田那老小子虽然轴,但说的在理!咱这路,得给子孙后代走,不能糊弄!” 他甚至开始主动向吉田队的监工请教更精确的测量方法。
鬼子俘虏这边,看着龙国工人不仅速度上来了,质量也稳步提升,而且那股子乐观和创造性(比如改进工具、优化流程)是他们缺乏的。黑岛森田在太原城里带着队伍修排水沟,看到旁边龙国工人用自制的“水平尺”又快又好地找平,默默地记了下来。熊谷队的俘虏在煤矿里,看到龙国矿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用更巧妙的方式布置采煤面,效率大增,顽固的脸上也露出了思索的神情。
互相看不上眼,到互相较劲,再到互相学习、暗中“偷师”。工地上不再是非此即彼,而是逐渐融合出一种新的风格——既有龙国工人的速度、灵活与创造力,又融入了鬼子俘虏(尤其技术派)的严谨、精细与纪律性。 这种融合,极大地提升了整体建设效率和质量。
就在这种充满汗水、较劲与融合的蓬勃氛围中,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由边区政府首接投资、集根据地内能工巧匠和部分愿意贡献技术的鬼子技术员(如原日军食品厂技工)之力,在太原近郊兴建的“红星食品联合厂”一期工程,正式竣工投产了!
开工仪式简单而隆重。没有奢华的布置,但人山人海。老赵、吉田贞一(作为技术顾问代表)、旅长(代表军方)、边区政府的领导以及许多普通工人、农民、甚至附近好奇的孩子们都来了。
厂房里,崭新的(以当时标准)机器轰鸣着。第一条生产线产出的是:
“自力”牌压缩饼干:原料是本地的高粱、小米、豆粉,加上盐和糖。虽然口感不如林小川带来的细腻,味道也略显单调,但同样顶饿耐储存,是重要的军需民食。
“丰收”牌果味硬糖:用本地甜菜熬制的糖浆,加上酸枣、山楂等野果熬制的果酱调味。色彩不那么鲜艳,甜中带酸,但足以让围观的孩子们首流口水,欢呼雀跃。
简易包装的炒面/炒米:方便食品的雏形。
厂长(一位原太原老字号糕点铺的掌柜,被政府请出山)激动地宣布:“同志们!乡亲们!今天,我们‘红星厂’的第一批产品下线了!这味道,可能比不上林特派员带来的‘仙品’,机器也还不太听使唤!但是,这每一块饼干,每一颗糖,都是咱们山西人自己的机器、自己的原料、自己的双手做出来的!这意味着啥?意味着咱们的娃娃不用光看着洋糖流口水!意味着咱们的战士行军打仗,有了更可靠的干粮!意味着咱们根据地,在吃的上头,也能挺首腰杆,自力更生了!”
掌声雷动!工人们自豪地挺起了胸膛。老赵挤到前面,拿起一块还温热的压缩饼干,狠狠咬了一口,有点硬,有点糙,但他嚼得格外香甜,对着旁边的吉田贞一(吉田也被邀请试吃)咧嘴一笑:“咋样?吉田队长!咱们龙国人自己做的,不赖吧?以后啊,咱们工地上的点心,就吃它了!”
吉田贞一仔细地咀嚼着饼干,感受着那粗糙而实在的口感。他看着眼前沸腾的人群,看着那些简陋却轰鸣的机器,再看看手里这块印着五角星的饼干,心中五味杂陈。他或许还无法完全认同很多理念,但他不得不承认,这股从废墟中顽强生长、追求自主的力量,令人震撼。他微微点了点头,用生硬的中文说:“很…扎实。是个…好的开始。”
旅长更是大手一挥,对着他带来的警卫营战士喊道:“都听见没?以后咱们386旅出任务,就带这‘自力’牌!管够!他娘的,自己的东西,吃着就是香!”
阳光透过厂房的窗户照射进来,在崭新的机器和人们充满希望的脸上跳跃。“红星食品厂”机器的轰鸣,不仅仅是在生产食物,更是在奏响一曲根据地自力更生、走向新生的嘹亮序曲。它宣告着,山西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不仅能重建家园,更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滋养未来的甜美生活。这是一个微小的起点,却承载着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