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如尘

第14章 裁缝铺

加入书架
书名:
流年如尘
作者:
南和胡子
本章字数:
9212
更新时间:
2025-03-07

秋菊一家在热闹的水冶镇上渐渐稳定了下来。秋菊两口子就像春日里和煦的暖阳,所到之处,都洋溢着温暖。平日里,秋菊总是笑意盈盈,逢人便主动打招呼,那亲切劲儿,仿佛和每个人都是相识多年的老友。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石板路上,秋菊去集市买菜,路过张大爷的早点摊,总会停下脚步,笑着问:“张大爷,今儿生意咋样?您这油条看着可真馋人!”张大爷也乐呵地回应:“秋菊啊,你这丫头嘴真甜,快尝尝,刚出锅的!”说着就递上一根油条。秋菊推辞不过,接过来咬上一口,赞不绝口,和张大爷唠上几句家常才离开。

午后,隔壁李婶家的孩子哭闹不止,秋菊听到动静,赶忙放下手中的活儿,过去帮忙。她熟练地抱起孩子,轻轻摇晃,嘴里哼着不知名的小曲儿,没一会儿,孩子就破涕为笑。李婶感激不己,拉着秋菊的手说:“多亏了你啊,秋菊,你这心善的姑娘,以后有啥事儿,尽管跟婶说!”秋菊笑着摆摆手:“李婶,您这说的啥话,邻里之间,互相帮忙是应该的。”

这天,秋菊像往常一样坐在院子里缝补衣服,几个邻居聚在一旁唠嗑。王姐眼尖,一下子被秋菊身上那件自己缝制的衣裳吸引住了,“秋菊,你这衣服可真好看,这花样、这做工,太精致了!”王姐一边说着,一边凑近仔细打量。其他邻居也纷纷附和,你一言我一语地夸赞起来。

秋菊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脸颊微微泛红,“姐妹们过奖了,我也就是瞎琢磨,自己做着穿,图个新鲜。”

“哎呀,可不是瞎琢磨,”赵嫂抢着说道,“秋菊,你这手艺,不去开店都可惜了!你看咱这镇上,虽说有几家裁缝铺,可像你做的这么有特色的,还真没有。要是你开个店,指定生意火爆!”

大家一听,都觉得这主意不错,七嘴八舌地劝秋菊:“是啊是啊,秋菊,你这待人又热情,手艺又好,开店肯定行!”“到时候我们都来照顾你生意!”

秋菊听着大家的话,心里既感动又有些犹豫,“我……我真能行吗?开店可不是小事儿,得不少本钱呢。”

“怕啥,”李婶拍拍胸脯,“咱这些街坊邻居,能帮衬的肯定帮衬。你要是差钱,大家凑一凑,总能凑出个开头。再说了,就凭你这人品,镇上的人肯定都信得过你!”

秋菊眼眶微微,看着周围这些热情的邻居,心中满是暖意。她用力地点点头,“好!姐妹们,要是真有那么一天,我这店啊,多亏了你们!”众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在小院里回荡,那浓浓的邻里情,仿佛比春日的阳光还要炽热几分 。

水治镇的清晨总裹着桂花香,秋菊的裁缝铺开在青石板街转角。天蒙蒙亮,隔壁张婶就拎着新摘的丝瓜来串门:"菊啊,给振国添个菜!"竹篮底还压着块蓝印花布,"这料子做罩衫可好?"秋菊笑着接过。

"哎哟我的亲娘!"绸缎庄孙太太掀帘进来,新烫的卷发差点勾住门楣的流苏,"这改良旗袍的盘扣,比上海永安百货的还精致!"她捧着月白色软缎在镜前比划,秋菊特意将腰线提高半寸,正好遮住她产后微凸的小腹。

女学生王秀兰红着脸递来《良友》画报:"薛姨,能照这个做布拉吉吗?"画报里阮玲玉的洋装领口镶着蕾丝。秋菊捻起块碎布比划:"给你加个荷叶边,走动时像水波纹。"

最热闹要数赶集日。大姑娘小媳妇的都挤在试衣间,红绸缎映得满室生辉。秋菊的银顶针在布料间穿梭,忽然听见街边货郎叫卖:"南京来的玻璃丝袜!配薛裁缝的旗袍正好咧!"

镇立小学的放课铃响起时,秋菊正给振国缝制新校服。周明轩特意在领口绣上"勤"字,用的是秋菊裁旗袍剩下的金线。小胖子铁蛋扒着窗台喊:"周振国!你妈又给你做新衣裳!"

振国捧着全优的成绩单蹦进来,胸前红领巾飘成一面旗。秋菊用牙咬断线头,忽然想起当年在安阳柴房里,用嫁衣给高烧的儿子裹身的寒夜。如今周明轩的粉笔灰与她的布屑在夕阳下共舞,竟比南京的霓虹更教人安心。

暮色染蓝窗棂时,最后一位客人是嫁女的刘婆婆。她颤巍巍掏出包着红纸的银元:"菊啊,给我外孙女做套抓周服,要绣一百个福字。"秋菊在灯下描花样,忽然被周明轩从身后环住:"当年你在大明湖说要念书,如今这'薛记裁缝'的招牌,可比毕业证书金贵。"

窗外飘来炊饼香,混着张婶教小媳妇腌萝卜的絮叨。秋菊望着玻璃上并蒂莲窗花——是学生们送的祝福贺礼,忽然觉得这方寸铺面,竟比南京的洋楼更敞亮。振国在里屋背诵《三字经》的童音回荡在这个小院。

水治镇立小学的放学铃刚响,三年级的李老师就踩着漆皮高跟鞋"咔嗒咔嗒"追出来:"振国!跟你娘说我要做件乔其纱的布拉吉!"她从教案本里抽出张《花椿》杂志的内页,王人美的洋装照片被红笔圈得发亮,"要这样的荷叶边,领口加两寸蕾丝!"

副校长张萍更首接,往振国书包里塞了块湖蓝色绸缎:"告诉你娘,这是南京捎来的进口料子,下月联谊会要穿。"她特意抚了抚新烫的波浪卷,"工钱从你爹的束脩里扣。"

秋菊在铺子里听着儿子气喘吁吁的转述,银顶针在缎面上戳出个小洞。她望着案头堆积的布料苦笑——这些女先生们既要南京时兴的式样,又要按乡下的价钱。隔壁张婶掀帘进来送桂花糕时,正撞见她在账本上划去李老师的工钱:"你这菩萨心肠,早晚叫人吃干抹净!"

在小镇上,秋菊裁缝铺的名声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开来,没多久就传到了周明轩的老家。周明轩的堂弟媳妇,那可是个对美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平日里在村里,她的穿着打扮就格外引人注目,但凡有个新鲜款式的衣裳,她总是想方设法弄到手。

听闻秋菊裁缝铺的手艺超凡,堂弟媳妇的心瞬间被点燃了,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一刻都安宁不下来。第二天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她就心急火燎地把还在睡梦中的周明德叫了起来,催促道:“明德,赶紧起来,套上咱家那马车,咱们去镇上。你可不知道,秋菊在镇上开的裁缝铺火得不得了,做出来的旗袍那叫一个漂亮,我必须得让她给我做一件。这要是穿上秋菊做的旗袍,我在村里不得风光死,赶紧的,别磨蹭。”

周明德睡眼惺忪,打着哈欠,一脸不情愿地去准备马车。堂弟媳妇则在一旁不停地收拾自己,又是梳头又是抹粉,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满心期待着能穿上那件梦寐以求的旗袍。

一路颠簸,马车终于停在了秋菊裁缝铺的门口。堂弟媳妇一下车,就迫不及待地冲进店里,眼睛像探照灯一样,在店里挂着的旗袍上扫来扫去,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哎呀,这些旗袍可太好看了,秋菊姐的手艺真是绝了,我可算来对地方了。”

看到秋菊,堂弟媳妇立马换了一副笑脸,亲昵地拉住秋菊的手,娇声说道:“秋菊嫂子,你可不知道,我在老家一听说你这裁缝铺开得这么火,心里就痒痒得不行。我这大老远赶来,就是想让你给我做件旗袍。你看看我,在村里就数我最爱美,可一首都没件像样的能拿得出手的衣裳。你就看在咱们是一家人的份上,给我做一件呗。都是自家人,这钱就别收了哈,要是收了钱,那可就太见外了,以后咱还咋走动呀。”

秋菊看着热情的堂弟媳妇,心里犯起了嘀咕,她本就是个善良且重情分的人,想着都是亲戚,不收钱就不收吧,便笑着点了点头。

可就在这时,秋菊的儿子从里屋走了出来。他看到堂弟媳妇,脸色瞬间变得阴沉,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以前母亲在堂弟家遭受的种种委屈。那时,母亲在堂弟家帮忙干活,不仅没得到应有的尊重,还常常被使唤来使唤去,有一次,堂弟媳妇甚至为了一点小事,就对母亲大声呵斥。这些过往,儿子一首铭记在心,从未忘记。

儿子走上前,挡在母亲身前,目光坚定地看着堂弟媳妇,冷冷地说:“不行,这钱必须得收。你可能忘了,以前我妈在你们家过的都是什么日子。那些被你们呼来喝去的日子,我妈受了多少委屈,我都看在眼里。今天这做旗袍的钱,一分都不能少。而且,我记得我妈的一对镯子在你们家,那是我妈很重要的东西,今天必须拿回来。”

堂弟媳妇一听这话,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不悦。她双手叉腰,提高了音量,尖声说道:“你这孩子,怎么说话呢?咱们都是一家人,过去的事儿还翻出来说干啥。不就是做件衣服嘛,还非得要钱,你这不是不懂事嘛。再说那镯子,在我们家放着这么久了,都快成我们家的东西了,你现在来要,多不合适呀。”

儿子毫不退缩,眼神中透露出一股倔强,大声回应道:“不行就是不行。我妈辛辛苦苦做衣服,凭什么给你免费做。那镯子是我妈的,从哪拿的就得还回哪去。今天你要是不把钱给了,不把镯子还回来,这事儿就没完。”

秋菊在一旁看着儿子,心中五味杂陈。她既为儿子的懂事和维护自己而感到欣慰,又担心这样会让亲戚关系变得更加紧张。于是就呵斥儿子:“别没大没小的,怎么跟婶子说话呢,回屋赶紧写作业去。”可儿子大声嚷道:“必须得给钱”。

堂弟媳妇见儿子态度如此坚决,知道今天这钱是省不了了,心里虽满是不情愿,但又不想在这闹得太难看。她磨磨蹭蹭地从兜里掏出钱,递给秋菊,嘴里还嘟囔着:“真是的,一点都不懂得体谅亲戚,就认钱。”随后,又极不情愿地从手腕上摘下那对镯子,扔到秋菊手里,狠狠地说:“给你,这下满意了吧。”

儿子接过镯子,仔细检查了一番,确定是母亲的那对后,才松了一口气。他看着堂弟媳妇,严肃地说:“以后别再想着占我妈的便宜,这钱和镯子,本就该是我们的。” 堂弟媳妇哼了一声,转身气呼呼地坐上马车,和周明德离开了裁缝铺。

1937 年,于秋菊两口子而言,是被幸福彻底包裹的一年。在那个战火纷飞却依旧无法阻挡新生命降临的岁月里,不久之后,他们的第二个儿子呱呱坠地。当那一声清脆响亮的啼哭在屋内响起,秋菊和周明轩满是疲惫的脸上瞬间绽放出无比灿烂的笑容,眼中满是初为人父母的喜悦与温柔。

望着襁褓中粉雕玉琢般的小生命,周明轩满心欢喜,与秋菊一番商议后,决定给孩子取名为振华。“振”有振兴之意,“华”代表中华,他们盼望着这个孩子未来能在这艰难时世中茁壮成长,有朝一日为国家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光飞逝,转眼间便到了孩子满月的日子。周明轩满心都是对孩子的疼爱与期待,早早便开始筹备这一场意义非凡的宴席。他精心挑选了宽敞明亮的场地,从里到外都进行了细致的布置。院子里挂满了喜庆的红色灯笼,微风拂过,灯笼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对新生命的美好祝福。大门两侧张贴着大红喜字,鲜艳夺目,洋溢着浓浓的喜悦氛围。

满月那天,阳光温柔地洒在大地上,为这场盛宴增添了几分祥和。周明轩一大早就站在门口,满脸笑意,迎接前来祝贺的宾客。他的同事们身着整洁的衣衫,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纷纷赶来。他们热情地与周明轩握手,送上真挚的祝福:“恭喜恭喜啊,周兄,这第二个儿子一看就是个有福气的,将来必定前途无量!” 周明轩一边连声道谢,一边将同事们迎进院子。

乡邻们也不甘落后,他们从西面八方赶来,脸上带着质朴的笑容。有的提着自家产的鸡蛋,有的拿着亲手缝制的小衣裳,虽然礼物不算贵重,却饱含着浓浓的邻里情谊。“明轩啊,这孩子可真招人稀罕,祝他平平安安,快快乐乐长大!”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拉着周明轩的手,满脸慈爱地说道。周明轩感动不己,忙不迭地招呼着乡邻们就座。

还有周明轩那些平日里交情深厚的朋友,他们或是骑马,或是乘车,从老远的地方赶来。一见到周明轩,便大声呼喊着:“老周,恭喜恭喜!这满月宴可真是热闹非凡啊!”大家相互拥抱,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院子。

宴席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香气西溢。宾客们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热烈地交谈着,纷纷对孩子送上最美好的祝愿。周明轩和秋菊抱着孩子,挨桌向大家致谢。看着眼前热闹非凡的场景,秋菊的眼眶微微,心中满是对生活的感恩。在这个动荡的年代,能拥有这样一个温馨的时刻,对他们来说,是无比珍贵的幸福。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