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瑾走了没多久,姜秣也起来了,想着还有几日,她可以在京城里多走走。
“素芸,我今日出去走走,不用给我准备饭菜了。”见素芸起来,姜秣跟她说了一声。
素芸浅笑着点了点头,“知道了,那你几时回来?”
“晚饭不必等我,我会晚些再回来。”姜秣说完回房内,简单易容后出门。
清晨街上贩卖早食的小摊很多,姜秣想到了她之前常去的一家馄饨小摊。
“姜姑娘早啊,我这刚开摊你就来了。”馄饨小摊的老板娘,笑呵呵的和姜秣打招呼。
姜秣也微笑回应,“胡大娘早啊。”
“今日也是一碗红汤馄饨?”胡大娘笑眯眯的问道。
姜秣微微点头,“对,再来一张煎饼。”
今日姜秣来得早,摊子旁的几张桌子上,只有姜秣和另一个大爷。
刚坐下,胡大娘就端着一碗馄饨和一张饼过来,她小声对姜秣说道:“今日这吃食,大娘就不收你钱了。”
“这可不行,”姜秣把铜钱放在胡大娘手上,“大娘一人卖早食不易,我可不会白占你便宜。”
胡大娘把手中的铜钱退了回去,“当初我做这买卖也就只有你常光顾,趁这这会儿人不多,大娘送你,你便收下吧。”
“大娘手艺本就不错,这馄饨皮薄馅大,味道鲜美,来吃掉人自是不少,不过大娘既然这么说,我就多谢大娘。”姜秣不再推拒。
一年多前,有一日清晨,姜秣回玉柳巷时,看到挨着玉柳巷的一条街边,新开了一家馄饨摊子,周围的摊子围满了人,只有这家冷清没有什么人,姜秣正好肚子饿也不想排队,就去尝了一碗,没想到出乎意料的好吃。之后姜秣经常去吃,渐渐的来胡大娘这吃东西的人开始变多。
“喂,这位置我先坐的,你怎么占我位置。”
姜秣吃完一颗馄饨,转头看去,就看到两大爷正在争抢位置。
“什么你的,我来这的时候这都没人。”一个身穿灰色布衣的大爷不满站起来。
那位率先开口的大爷头戴草帽,“我把草帽放在这了你没看到啊,我不过是去小解,回来就看到你占了我位置,他能为我作证。”大爷指着对面的一个男子。
男子捧着碗,嘴里还吃着东西,见有人叫他,他点了点头。
“你看,这本就是我的位置,你还不快滚开。”戴草帽的大爷得意的看着那男子。
胡大娘察觉事情要闹大,赶忙上前好声好气劝道:“两位客官别生气,你看不如这样,今日的吃食我给二位免了。”
那两位大爷听到不用给钱后,才不再争吵。
“胡大娘,你这的桌椅不够用,才西张桌子,下次再多添几个。”在排队的一名妇人说道。
胡大娘无奈笑道:“官府只让我们摆西张桌子,我也是有心无力啊。”
这边,吃完东西的姜秣注意到,刚刚那两个大爷吃完东西后,一前一后的朝一个方向走了。
放下筷子,姜秣跟了上去,没有多远,这两人勾肩搭背的往赌坊走去。
等姜秣回来时,只剩胡大娘和几个还在吃东西的食客。
“姜姑娘,你怎么又回来了?”胡大娘看到去而复返的姜秣,开口问道。
“大娘,那两个大爷认识,你是知道的吧。”姜秣走到胡大娘身边低声道。
胡大娘收拾手中的碗筷,轻叹道:“这两人每隔半个月就在这闹,我自然是知道的,不过我这做的是小本生意,闹大了也不好,这哑巴亏只能自己吃下了。”
姜秣看着坐满铺子的人,“大娘,你家生意近来不错,为何不租一间店铺?”
“我前些日子去看了一个,一个月要5两银子,但他一次性要我交半年的房租,那就是30两银子,我后来想着怎么也不划算,还是先干着铺子好了。”胡大娘说道。
“那个铺子在什么位置?”姜秣看着只剩两三人后又问道。
胡大娘放下手中的面团,“在和山街,就一间不大的小店。”
姜秣估摸着胡大娘这个小摊子每月至少能挣6到7两银子,除去摊子租金和成本也有5两左右,潜力还是很大的。
“胡大娘,我认识一人在鹤阳门有间铺子要租,价格也不贵你要不要去看看?”姜秣道。
“鹤阳门?那也太贵了,算了算了。”胡大娘连连摆手拒绝。
“我听那人说不贵,主要是铺子不大,每月租金6两银子,三月一付,不过因为房租便宜了一半,剩下的算投资,往后每年只要两成利。若是日后想要扩大店面,那人手上还有房子可以便宜租。”姜秣又继续道,她签到的那间铺子也就30平左右,姜秣一时也不知道要拿来干嘛,正好今日来胡大娘这吃东西。
素日鹤阳门一间普通的铺子最少也要8两银子,而且人流量很多,胡大娘转念一想觉得可行,“真的?那人在哪里我要如何联系?”
“明日我让他来找你如何?”姜秣道。
“好!”胡大娘爽快答应。
与胡大娘道别,姜秣又在街道上溜达起来,一个一个的考察有些麻烦,若是自己做投资买卖的话请谁帮忙打理呢……她自己不想啥都管,走着走着姜秣一时真想不到。
在京城西市逛了一圈,姜秣只签到了几间铺子,天也完全黑下来,姜秣打道回玉柳巷。
“高齐,你过来一下。”姜秣叫住在院子帮翠姨砍柴的高齐。
高齐放下手中的斧头,“小姐叫我有什么事。”
“高齐明日帮我去办一件事。”姜秣转头看向高齐,并告诉他如何与胡大娘交谈和那间铺子的位置。
高齐回复道:“好的小姐。”
翌日辰时,高齐和姜秣一同出门,高齐去找胡大娘,她则是往京城南边走。
南边是整个京城最为繁华的区域,鹤阳门就在其中,她今日也没有明确的目标,索性找个茶楼坐下休息。
“你们知道吗,兴远伯府的大公子找到了。”
姜秣刚坐下就听到有人讨论兴远伯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