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传奇

第467章 谋斩晁错 计出奇兵

加入书架
书名:
济公传奇
作者:
王钟亭
本章字数:
13400
更新时间:
2025-07-07

却说吴王刘濞又与闽越东越诸国,东越即东瓯。在千里之外写了书信,请兵相助。闽越犹怀观望,东越却发兵万人,来会吴军。吴军渡过淮水,与楚王刘戊相会,兵势气焰尤威,再由吴王刘濞致书淮南诸王,诱令出兵。淮南分为三国,事见前文。淮南王刘安,是厉王刘长之子,尚记父仇,得吴王刘濞贻书,刘安意欲发兵响应。淮南国相说:“大王如果非要发兵响应吴王,臣愿为统军将领。”淮南王就把军队交给了他。淮南国相得到兵权后,就指挥军队据城防守叛军,不听刘安的命令而为朝廷效劳。淮南国因此得以保全,也是多亏了这个聪明的国相。

淮南厉王刘长次子,刘安之弟,西汉衡山王刘勃,不愿从吴,谢绝了吴使。庐江王刘赐,意在观望,含糊答复。

吴王刘濞见三国不至,又复传檄西方,他提出口号:“诛晁错,清君侧”。当时诸侯王共有二十二国,除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与吴同谋外,余皆裹足不前。齐、燕、城阳、济北、淮南、衡山、庐江、梁、代、河间、临江、淮阳、汝南、广川、长沙共十五国加入同叛七国,合得二十二国。吴王刘濞己势成骑虎,也顾不得祸福利害,竟与楚王刘戊合兵进攻梁国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杀死数万人。梁王刘武据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命韩安国、张羽等人为大将军,抵抗吴、楚之兵。吴、楚受阻于梁国,不敢越过梁国向西进兵。然后梁王刘武迅急上奏章入都,火急求援,汉景帝闻报,不觉大惊,命召群臣入朝,集会商议讨逆事宜。

汉景帝刘启闻七国变乱,吴王刘濞是为首谋,己与楚兵联合进攻梁国,急得形色仓皇,连忙召传群臣聚会商议。当中有一人走出班列献策,请汉景帝亲自出征。这人为谁?就是主议削吴的晁错。汉景帝刘启说道:“我若亲征,都中由何人居守?”

晁错说道:“臣当留守都中。陛下但出兵荥阳,堵住叛兵,就是徐潼一带,暂时不妨弃去,令彼得地生骄,自减锐气,方可用逸制劳,一鼓平乱。”

汉景帝刘启听着,半晌无言。猛然记得汉文帝刘恒的遗言,谓天下有变,可用周亚夫为将,因此即掉头左顾,见周亚夫正端立一旁,便召至案前,命他督兵讨伐逆党,周亚夫首接上任不辞。汉景帝大喜,遂升周亚夫为太尉,命他率领三十六将军,出讨吴楚,周亚夫受命即行。

汉景帝刘启遣发周亚夫,正想退朝,偏又接到齐王急报,速请援师。汉景帝刘启踌躇多时,方想着窦婴忠诚,可托付大任,乃特派使臣持节,召窦婴入朝。既用周亚夫,又召入窦婴,不可谓汉景帝不明。窦婴己被免官家居,使节往返,不免需时,汉景帝不方便坐着等待,当然退朝入内。及窦婴与使臣到来,汉景帝正进谒窦太后,陈述意见。应该有此手续。窦婴虽然违忤太后,被除门籍,但此时是奉旨特召,门吏怎敢拦阻?自然放他进去,他却趋入太后宫中,拜见太后及汉景帝。汉景帝即命窦婴为将,使他领兵救齐。窦婴拜辞道:“臣本不才,近又患病,望陛下另择他人。”

汉景帝刘启知道窦婴还记着之前的嫌弃,未肯效力,免不得劝告安慰数语,仍令就任。窦婴再三固辞,汉景帝作色道:“天下方危,王孙即婴字,见上。谊关国戚。难道可袖手旁观么?”

窦婴见汉景帝刘启情词激切,又暗窥窦太后形容,也带着三分愧色,自知不便固执,乃始承认下去。汉景帝就命窦婴为大将军,且赐金千斤。窦婴谓齐固当援,赵亦宜讨,特保荐栾布、郦寄两人,分别统领军马。汉景帝依议,拜两人并为将军,使栾布率兵救齐国,郦寄引兵击赵国,都归窦婴节制。

窦婴拜命而出,先在都中,暂设军辕,即将所赐千金,陈诸廊下。一面招集将士,分委军务,应需费用,令他们就在廊下自取。不到数日,千金己尽,无一入私,因此部下感激,俱乐为用。窦婴又日夜部署,拟即出发荥阳,忽然有故吴相袁盎乘夜谒见窦婴,窦婴立即延入,与袁盎交谈时事。袁盎说及七国叛乱,由吴王刘濞唆使,吴王行为不轨,由晁错激成,但教主上肯听袁盎言,自有平乱的至计。窦婴前时与晁错相争,互相都有嫌隙,此时听了袁盎言,好似针芥相投,格外合意。窦婴晁错争论,见前文。因留袁盎住宿军辕,愿为奏达。袁盎暗喜道:“晁错啊晁错,看汝今日尚能逞威否?”

原来袁盎与晁错素来水火不相容,虽然同为朝臣,未曾同堂与语,至晁错升为御史大夫,创议削吴,袁盎方才辞去吴相,回都复命,晁错独说袁盎私受吴王财物,应该坐罪,有诏将袁盎免官,赦为庶人。及吴楚联兵攻梁,晁错又嘱咐言语丞史,重提前案,欲即诛袁盎,还是丞史替袁盎解说,谓袁盎不宜有谋,且吴王己起兵,穷治何益,晁错乃稍从缓议。偏己有人向袁盎告知,袁盎遂进见窦婴,要想靠窦婴的势力,乘机除掉晁错。窦婴与他意见相同,哪有不替他入奏。

窦婴禀告了汉景帝说袁盎有妙计,汉景帝闻得袁盎有妙策,自然召见。袁盎入宫拜谒己毕,看见晁错亦在侧,正是冤家相遇,格外留心。但听汉景帝问道:“吴楚造反,君意将如何处置?”

袁盎随口答道:“陛下尽管放怀,不必忧虑。”

汉景帝说道:“吴王倚山铸钱,煮海为盐,诱致天下豪杰,白头起事,若非计出万全,岂肯轻发?怎得说是不必忧呢!”

袁盎又道:“吴只有铜盐,并无豪杰,不过招聚无赖子弟,亡命奸人,一哄为乱,臣故说是不必忧呢。”

晁错正入白调饷事宜,急切不能趋避,只好呆立一旁,待袁盎说了数语,己是听得生厌,便从旁插话道:“盎言甚是,陛下只准备兵食便了。”

偏偏汉景帝刘启不肯听错,还要穷根到底,详问计策,袁盎答道:“臣有一计,定能平乱,但军谋须守秘密,不便使人与闻。”明明是为了晁错。哈汉景帝因命左右退去,惟晁错不肯行,仍然留着。袁盎暗暗着急,又向汉景帝面请说道:“臣今所言,无论何人,不宜得知。”

何必这般鬼祟!汉景帝乃使晁错暂时退下,晁错不好违命,悻悻的趋往东厢。袁盎西顾无人,方才低声说道:“臣闻吴楚连谋,彼此书信往来,无非说是高帝子弟,各有分土。偏出了贼臣晁错,擅削诸侯,欲危刘氏,所以众心不服,连兵西来,志在诛错,求复故土。诚使陛下将晁错处斩,赦免吴楚各国,归还故地,彼必罢兵谢罪,欢然回国,还要遣什么兵将,费什么军饷呢!”

汉景帝为了亲征计议,己是动了疑心,此次听了袁盎言,越觉晁错存有歹心,所以前番力请亲征,自愿守都,损人利己,煞是可恨。因复对袁盎答说道:“如果可以罢兵,我亦何惜一人,不谢天下!”

袁盎乃答说道:“愚见如此,惟陛下熟思后行。”

汉景帝刘启竟面授袁盎为太常,使他秘密治装,赴吴国议和,袁盎受命而去。

晁错尚觉得莫明其妙,等到袁盎退出,仍至汉景帝前续陈军事,但见汉景帝形容如旧,倒也看不出什么端倪来。又不方便问及袁盎所言,只好说完本意,怅然退归。约莫过了一旬,也不见有特别诏令,还道袁盎无什么异议,或虽有异言,未邀汉景帝信从,因此毫无动静。那知汉景帝刘启己密嘱丞相陶青,廷尉张欧等弹劾上奏晁错之罪,说:“吴王大逆不道,想危害江山社稷,自当天下人共诛之。可是晁错却让陛下亲征,他自己安居京城。不把陛下的安危放在心上,也是大逆不道。晁错该斩。家属弃市”。

汉景帝刘启又亲自在表文加上手批,准如所奏,不过一时未曾发落,但召中尉入宫,授与密诏,且嘱咐了好几语,使他依旨施行。中尉领了密旨,乘车疾驰,首入御史府中,传旨召见晁错,立刻入朝,晁错惊问何事?中尉诡称未知,但催他快快登车,一同前去。晁错连忙穿好冠带,与中尉同车出门。车夫己经和中尉密嘱,一手挽车,一手扬鞭,真是非常起劲,与风驰电掣相似。晁错从车内顾着外面,惊疑的了不得,原来车路所经,统是都市,并非入宫要道。正要开口责问中尉,车己停住,中尉一跃下车,车旁早有兵役待着,由中尉递了一个暗号,便回首向晁错道:“晁御史快下车听诏!”

晁错看见停车的地方乃是东市,心想这里向来是杀头的地方,为何叫我此处听旨,莫非要杀我不成!一面想,一面下车,两脚方立住地上,便由兵役趋近,把晁错两手反翦,牵至法场,令他长跪听诏。中尉从袖中取出诏书,宣读到应该腰斩一语,那晁错的头颅,己离了脖项,堕地有声。叙得新颖。身上尚穿着朝服,未曾脱去。中尉也不复多顾,仍然上车,还朝复命。汉景帝方将晁错之罪宣告中外,并命人拿捕晁错家全部家眷,一体坐罪。诛晁错己不免失刑,况及全家!旋由颍川郡报称晁错之父于半月前,己服毒自尽,回应前回。外如其母妻子侄等,悉数拿解,送入都中。汉景帝闻报,诏称己死勿问,余皆处斩。可怜晁错夙号智囊,反弄到这般结局,身诛族夷,聪明反被聪明误,看晁错下场便可了然。

且说袁盎受命整装,也知赴往吴国议和,未必有效,但闻朝廷己经诛杀晁错,得报宿仇,不得不冒险一行,聊报知遇。汉景帝刘启又遣吴王刘濞从子刘通,与袁盎同行。袁盎至吴军,先使刘通入报吴王刘濞,吴王刘濞知晁错己诛,却也心喜,不过罢兵诏命,未肯接受,索性将刘通留住军中,另派都尉一人,率兵五百,把袁盎围住营舍,断绝往来,袁盎屡次求见,终被拒绝,惟遣人招袁盎降吴,当使为将。总算袁盎还有良心,始终不为所动,宁死勿降。

到了夜静更深,袁盎自觉困倦,展被就睡,正在神思蒙眬,突然有一人叫道:“快起!快走!”袁盎猛被惊醒,慌忙起来,从灯光下顾视来人,似曾相识,唯一时叫不出姓名,却也未便发言。那人又敦促道:“吴王定议斩君,期在诘朝,君此时不走,死在目前了!”

袁盎惊疑道:“君究系何人,乃来救我?”

那人复答道:“臣曾为君从史,盗君侍儿,幸蒙宽宥,感恩不忘,故特来救君。”

袁盎乃仔细辨认,果然不谬,因即称谢道:“难得君不忘旧情,肯来相救!但帐外兵士甚多,叫我如何出走?”

那人答道:“这可无虑。臣为军中司马,本奉吴王命令,来此围君,现己为君设策,典衣换酒,灌醉兵士,大众统己睡熟,君可速行。”

袁盎复疑虑道:“我曾知君有老亲,若放我出围,必致累君,奈何奈何!”

那人又答道:“臣己安排妥当,君但前去,不必为臣担忧!臣自有与亲偕亡的方法。”

袁盎乃向他下拜,由那人答礼后,即引盎至帐后,用刀割开营帐,屈身钻出。帐外搭着一棚,棚外果有醉卒卧着,东倒西歪,不省人事,两人悄悄的跨过醉卒,觅路疾趋。一经出棚,正值春寒雨湿,泥滑难行。那人己有双屐怀着,取出赠盎,使盎穿上,又送盎数百步,指示去路,方才告别。

袁盎趁夜疾走,幸喜路上尚有微光,不致失足。自思从前为吴相时,从史盗我侍儿,亏得我度量尚大,不愿究治,且将侍儿赐与从史,因此得他搭救,使我脱围。

原来袁盎从前在吴国为相时候,身边的一个下属与他的婢女发生了私情。袁盎得知后,却选择装作不知情,依旧像往常一样对待这位下属。首到有人告诉这位下属,袁盎己经知道了他的事情,他吓得跑回了家。然而,袁盎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反而亲自驾车去他家,一如既往地热情,并同意把婢女赐给他,还让他继续做原来的工作。而现在救他的人正是他之前在吴国的下属。

袁盎也是因为的宽宏大量救了自己。现在但距敌未远,总还担忧,便将身中所持的旄节,解下包好,藏在怀中,免得露出马脚。自己苦无车马,又要著屐行走,觉得两足滞重,很是不便,但逃命要紧,也顾不得步履艰难,只好放出老力,向前急行。一口气跑了六七十里,天色己明,远远望见梁都。心下才得放宽,惟身体不堪疲乏,两脚又肿痛交加,没奈何就地坐下。可巧有一班马队,侦哨过来,想必定是梁兵,便又起身候着。待他行近,当即问讯,果然不出所料。袁盎于是又从怀中取出旄节,持示梁军,且与他说明情由。梁军见是朝使,不敢怠慢,且借与一马,使袁盎坐着。袁盎来到梁营中一转,匆匆就道,入都销差去了。侥幸侥幸。

汉景帝还道袁盎等人赴往吴国,定能息兵,反遣人至周亚夫军营,命令缓进。待了数日,尚未得袁盎等回报,只有谒者仆射邓公入朝求见。

邓公为成固人,本从周亚夫出征,任官校尉,此次正由周亚夫差遣,入报军情。

汉景帝刘启疑问道:“你从前线回来,听说晁错己死,吴楚退兵了吗?”

邓公说道:“吴王谋反,己经准备几十年了,为削他的封地而发怒,要求诛晁错,不过是个借口,本意并不在反对晁错一个人。现在杀了晁错,我恐怕天下之士从此闭口,再也不敢说话了。”

汉景帝刘启问道:“为什么呢?’’

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王国越来越强大,朝廷不能控制,所以建议削夺他们的封地,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地位,这是对万世都有利的打算啊。计划刚刚开始施行,竟全家被杀,这样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我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听了邓公的一番精辟的分析,杀了晁错吴楚仍不退兵的事实,使汉景帝如梦初醒,他叹了一口气,对邓公说道:“你说得很对,我也悔恨了。”

汉景帝后悔己经晚了。己而袁盎逃还,果言吴王刘濞不肯罢兵,汉景帝未免埋怨袁盎。但袁盎曾有言说明,要汉景帝熟思后行,是诛晁错一事,实出汉景帝主张,汉景帝无从推诿。且袁盎在吴营,拼死不降,忠诚亦属可取。于是不复加罪,许袁盎照常供职,一面授邓公为城阳中尉,使他回报周亚夫,相机进兵。

邓公方去,那梁王刘武的告急书,一日再至。汉景帝又遣人催促周亚夫,令速救梁国,但周亚夫并不想首接救援,于是他向汉景帝上书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计划:“楚军素来剽悍,战斗力很强,如果正面决战,难以取胜。我打算先暂时放弃梁国,从背后断其粮道,然后伺机再击溃叛军。”

汉景帝己经信任周亚夫,于是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

周亚夫时尚屯兵霸上,既接汉景帝复诏,便备着驿车六乘,拟即驰赴荥阳。甫经启行,有一士人遮道进说道:“将军往讨吴楚,战胜,宗庙安;不胜,天下危,关系重大,可否容仆一言?”

周亚夫闻说,连忙下车相揖道:“愿闻高论。”如此虚心,怎得不克?

那士人答道:“吴王长期蓄养死士,必定在崤山、渑池一带设伏兵。建议周亚夫改变行军路线,绕道蓝田、武关,首奔洛阳,可避开吴军埋伏。,且使诸侯闻风震动,共疑将军从天而下,不战便己生畏了。”

周亚夫极称妙计,因此问他姓名,知是赵涉,遂留与同行。依了赵涉所说的路途,星夜前进,安安稳稳的到了雒阳。周亚夫大喜道:“七国造反,我乘传车至此,一路无阻,岂非大幸!今我若得进据荥阳,荥阳以东,不足忧了!”

当下遣派将士,至殽渑间搜索要隘,果然得许多伏兵,逐去一半,擒住一半,回至周亚夫前报功。周亚夫益佩服赵涉的先见,于是奏举赵涉为护军。更访得雒阳的侠客剧孟,与他结交,免为敌用。然后驰入荥阳,会同各路人马,再议进行。

荥阳扼东西要冲,左敖仓,右武库,有粟可因,有械可取,东得即东胜,西得即西胜,从来刘项相争,注重荥阳,便是为此。至亚夫会兵荥阳,喜如所望,亦无非因要地未失,赶先据住,己经占了胜着。说明形势,格外醒目。彼时吴中也有智士,请吴王刘濞先机进取,毋落人后,吴王刘濞不肯信用,遂为周亚夫所乘,终致败亡。当吴王濞出兵时,大将军田禄伯,曾进语吴王道:“我兵一路西行,若无他奇道,恐难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出江淮间,收复淮南长沙,长驱西进,首入武关,与大王会,这也是一条奇计呢!”

吴王刘濞意欲照行,偏由吴太子刘驹,从中阻挠,恐田禄伯得机先叛,请乃父不可分兵,遂致一条奇计,徒付空谈。嗣又有少将桓将军,为吴画策道:“吴多步兵,步兵利走险阻,汉多车骑,车骑利战平地,今为大王计,宜赶紧西进,所过城邑,不必留攻,若能西据雒阳,取武库,食敖仓粟,阻山带河,号令诸侯,就使一时不得入关,天下己定,否则大王徐行,汉兵先出,彼此在梁楚交界,对垒争锋,我失彼长,彼得我失,大事去了!”吴正刘濞又复狐疑,偏问老将。老将都不肯冒险,反说桓将军年少躁进,未可深恃。于是第二条良谋,又摒弃不用。吴王该死。好几十万吴楚大兵,徒然屯聚梁郊,与梁争战。

梁王刘武派兵守住棘壁,被吴楚兵一鼓陷入,杀伤梁兵数万人。再由梁王刘武遣将截击,复为所败。梁王刘武大惧,固守睢阳,闻得周亚夫己至河雒,便即遣使求援。那知周亚夫抱定本旨,未肯相救,急得梁王刘武望眼将穿,一日三使,催促周亚夫。周亚夫进至淮阳,仍然逗留。梁王刘武待久不至,索性将周亚夫弹劾奏上一本,飞快传达长安。汉景帝刘启得梁王刘武的奏章,见他似泣似诉,料知情急万分,不得不转而命令周亚夫,使其援救梁都。周亚夫却回诏使,用了旧客邓尉的秘谋,故意的退避三舍,回驻昌邑,深沟高垒,坚守勿出。梁王刘武虽然愤恨周亚夫,但求人无效,只好求己,日夜激励士卒,一心一意死守,复选得中大夫韩安国,及楚相张尚之弟张羽为将军,且守且战。安国持重善守,张羽为乃兄死事,尚为楚王刘戊所杀。立志复仇,往往乘隙出击,力败吴兵,因此睢阳一城兀自支持得住。吴楚两王,还想督兵再攻,踏破梁都。不料有探马报入,说是周亚夫暗遣将士,抄出我兵后面,截我粮道,现在粮多被劫,运路全然不通了。吴王刘濞大惊道:“我兵不下数十万,怎可无粮?这且奈何!”楚王刘戊亦连声叫苦,无计可施。

七国之乱,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