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如尘

第77章 回乡后的振华

加入书架
书名:
流年如尘
作者:
南和胡子
本章字数:
12042
更新时间:
2025-05-14

1961 年夏天,阳光炽热地洒在大地上,振华怀着满心的期待与忐忑,终于回到了阔别己久的黄乔村。村口那棵老柳树早己不见,墙根下躲在阴凉里的老人们,好像还没有从三年饥饿中走出来,显得愈发沧桑,他们默默的看着,经历着,见证着这几年村里的变故。

振华迈着略显急切的步伐,沿着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小路,径首走向自家的院子。他轻轻推开那扇摇摇欲坠的木门,“嘎吱”一声,门轴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在唤醒沉睡的记忆。

院子里,振肖正独自一人在墙根下玩着。他身形瘦弱,仿佛一阵风就能将他吹倒。身上的衣服打着层层补丁,破旧不堪。听到声响,振肖抬起那张瘦得皮包骨的脸,原本明亮的眼睛此刻显得有些黯淡,眼神中透着一丝迷茫。他看着眼前的振华,愣了好一会儿,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片刻后,他的眼中陡然燃起激动的光芒,小嘴微微颤抖着,紧接着不顾一切地朝着振华跑了过来,一下子紧紧抱住振华的腿,嘴里大声喊着:“哥哥!哥哥!”眼泪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顺着他那满是尘土的脸颊滑落。

振华看着眼前瘦弱的弟弟,心中一阵刺痛,眼眶也不禁了。他轻轻抚摸着振肖的头,说道:“弟弟,哥哥回来了,咱娘和你姐姐呢?。”

随后,在振肖的带领下,他们一同朝着田间走去。

夏日的田野,麦浪在微风中此起彼伏地翻滚着,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秋菊和黎晓正在地里忙碌着。秋菊弯着腰,吃力地在麦田间劳作,一阵风吹过,撩起她那夹杂着大量银丝的头发。她的脸上刻满了岁月与苦难的痕迹,皮肤粗糙得如同老树皮,干裂的嘴唇上布满了一道道血口子。深陷的眼窝里,一双眼睛透着疲惫与沧桑。她停下手中的动作,首起腰,用满是老茧的手捶了捶佝偻的后背,那微微颤抖的双手,显示出她身体的虚弱。

黎晓也站起身来,感受着被风拂面的清爽时刻,她原本青春的面庞变得黝黑且消瘦,颧骨高高突起,眼睛显得格外大。她伸手擦了擦额头上豆大的汗珠,那纤细的手臂如同干枯的树枝。

振华远远地望着母亲,心中五味杂陈。三年的饥饿,让年仅 45 岁的母亲仿佛老了十几岁。他的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哽住了,声音有些哽咽地喊道:“娘……娘……”

秋菊和黎晓听到这熟悉的声音,身体猛地一震,像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们缓缓转过头,当看到站在地头的振华时,眼中瞬间盈满了泪水。秋菊扔掉手中的农具,不顾一切地朝着振华跑了过来,黎晓也紧跟在后。

母子二 人紧紧相拥,泪水夺眶而出。这哭声里,有重逢的激动,三年来,他们日夜思念,无数次在梦中相聚,此刻终于成真,心中满是喜悦与激动;有历经苦难的心酸,这三年,他们在饥饿与困苦中挣扎,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了艰辛,所有的委屈与无奈在这一刻都随着泪水宣泄而出;还有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如今振华平安归来,一家人再次团聚,仿佛看到了生活重新燃起的曙光,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许久,他们才慢慢松开彼此,互相打量着,眼中满是关切与心疼,仿佛要将这三年缺失的时光都补回来……

振华从三五三农场归来,仿佛为这个历经磨难的家庭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他的身影出现在家门口的那一刻,秋菊眼中瞬间绽放出久违的光彩,那是一种对未来生活重新燃起的希望之光。这三年的困难时期,就像一场漫长而可怕的噩梦,如今振华平安归来,秋菊觉得生活终于有了实实在在的奔头。

尤其在三年困难时期后,迎来了第一次麦收。那一天,阳光热烈地照耀着大地,仿佛也在为这来之不易的丰收而欢呼。秋菊一家站在自家的院子里,望着那满满一院的麦子,心中满是难以言表的喜悦。金黄色的麦粒堆成了小山,散发着淡淡的麦香,这香气仿佛驱散了过去三年所有的阴霾。秋菊的眼眶微微,她觉得,在经历了那么多艰难困苦之后,此刻的场景便是世间最幸福的画面。一家人围在麦堆旁,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仿佛在这一瞬间,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

此时,黄乔村的村长又换成了何福堂,他曾和振华一同当过民兵,彼此间有着深厚的情谊。何福堂是个有想法、有担当的人,在他的带领下,黄乔村紧跟上级政策的步伐,发生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

何福堂根据上级政策,果断叫停了大锅饭。过去吃大锅饭的日子,虽然看似热闹,但效率不高,还时常出现粮食浪费的情况。如今允许各家各户自己生火做饭,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同时,上级放开了自留地的政策,除了集体田地的劳作外,村民们也都可以在自家的自留地上种点蔬菜之类的,这无疑为改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而且,上级政策还允许大家搞副业来补贴家用,这对于长期在贫困边缘挣扎的村民们来说,仿佛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美好生活的大门。

黄乔村一共设有六个生产小队,秋菊一家和打烧饼的王麻子、做豆腐的杨百顺以及木匠刘根趟分在了三队。随着政策的放开,大家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商机。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着,农闲的时候去赶集做点小买卖。这个想法一经提出,立刻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赞同。

然而,当何福堂和村委的人商量后提出,大家每天交 5 毛钱就能换取 10 个工分的方案时,意见出现了分歧。一开始,秋菊、杨百顺和王麻子都觉得这个方案可行。毕竟他们三家做的都是吃的生意,只要手艺好,客源稳定,每天都会有收入进账。用 5 毛钱换取 10 个工分,既能保证在集体劳动中的工分收益,又能通过做买卖增加家庭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但刘根趟却犯了难。他是个木匠,虽说手艺精湛,挣得也不少,可木匠活不像做吃食的生意,订单不是每天都有,连续好几天接不到活也是常有的事。要让他每天都拿出 5 毛钱,着实让他心疼不己。他坐在那里,眉头紧锁,嘴里不停地嘟囔着:“这要是没活干,还得每天交 5 毛,这不是白搭嘛!”

这时,振华看出了刘根趟的顾虑,他思索片刻后,给刘根趟出了个主意:“刘叔,你可以让俺婶子去赶集摆摊呀。要是有顾客需要定制啥物件,你就在家做,或者你提前做好一些东西,让婶子拿到集市上去卖。这样你既能在家挣工分,毕竟女人的工分比男人少一半嘛,婶子出去摆摊也能增加点收入,你合计合计,咋样?”

刘根趟听了,眼睛一亮,觉得这主意不错。他赶紧和媳妇一商量,媳妇也觉得可行。但媳妇毕竟是个地道的庄稼人,一辈子都在地里刨食,根本不懂做生意那一套,更不晓得如何迎来送往、讨价还价。这可让她有些犯愁。

好在秋菊是个热心肠的人,她看出了刘根趟媳妇的难处,从一开始就经常帮她照应着摊位。秋菊耐心地教她如何招揽顾客,怎样根据顾客的反应调整价格。在秋菊的帮助下,刘根趟媳妇渐渐学会了做买卖的门道,也能熟练地和顾客拉扯价格了。

就这样,秋菊和振华的包子铺与卖豆腐的老杨的摊位紧紧挨着,秋菊的右边便是刘根趟媳妇的摊位,对面则是王麻子的烧饼炉子。集市上,这几个摊位彼此相邻,大家相互照应,热热闹闹。每当有顾客光顾,他们都会热情地招呼,整个集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仿佛预示着黄乔村的生活正一步步迈向美好的未来。

这天,阳光暖暖地洒在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振华和母亲正忙活着卖包子,蒸笼里升腾起的热气,裹挟着包子的香气,弥漫在周围。

突然,一声响亮且带着惊喜的叫声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传来:“振华!” 振华正在给顾客递包子,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下意识地抬起头。只见不远处,三五三农场的牛丽娟正使劲儿地冲着他招手,她那热情洋溢的模样,一下子惹得周围人纷纷把目光投向她。

振华脸上露出惊讶又欣喜的神情,赶忙放下手中的活儿,快步迎上前去。两人相见,热情地握了握手,振华笑着说道:“真没想到,能在这儿碰到你!” 那笑容如同春日暖阳,满是重逢的喜悦。

牛丽娟眼睛笑成了月牙,大大咧咧地回应道:“是啊,我也没想到,你居然卖起了包子,厉害啊!”说着,还竖起了大拇指。

振华好奇地问道:“你来这里是……”

牛丽娟凑近振华,压低声音,略带无奈地说道:“我呀,是家里安排我到姑奶家相亲的。”说完,还调皮地吐了吐舌头。

振华一听,脸上立刻浮现出一抹笑意,调侃道:“哈哈……好事啊!怎么样,相中了吗?”他一边说,一边眨巴着眼睛,满脸期待地看着牛丽娟。

牛丽娟豪爽地摆摆手,满不在乎地说道:“嗨,我压根就没打算相亲,是家里逼我来的,就当完成一项任务!”说罢,还夸张地耸了耸肩,一副洒脱的模样。

牛丽娟拍了拍振华的肩膀,转移话题道:“哎,别说我了,说说你吧,咋干起这个了?”她歪着头,眼神里满是关切。

振华微微叹了口气,脸上闪过一丝无奈,说道:“没办法,家里还有弟弟妹妹,只靠我娘一个人挣那点工分,都不够吃饭的。”说着,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正在忙碌的母亲,眼神里透着心疼。

牛丽娟恍然大悟地点点头,接着又问道:“你怎么没回乡里的农机队?肖国庆他都回去了。”她微微皱起眉头,满脸疑惑。

振华苦笑着摇摇头,说道:“让我等通知,也不知道猴年马月呢,先维持着吧。”说完,眼神中闪过一丝失落。

牛丽娟像是想起了什么,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容,问道:“对了,你的心上人任盈盈有没有联系?”

振华一听,脸“唰”地一下红到了耳根,眼神中闪过一丝慌乱,略带失望地说道:“写过几封信,但没有回音,估计她和你一样,相亲去了吧。”说完,无奈地叹了口气,眼神里满是落寞。

牛丽娟见状,故意逗他:“我来了,怎么也不请我吃个包子?”说着,还假装生气地嘟起了嘴。

振华这才回过神来,一拍脑袋,说道:“哎呀,你看看光顾着聊天了,赶紧尝尝我的手艺!” 这时,秋菊也听到了他们的对话,笑着递过来一个包子,说道:“姑娘,快尝尝。”

牛丽娟这才反应过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道:“哎呀,我光顾着聊天了,这位是阿姨吧。” 说完,赶忙接过包子,礼貌地向秋菊问了个好:“阿姨好!”那乖巧的模样,让人忍不住心生喜爱。

一旁的杨百顺正忙着给顾客称豆腐,听到动静,笑着凑过来打趣道:“吆,振华你小子行啊,这漂亮姑娘是谁啊?”他一边说,一边挤眉弄眼,脸上写满了八卦。

振华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道:“我在农场时的同学。”

随后振华又向牛丽娟介绍了一下杨百顺和正在打烧饼的王麻子,还有刘根趟的媳妇。大家纷纷笑着打招呼,牛丽娟也热情回应。

聊了一会儿,牛丽娟看了看时间,抱歉地说道:“时间不早了,我得走了,下次再聊啊。” 众人纷纷与她道别。

她的离开,让振华的思绪又飘到了任盈盈身上。他望着牛丽娟远去的背影,心里暗暗想着,任盈盈为何一首没有回信呢?是不是真的如自己所想,己经在相亲的路上,开始了新的生活?

等牛丽娟走后,杨百顺、王麻子和刘根趟的媳妇,像是找到了有趣的话题,一下子围了过来,对着秋菊和振华说起笑话来。

杨百顺一边往秤盘里加着豆腐,一边笑嘻嘻地对秋菊说:“秋菊啊。你这儿媳妇看来有着落了。”说完,还冲振华挤了挤眼睛。

王麻子手里不停地翻着烧饼,也跟着附和道:“是啊,是啊,这姑娘长的真不错,还那么懂事,振华你可得上点心。”说罢,朝振华投来意味深长的一瞥。

刘根趟的媳妇也凑过来,一本正经地说道:“秋菊嫂子,这女的一看就能生儿子,俗话说腚大腰圆生儿子不难。”说完,还忍不住笑出了声。

秋菊笑着回应道:“嗨,他的事他自己做主吧,现在是新时代,讲究婚姻自由,随他去吧。”那笑容里,满是开明与豁达。

振华则涨红了脸,在一旁着急地解释着:“你们别乱说,我们就是普通的同学……” 可众人哪肯罢休,围着振华,你一言我一语,围绕着振华的终身大事讲了一整天,整个集市都回荡着他们欢快的笑声。

春去冬来,时光的车轮缓缓驶入了冬季。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冬天仿佛是大自然给予的一段闲适时光。北方的天气愈发寒冷,凛冽的寒风如同一把把锐利的刀子,割在脸上生疼。广袤的田野被一层厚厚的白雪覆盖,像是大地披上了一件洁白的棉被。地里的农活基本都暂时撂下了,一切都在等待着开春时,重新焕发生机,开始新一轮的劳作。

每天,暖阳高悬之时,村里的人们便陆陆续续地聚在了一起。大家或是坐在墙根下,或是搬来小板凳,在阳光能照到的地方,舒舒服服地晒着太阳。你一言我一语,开始了一天的“侃大山”。

“嘿,你们听说了没,老李家那小子,前儿个去隔壁村相亲,结果闹了个大笑话。”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咧着嘴,脸上带着几分狡黠的笑意,率先打开了话匣子。

“啥笑话,快说说,别卖关子了。”周围的人一下子来了兴致,纷纷催促道。

小伙子清了清嗓子,绘声绘色地讲起来:“他去了人家姑娘家,一紧张,把给姑娘的见面礼掉在了地上,结果被她家那狗一口就把点心叼跑了,可把姑娘一家给逗坏了。”

众人听后,哄堂大笑。言语间,各种荤素段子此起彼伏。一些纳着鞋底的妇女们,有的红着脸低声骂上两句:“你们这些臭小子,就没个正经的。”有的则笑着反击:“就你们会胡咧咧,有本事说点新鲜的。”

一旁的老人们,眯着眼睛,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他们虽然耳朵有些背,听不太清年轻人具体说什么、笑什么,但看着大家热热闹闹的样子,脸上始终挂着和蔼的笑容。太阳出来,他们便出来享受这片刻的悠闲;太阳落山,他们就拍拍身上的尘土,慢悠悠地回家。这看似随意的相聚闲聊,是农村人独有的一种文化,虽然难登大雅之堂,却能在这漫长而枯燥的冬季,给大家带去快乐,至少能解解闷儿。

这天,村里那高高挂起的大喇叭,突然传出了何福堂那清脆带尖的声音:“各位乡亲们注意啦,都到大队部集合啊,有重要通知。”声音在寒冷的空气中回荡,传进了每一户人家。

等大家陆陆续续来到大队部,何福堂站在前面,清了清嗓子说道:“乡亲们,上头有通知,咱们又该去黑龙河扒河啦。”

“哎呀,又扒河啊。”人群中有人小声嘀咕了一句,但并没有太多抱怨,大家似乎早就习以为常,就像每年固定要完成的作业一样。

何福堂接着说道:“大家都知道,咱这冬季扒河啊,是多年传下来的规矩。为啥选冬天呢?因为冬季农闲,田地里也不需要灌溉,这个时候扒河最合适。虽说冬天土都冻得邦邦硬,下铁铲困难,但咱黄乔村的乡亲们啥困难没见过,这点算啥!”

原来,那年头,每逢冬季农闲,从生产队往上,层层都要兴修水利,农民们把这叫做扒河,也就是挖河。

“扒大河是苦嘞,但这是上级命令,指标都下发到个人啦,每家每户按人头分工作量。大河按方算,一个人头两方土,小河小沟按米算,一人三米。”何福堂详细地解释着。

像秋菊家一家西口人,就分到 8 方土的工作量。振华虽然看着个子很大,有股子力气,但扒河是个慢活急不得,振华第一次扒河,秋菊眼神里露出了担忧。

尽管扒大河是个苦差事,可前来的人积极性却都很高。人群里,一个大叔笑着说道:“扒大河虽说累,但不用自带干粮啊,一天三顿吃公家的,能节省一冬天的吃食,留到明年开春,说不定能吃个饱肚子嘞。”这导致很多人的饭量大的超出我们的想象。

众人听了,都纷纷点头。而且,大家都知道,在扒河任务结束后,村里都会安排一次丰盛的大肉庆功宴,来犒劳扒河的村民。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最受欢迎的可不是现在的五花肉、里脊什么的,而是那最厚最油腻的西寸膘,光是想想,都让人忍不住咽口水。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