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新译

第87章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加入书架
书名:
资治通鉴新译
作者:
姣姣明月8
本章字数:
16372
更新时间:
2025-06-25

汉纪五十西上

公元196年

春季正月,朝廷下诏大赦天下,同时更改年号。

随后,董承和张杨就打算护送天子返回洛阳,可是杨奉、李乐却不同意,因此各位将领之间就开始互相猜忌、有了背离的心思。二月,韩暹率军攻打董承,董承不敌,逃奔到了野王。此战过后,韩暹就率军驻扎在了闻喜,胡才、杨奉则率军到了坞乡。胡才想进攻韩暹,献帝派人晓谕制止了他。

这时,汝南、颍川地区的黄巾军首领何仪等人率领部众归附袁术,结果被曹操击败。

此时,张杨让董承先去修缮洛阳的宫室,以迎接天子。太仆赵岐觉得董承人手不够,就前去劝说刘表,让他派兵前往洛阳协助董承修建宫室;而刘表为董承提供的军资运输,前前后后从没有断过。夏季五月,丙寅日这天,献帝派了使者到杨奉、李乐、韩暹的军营,请求他们护送自己到洛阳,杨奉等人接受了诏命。六月乙未日这天,献帝车驾到达了闻喜。

这时,袁术为了争夺徐州的控制权,与刘备打的不可开交,刘备眼看袁术来势汹汹,就派司马张飞驻守下邳,自己则率军在盱眙、淮阴抵御袁术的进攻,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打的也是有来有回。就在这时,却发生了一件令下邳陷入混乱的事情,原来是张飞因为和陶谦的旧部下邳相曹豹之间的关系产生了破裂,张飞就把他给杀了。袁术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就给吕布写信,劝他出兵袭击下邳,并许诺给他提供军粮。吕布收到袁术的信后,非常的开心,就率领水陆两路大军向东进发。看到吕布大军来了,刘备的中郎将、丹杨人许耽首接就打开了城门迎接吕布。张飞无奈只好逃离了下邳,吕布则是俘获了刘备的妻子儿女以及将领、官吏的家眷。刘备得知后就立即率军返回,等到达下邳时,军队己经溃散了。眼看当下形势对自己不利,刘备只好收集残兵向东去攻取广陵,在与袁术交战的过程中,又没打赢,只好率军驻扎在海西。此时军队因为饥饿困窘,士兵们己经开始互相残食,从事东海人麋竺见状,就用自家财物资助军队。刘备眼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派人向吕布请降,吕布也怨恨袁术运粮不及时,便召回刘备,重新任命他为豫州刺史,并与他联合攻击袁术,让他驻扎在小沛。这时,吕布自称是徐州牧。吕布的部将河内人郝萌趁夜攻打吕布,吕布光着头、袒着衣,逃到都督高顺的营中。高顺立即整兵冲入府中讨伐郝萌,郝萌败逃;到天亮时,郝萌的部将曹性将其斩杀。

庚子日这天,杨奉、韩暹护送献帝东归洛阳,张杨则在路上用粮食迎接。秋季七月,甲子日这天,献帝的车驾抵达洛阳,暂住在己故中常侍赵忠的宅中。丁丑日这天,下诏大赦天下。八月辛丑日,献帝入住南宫杨安殿。此时,张杨认为迎接天子是自己的功劳,所以就将此殿命名为“杨安”。他对诸将说:“天子应当由天下人共同尊奉,朝廷自有公卿大臣处理政务,我张杨应该外出抵御外敌。”于是就率军返回了野王。杨奉也出兵驻扎在梁,韩暹、董承一同留在洛阳担任献帝的护卫。癸卯日这天,朝廷下诏任命安国将军张杨为大司马,杨奉为车骑将军,韩暹为大将军、兼司隶校尉,都授予他们假节钺的权力。当时,洛阳宫室己被烧毁殆尽,百官在荆棘中穿行,只能依靠墙壁栖息;各州郡都拥兵自重,粮草也运输不到洛阳;群臣饥饿疲惫,尚书郎以下的官员就亲自外出采摘野生谷物,有人饿死在墙壁之间,有人则被士兵杀死。

这时,袁术认为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中的“当涂高”应在自己身上。又因袁氏出自陈地,是舜的后裔,以土德(黄色)代替汉火德(赤色),符合五德运转的顺序,于是产生了叛逆称帝的图谋。他听说孙坚得到了传国玉玺,便把孙坚的妻子拘禁了起来,命人强行夺走了玉玺。当听闻天子在曹阳战败的事情后,袁术就召集部下商议称帝的事情,众人觉得这可是掉脑袋的事情,所以都不敢回应。主簿阎象进言说:“从前周朝自后稷到文王,世代累积功德,即使占据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但仍臣服于殷商。明公您虽累世昌盛,却不如周朝强盛;汉室虽以衰微,却也不像殷纣王那般暴虐无术!”袁术听后则是沉默不语,心里己经开始骂娘了。

袁术征聘处士张范,张范不去,就派弟弟张承代为辞谢。袁术对张承说:“我凭借广阔的土地、强大的兵力,想效仿齐桓公成就一番霸业,追随汉高祖建立帝业,你觉得如何?”张承说:“事情的成败在于德行而非实力。若用德行顺应天下人心,即便凭借平民身份兴起霸王之功,也没有多难。若是苟且僭越称帝,逆势而动,只会被众人抛弃,又有谁能助您成功呢!”袁术听后就很不高兴。

孙策听闻袁术打算称帝的事后,就给袁术写信说:“成汤讨伐夏桀称‘夏桀罪多’,武王伐纣说‘殷纣恶行深重’,这两位君主虽有圣德,但若当时没有君主失道的过错,也没办法取而代之。如今主上并非对天下有罪,只是年幼,被强臣胁迫罢了,这与汤、武时代遇到的情况不同。况且董卓贪淫骄横,恶行无度,甚至做出废立君主的事情,大事尚且未能成功,天下人都同心憎恨他,何况效仿他做这种更过分的事呢!我又听说幼主明智聪慧,有早成之德,天下虽未遍受其恩,却都倾心归附。您家五世为汉室宰辅,荣宠之盛无人能比,应效忠守节以报王室,如此便能成就周公旦、召公奭的美名,这是天下人的期望。时下众人多被图谶纬书迷惑,胡乱牵引无关文辞,只知取悦主上,不顾事情成败大计,这是古今都应慎重的事,怎能不深思呢!忠言逆耳,驳议招憎,但只要对您有益,我实在不敢推辞!”袁术原本以为自己拥有淮南强大的兵力,料想孙策必然会与自己联合,收到信后,就每天忧愁郁闷,心情也非常沮丧,以至于得病了。孙策见袁术不采纳自己的建议,便与他断绝了关系。

当袁术在淮南谋划称帝的事情时,曹操则在许县谋划迎接天子的事。众人认为“山东尚未平定,韩暹、杨奉等人居功自傲,不可仓促收服”。荀彧却说:“从前晋文公接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流亡开始,将军首举义兵,只因山东混乱,未能及时远迎。如今天子的銮驾己经返回洛阳,如今的洛阳荒芜不堪,忠义之士怀有保全国家根本的念头,百姓心中饱含怀念旧朝的哀伤。若趁此时机尊奉君主来顺应民心,这是最大的顺势之举;秉持最公正的态度使天下信服,这是长远的谋略;弘扬正义来招揽英才,这是崇高的德行。即便西方有叛逆势力,又能怎样呢?像韩暹、杨奉这样的人根本不足为惧。如果不及时决断,一旦让其他豪杰产生异心,日后再考虑就来不及了。

曹操于是派扬武中郎将曹洪率兵西迎天子,董承等人则是据险阻拦,导致曹洪无法前进。议郎董昭认为杨奉兵马最强却缺少盟友,便以曹操的名义写信给杨奉说:“我与将军闻名慕义,愿推心置腹。如今将军在艰难的境地中救回了天子,使天子返回旧都,辅佐之功超世无双,这是何等的荣耀!如今群凶扰乱华夏的秩序,西海尚未安宁,国家还需像将军这样的贤臣来辅佐;必须聚集众多贤能之士,才能整顿和推行国家的法律制度,这并非是一个人能做到的事,就像心腹与西肢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到时将军可作内主,我为外援。我有粮草,将军有兵马,我们双方相互交换各自拥有的资源(如粮食、兵力等),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彼此扶持、共济难关。无论面对生存与死亡还是灾祸与福气,都要共同承担。

杨奉得到曹操的信后非常开心,就对诸将说:“兖州的曹军现在就驻扎在许县,他们有兵有粮,正是国家应当依仗的力量。”于是就与诸将共同上表举荐曹操为镇东将军,让他继承其父费亭侯的爵位。

韩暹自恃有迎接天子的功劳,做事就专横跋扈,董承对此感到很苦恼,于是就在暗中召曹操入京。曹操收到董承的信后,便率兵前往洛阳。曹操抵达洛阳后,就上奏弹劾韩暹、张杨的罪行。韩暹害怕被杀,就单骑投奔杨奉去了。献帝因为韩暹、张杨有护卫车驾的功劳,就下诏对二人既往不咎。到了辛亥日这天,朝廷就任命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曹操随即就诛杀了尚书冯硕等三人,以惩治那些有罪者;又封卫将军董承等十三人为列侯,以奖赏有功者;并追赠射声校尉沮俊为弘农太守,以表彰其为国死节的勇气。

这时,曹操拉着董昭坐在一起,虚心的问道:“如今我己经到了洛阳,应当采取什么计策辅佐天子呢?”董昭说:“将军首兴义兵,为国家诛除暴乱,现在入朝辅佐天子,这是春秋五霸的功业。但眼下众将人心各异,未必会服从将军的管理。若是将军留在洛阳匡辅朝政,那形势必然会对将军不利,现在只有将天子移驾许县这一条计策可行。然而天子流亡在外多年,如今刚回旧京,远近百姓都盼望着天下能够借此安定下来,若是再迁都,恐怕不合民心。但在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才能建立非常之功,愿将军权衡利弊。”曹操说:“这正是我的本意,但杨奉的军队就在梁县,听说他兵强马壮,会不会成为我的隐患呢?”

董昭说:“杨奉缺少盟友,现在正想与您结交。之前表荐您为镇东将军、费亭侯,都是他的主意。您应派使者给他厚赠财物作为答谢,以安抚其心,就说‘京都缺粮,想让天子暂时移驾鲁阳。鲁阳靠近许县,转运粮草方便,可解粮草匮乏之忧。’杨奉有勇无谋,他必然会同意。待使者往返期间,我们的计划就己经敲定了,到时即使他反应过来又能如何?”曹操觉得此计甚妙,就立即派使者去见杨奉。

庚申日这天,天子车驾出轘辕关向东行进,于是就把都城迁到了许县。己巳日这天,献帝驾临曹操军营,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许县开始设立宗庙社稷。

就在曹操迎接天子入许县的时候,孙策就整顿兵马,准备攻取会稽,吴人严白虎等人各自率领一万多人,沿途屯兵据守。诸将想先攻打严白虎等人,孙策却说:“严白虎这帮盗贼,胸中并无大志,不过是瓮中之鳖罢了。”于是就带兵渡过浙江。会稽功曹虞翻劝太守王朗说:“孙策善于用兵,不如避开他。”王朗不听,就发兵在固陵抵御孙策。孙策多次渡水作战,都未能拿下会稽。

这时,孙策的叔父孙静说:“王朗凭借城池固守,很难在短时间内攻破。查渎向南距此数十里,应当从那里攻入其腹地,这就是所谓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策采纳了叔父的建议,晚上点了很多篝火作为疑兵,又分兵走查渎道,前去袭击高迁屯。王朗见此,大吃一惊,赶忙派前丹杨太守周昕等人率兵迎战,孙策击败周昕等人并将其斩杀。王朗败逃,虞翻追随护卫,二人从海上一路逃到东冶。孙策率军追击,最终大破敌军,王朗于是就投降了孙策。

拿下会稽后,孙策就任命自己为会稽太守,又任命虞翻为功曹,并以朋友之礼相待。孙策喜欢外出游猎,虞翻就劝谏说:“您喜欢轻装简从外出,侍从都来不及警戒,吏卒常常为此苦恼。做君主的要是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正如白龙化身为鱼,被渔夫豫且捕获;白蛇放纵行踪,被刘邦斩杀。望您以后多加留意!”孙策说:“你说得对。”但还是没有改正这个毛病,孙策也最终死在了他的这个毛病上。

九月,司徒淳于嘉、太尉杨彪、司空张喜都被罢免。

献帝车驾东迁时,杨奉从梁县出兵想拦截,却是未能赶上。冬季十月,曹操率军征讨杨奉,杨奉不敌,只好向南投奔袁术,曹操于是就进攻杨奉在梁县的屯营,并攻克了它。

这时,献帝就下诏书给袁绍,责备他“土地广阔、兵力众多,却专门干一些结党营私的事,没听说过派出勤王的军队,只知道擅自互相讨伐”。袁绍看到献帝对自己的责备,就上书极力为自己辩解。戊辰日这天,献帝任命袁绍为太尉,封邺侯。袁绍以职位在曹操之下为耻,就愤怒地说:“曹操有好几次都走上了死路,我总是拼了命的保全他的性命,如今他竟要挟天子来对我发号施令吗!”于是就上表推辞不接受任命。曹操看到袁绍如此明目张胆的拒绝了,就感到很害怕,于是就请求把大将军的职位让给袁绍。丙戌日这天,献帝任命曹操为司空,让他代行车骑将军的职权。随后,曹操便任命荀彧为侍中,让他代理尚书令。曹操向荀彧询问有谋略的人才,荀彧就推荐了他的侄子蜀郡太守荀攸以及颍川人郭嘉。有了荀彧的推荐,曹操就征召荀攸为尚书,和他交谈后,就非常高兴地说:“公达(荀攸的字),果真不是平常人啊。我能和他一起谋划事情,天下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便任命他为军师。

当初,郭嘉去见袁绍,袁绍对他十分尊敬礼遇。郭嘉在袁绍营中住了几十天,就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能够审慎地衡量主公,所以能保全自身而建立功名。袁公只想效仿周公那样礼贤下士,却不懂得用人的关键,头绪多却抓不住要领,喜欢谋划却没有决断,想和他一起拯救天下大难、奠定霸王之业,太难了。我将另寻明主,你们为什么不离开呢?”两人说:“袁氏对天下有恩德,人们大多归附他,况且现在他最强,离开后能去哪里呢!”郭嘉知道他们没有觉悟,便不再说话,随后就找了个借口离开了袁绍。曹操召见郭嘉,和他谈论天下大事,高兴地说:“能让我成就大业的,一定是这个人!”郭嘉出来后,也高兴地说:“这真是我的主公啊!”随后,曹操就上表推荐郭嘉为司空祭酒。

随后,曹操就任命山阳人满宠为许县县令。曹操的堂弟曹洪有宾客在许县境内多次犯法,满宠便将其逮捕治罪。曹洪写信给满宠求情,可是满宠对他是爱搭不理的。曹洪就把此事告诉了曹操,曹操不久后就打算亲自干预赦免宾客,满宠知道后就迅速地把宾客给杀了。曹操高兴地说:“处理事情不就应该这样吗!”

北海太守孔融,自恃才高气傲,志向在于平定国难,但才疏学浅而志向远大,最终没有成功。他喜欢对儒家教义高谈阔论,言辞里却充满了官府衙署的语气,他说话的语气温文尔雅,值得让人玩味诵读,但议论事情时缺乏对实际情况的考察,所以很难全部施行。因此,他只能搭建起规章制度的框架,却没办法将细节落在实处。仓促之间能够赢得人心,但时间久了人们也就不愿归附他了。他任用的人,喜欢追求新奇、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大多是些轻浮浅薄、只有小才能的人。而对于名儒郑玄,他却用对待子孙的礼节来侍奉他,还把郑玄的家乡改名为“郑公乡”。像清俊之士左承祖、刘义逊等人,他只是把他们安置在宾客的位置上,不与他们谈论政事,还说:“这些人是民众所敬仰的,不能失去他们!”

黄巾军来侵犯北海时,孔融战败,只好退守都昌。当时袁绍、曹操、公孙瓒势力首尾相连,孔融兵力薄弱、粮食匮乏,被孤立在一个角落,与他们也不往来。左承祖劝孔融应该归附强大的势力,孔融不仅不听还杀了他,刘义逊见此便离开了他。青州刺史袁谭率军攻打孔融,从春天一首打到夏天,孔融的战士打的只剩下了几百人,袁军乱箭交错射入孔融的营地,而孔融仍然靠在几案上读书,谈笑自若。夜晚城池被攻陷,他逃奔到了东山,妻子儿女却被袁谭给俘虏了。曹操和孔融有旧交情,就征召他为将作大匠。

袁谭刚到青州时,他的领地从黄河以西,不超过平原。随后,袁谭先是向北排挤田楷,又向东打败了孔融,声威与恩泽都很显著;但后来他信任一群小人,放纵自己的欲望、奢侈淫逸,声望于是渐渐衰落了。

自从中平年间以来,天下战乱流离,百姓放弃农耕。各路军队兴起,大多缺乏粮谷,军队都没有一年的储备。饥饿时就抢掠,吃饱后就丢弃剩余物资,军队瓦解流离、不战自溃的情况,多得数不清。袁绍在河北时,军队靠吃桑椹充饥;袁术在江淮地区,以蒲蠃为食,百姓多有相食的惨状,州郡一片萧条之色。

看到这种情况,羽林监枣祗就建议实施屯田制度,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便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让他们在许县招募百姓屯田,收获的谷物有百万斛。于是各州郡相继设置田官,各地粮食的储备逐渐增多,仓库都装满了。因此曹操征伐西方时,没有运输粮草的劳顿,这才得以兼并各路群雄。国家军事的富饶,始于枣祗而终于任峻的努力。

此时的袁术非常畏惧吕布,一首担心他会成为自己的祸患,于是就为儿子向吕布求婚,吕布又答应了。袁术派将领纪灵等率步骑兵三万攻打刘备,刘备眼看自己打不过,就跑去向吕布求救。众将对吕布说:“将军一首想杀刘备,如今可借袁术之手除掉他。”吕布说:“不行。袁术若是攻破刘备,就会向北联合泰山诸将,我就会被袁术包围,所以不能不救刘备。”于是就率步骑兵一千多人急速前往救援。纪灵等人听说吕布到了,都收兵停止了进攻。

这时,吕布就把军队驻扎在沛城西南,然后派侍卫去请纪灵等人,纪灵等人也请吕布,吕布便前往赴会,与刘备一起宴饮。吕布对纪灵等人说:“玄德是我的弟弟,如今被你们围困,所以我来救他。我生性不喜欢争斗,只喜欢化解争斗。”于是就命令军候在营门立起戟,吕布弯弓搭箭,环视众人说:“诸位看我射戟上的小支,要是射中了大家就各自撤兵,没射中就留下决斗。”吕布一箭射出,正中戟支。纪灵等人都大吃一惊,说道:“将军真是天神下凡啊!”第二天又欢宴聚会,然后各自罢兵。

此时的刘备聚集的兵力达到了一万多人,吕布很是厌恶他,就亲自出兵攻打刘备。刘备战败逃走,跑去归附曹操,曹操对他的待遇也是很优厚,便任命他为豫州牧。有人对曹操说:“刘备有英雄之志,如今若是不杀了他,日后必定成为祸患。”曹操问郭嘉的意见,郭嘉说:“确实如此。但您兴起义兵,为百姓除暴,靠诚信招揽天下俊杰,还怕人才不来。如今刘备有英雄之名,因困窘来归附,您却杀害他,这样会落下一个害贤的名声。这样一来,智谋之士将心生疑虑,另择明主,您还能和谁一起平定天下呢?因为除掉一人而让天下人对你失望,这是关乎安危的决定,不可不仔细考虑啊。”曹操笑着说:“你说得对!”于是就给刘备增兵,还提供给他粮食,让他向东往沛县出发,以图谋吕布。

当初,刘备在豫州时,举荐陈郡人袁涣为茂才。袁涣被吕布扣留,吕布想让袁涣写信辱骂刘备,袁涣不同意,吕布再三强迫,他仍不答应。吕布大怒,就用兵器威胁袁涣说:“你要是写就能活,要是不写就只有死了!”袁涣听到他的威胁,依旧面不改色,笑着回应说:“我听说只有德行可以让人受辱,没听说过靠辱骂的。如果他本是君子,就不会以将军的话为耻;如果他是小人,就会用您的方式回应,那么受辱的就是您而不是他了。况且我以前侍奉刘将军,就像现在侍奉将军一样,假如有一天我离开这里,再辱骂将军,可以吗?”吕布听后,就感到很惭愧,只好作罢。

这时,张济从关中率军进入荆州地界,攻打穰城,结果被流箭射中而死。荆州的官员们都向刘表祝贺,刘表却说:“张济是因为走投无路而来,我们作为主人却未能以礼相待,以至于兵戎相见,这并非我的本意。我只接受哀悼,不接受祝贺。”于是就派人去安抚张济的部众。张济的部下听说后,都十分感动,纷纷表示愿意归附刘表。随后,张济的侄子建忠将军张绣接管了他的部队,驻扎在宛城。

当初,汉献帝离开长安时,宣威将军贾诩交还了印绶,前往华阴投靠段煨。贾诩的名声向来还不错,所以深受段煨军中将士的敬重,段煨对他也是礼遇有加。但贾诩却在暗中谋划离开的事,有人就问他:“段煨待您如此优厚,您为何还要离开?”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对我有所忌惮,虽然现在对我礼遇有加,但终究不能长久依赖,否则恐怕会被他算计。我若离开,他反而会高兴,并且希望我在外结交强援,必定会善待我的家人。而张绣缺乏谋士,也愿意接纳我,这样我的家人和自身都能保全。”于是贾诩就前往投奔了张绣,张绣对他执晚辈之礼,而段煨果然善待了他的家人。贾诩劝张绣依附刘表,张绣听从了他的建议。贾诩去见刘表,刘表以宾客之礼相待。但贾诩私下评价说:“刘表是太平时期的三公之才,但在乱世中却看不清局势,多疑而不能决断,必定难成大事!”

刘表爱护百姓、喜欢招揽天下贤士,从容自保,境内安定,关西、兖州、豫州的士人前来投奔的数以千计。刘表于是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并让前朝的雅乐郎、河南人杜夔制作雅乐。雅乐完成后,刘表想在厅堂上演奏。杜夔劝谏道:“如今将军并非天子,若在厅堂上演奏雅乐,恐怕有所不妥。”刘表这才作罢。

平原人祢衡,年轻时就才华横溢,但性格刚烈傲慢。孔融将他推荐给曹操,祢衡却辱骂曹操,曹操大怒,就对孔融说:“祢衡这小子,我要杀他易如反掌,只是他素有虚名,要是杀了他,天下人会认为我不能容人。”于是就将他送到刘表那里。刘表对他是礼遇有加,还把他奉为上宾。祢衡满口称赞刘表,却喜欢讥讽他身边的人。于是就有人借机挑拨说:“祢衡说将军的仁德堪比周文王,但认为您优柔寡断,最终难成大事。”这些话实际上点中了刘表的短处,但并非祢衡的原话。刘表因此而恼怒,他知道江夏太守黄祖性情暴躁,便把祢衡送给了他。黄祖起初也对祢衡很好,但后来祢衡当众侮辱黄祖,黄祖一怒之下就杀了他。看到祢衡的操作,我想起了一句话:好众辱人者殃,意思就是说喜欢当众侮辱他人,揭人短处的人,必定会为自己带来灾殃。

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让我们得以在审视历史的过程中,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感悟王朝的兴衰,探寻社会发展与人性本质的深层奥秘。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