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接旨后,迅速整理衣冠,手持羽扇,稳步踏入皇宫。
见到蔡文姬后,他恭敬地行礼道:“陛下,不知唤亮前来所为何事?”
蔡文姬看着诸葛亮,神情凝重地说道:“诸葛先生,庞卿呈上来折子,提议让你出使东吴,联合孙权牵制曹操。此事关乎重大,朕想听听先生你的想法。”
诸葛亮听闻此言,微微皱眉,手中羽扇轻摇,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此事有利有弊。如今曹操势力坐大,确是我大汉心腹之患,若能联合东吴,形成掎角之势,或可缓解军事压力。然东吴孙权,亦非易与之辈,其心思深沉,所求利益未必与我大汉完全契合。”
蔡文姬微微点头,说道:“先生所言甚是,朕亦有此顾虑。但如今形势紧迫,若不采取行动,恐曹操会进一步威胁我大汉疆土。先生智谋过人,若出使东吴,可有把握促成联盟?”
这种事诸葛亮岂会拒绝。
诸葛亮神色坚定,向蔡文姬拱手道:“陛下,此事虽艰难,但亮愿全力以赴。”
蔡文姬面露欣慰之色,说道:“先生高义,实乃大汉之福。朕即刻命人准备出使所需的一切,务必让先生此去无后顾之忧。”
诸葛亮谢过蔡文姬后,便开始准备出使东吴的事宜。
他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但心中也有着自已的一番谋划。
不日,诸葛亮便带着使命踏上了前往东吴的路途。
诸葛亮一路车马劳顿,终于抵达东吴境内。
东吴之地,水网密布,山川秀丽。
孙权闻听诸葛亮前来,心中亦是疑虑重重。
他在宫殿之中,召集众谋士商议道:“那诸葛亮此番前来,所为何事?我东吴虽与大汉有一定联系,但曹操势大,此时若卷入其中,怕是要惹来不少麻烦。”
谋士鲁肃上前一步,说道:“主公,依鲁肃之见,不妨先听听诸葛亮之言。如今曹操虎视眈眈,若能与大汉联合,或可增强我东吴抵御之力。且诸葛亮素有贤名,其言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路。”
孙权微微点头,便命人迎接诸葛亮入宫。
与此同时,刘辩在桂阳等待着樊氏收拾行装。
而在桂阳城中,百姓们也都在议论纷纷。“听说了吗?咱们的樊氏要入宫成为皇帝的妃子啦!”
一位老者激动地说道。“这可是咱们桂阳的大喜事啊,日后说不定咱们桂阳也能跟着沾光呢!”一位年轻人附和着。
太守赵范来到刘辩面前,恭敬地行礼后说道:“陛下,臣已安排了精锐的士兵沿途护卫,定能保障陛下和樊氏的安全。”
刘辩微微点头,说道:“赵太守有心了,此次樊氏入宫,你当记首功。”
在樊氏的居所内,她正对着铜镜,梳妆打扮。
这时,太守赵范对樊氏说道:“嫂嫂,此去皇宫,山高路远,定要保重自身。您这一去,定要在宫中谨言慎行。若遇到难处,切莫独自承受,尽管差人传信于我,桂阳定会全力支持您。”
樊氏微微颔首,回应:“太守放心,我虽为女流,但也明白其中利害。”
赵范轻叹一声:“如今大汉局势动荡,陛下能选中嫂嫂,也是嫂嫂的机缘。只愿嫂嫂能在宫中顺遂如意,若能得陛下宠爱,日后桂阳在朝堂之上也能多些助力。”
不多时,樊氏梳妆完毕,一身华丽服饰衬得她更加明艳动人。她走出居所,来到刘辩面前,盈盈下拜:“陛下,民妇已准备妥当。”
刘辩连忙扶起她,眼中满是欣喜:“爱妃不必多礼,朕盼这一刻已久。”
随后,刘辩与樊氏登上马车,在士兵的护卫下缓缓启程。
一路上,樊氏看着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心中思绪万千。
刘辩握住樊氏的手,说道:“爱妃不必担忧,朕会护你周全。待回宫后,朕定让你生活无忧。”
樊氏脸颊微红,轻声道:“多谢陛下关爱。”
刘辩的车队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终于接近了皇宫。
蔡文姬得知刘辩即将回宫,立刻召集宫中众人,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各项迎接事宜。
董太后在自已的宫殿里,正闭目养神,身旁的老嬷嬷轻轻为她捶着腿。
宫女们的议论声,像风一样,七拐八拐地传进了她的耳朵里。
老嬷嬷自是也听到了,她微微弯下腰,凑近董太后,轻声说道:“太后,听闻皇上带了个桂阳的美人儿回宫,现下这宫里都热闹开了。”
董太后眼皮都没抬一下,只是鼻腔里轻轻哼出一声:“哼,皇帝年纪轻轻,就知道在这些脂粉堆里打转。”
话虽这么说,可心里却跟明镜似的。
不多时,有宫女匆匆进来禀报:“太后,皇上的车队已快到宫门口了,蔡皇后正领着众人迎候着呢。”
董太后这才缓缓睁开眼,眼神里透着几分精明与威严,“摆驾,哀家也去瞧瞧。”
皇宫外,大臣们早已列队等候。
当刘辩的车队出现在视野中时,为首的大臣立即高声喊道:“恭迎陛下回宫,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其他大臣也纷纷下跪行礼,声音整齐而洪亮。
刘辩掀开车帘,看着眼前熟悉的宫殿和跪地迎接的大臣们。
他微笑着对大臣们说道:“众卿平身,一路劳顿,让大家久等了。”
大臣们站起身来,纷纷向刘辩表示问候和祝贺。
刘辩下了马车,转身搀扶着樊氏。
一路上,宫女太监们纷纷跪地请安,董太后目不斜视,径直朝着宫门走去。
到了那儿,只见刘辩正扶着樊氏下马车,樊氏那一身华丽,任谁看了都知道是个标致人物。
蔡文姬迎上前,恭敬地行礼:“太后,您来了。”
董太后微微点头,目光却直直地落在樊氏身上。
樊氏心中一紧,忙盈盈下拜:“民妇樊氏,见过太后,愿太后福寿安康。”
她声音轻柔,带着几分怯意,可这副模样,落在董太后眼里,却别有一番滋味。
董太后并没有立刻让她起身,而是顿了顿,开口道:“抬起头来,让哀家好好看看。”
樊氏依言抬头,目光与董太后对上,只一瞬,又慌乱地垂下眼睫。
她心中暗自思忖,这樊氏瞧着眉眼间透着几分成熟韵味,再听闻她原是有夫之妇,没想到刘辩竟喜欢这旁人用过的 “二手”,与皇家一贯选妃的规矩大相径庭。
“哼,”
董太后鼻腔里轻轻哼出一声,嘴角勾起一抹似有若无的弧度,带着点揶揄,又透着几分审视,
“皇帝这眼光,倒是新奇得很呐。”
樊氏听得这话,头垂得更低了。
刘辩见状,赶忙上前一步,笑着打圆场:“母后,樊氏温婉贤淑,才情出众,儿臣与她一见如故,望母后莫要多心。”
董太后瞥了刘辩一眼,那眼神仿若洞悉一切:“皇帝啊,你是一国之君,这后宫选妃,关乎皇家颜面、大汉气运,历来都是清白闺女入得宫闱,你这般作为,可莫要成了天下人的笑柄。”
话虽如此,可她心里也明白,如今这局势,自已权力有限,管不了太多。
这时,蔡文姬轻声开口:“太后,樊妹妹一路舟车劳顿,想必累了,不如先进宫歇息,有什么话,咱们慢慢再说。”
董太后微微点头,算是应允
众人簇拥着董太后、刘辩和樊氏进了宫。
一路上,董太后看似随意地问着樊氏一些家常,樊氏都一一乖巧作答。
待到了宫殿内,宴席早已备好,众人依次入座。
宴席上摆满了各种珍馐美味和美酒佳酿。
蔡文姬首先举起酒杯,对刘辩说道:“陛下,此次您出行桂阳,收获颇丰,不仅带回了樊妹妹,还为桂阳带来了安宁和繁荣,臣妾敬陛下一杯。”
刘辩笑着回应道:“朕能有今日,多亏了众卿的辅佐和支持,这杯酒,朕与大家同饮。”
说罢,众人纷纷举杯,宴会厅内欢声笑语,气氛热烈。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董太后忽然开口:“樊氏,你既入了宫,往后便要以皇上为重,以大汉社稷为重。若是让哀家知晓你有半分不妥之处,可别怪哀家不讲情面。”
樊氏忙起身,端起酒杯,恭敬地说:“太后放心,民妇定当铭记于心,为皇上分忧,为大汉尽心。”
刘辩也跟着起身,为樊氏打圆场:“母后,今日是高兴日子,咱们且不说这些烦心事,来,儿臣敬母后一杯。”
董太后这才端起酒杯,轻抿一口,可眼神却始终在樊氏身上打转。
宴散之后,董太后回到自已的寝宫,对身旁的老嬷嬷说:“你且盯着点那樊氏,看她平日里都与哪些人走动,有什么异常,立刻来报哀家。”
老嬷嬷应了声 “是”,董太后靠在榻上,闭目沉思起来。
这边,刘辩带着樊氏回到了寝宫。
樊氏坐在床边,有些羞涩地看着刘辩。
刘辩轻轻握住她的手,说道:“爱妃,今正式入宫,成为朕的贵妃,日后这宫中便是你的家,有朕在,你无需担忧任何事情。”
樊氏深情地看着刘辩,回应道:“陛下,民妇能得陛下如此宠爱,此生足矣。民妇定会好好伺候陛下,与陛下共度一生。”
刘辩将樊氏轻轻拥入怀中,两人相依许久,才渐渐睡去。
窗外夜色深沉,月光如水,洒在宫殿的琉璃瓦上,仿若给这宫闱添了一层静谧的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