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公公弯着腰做了一个请的动作。
“范大人,请,陛下有旨,让您进去呢?”
“臣领旨。”
范世超见到夏帝以后,不敢正眼看夏帝,怀揣着紧张的心情跪在了夏帝面前。
“老臣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夏帝很随意的说道:“行了,这又不是大殿,这些虚礼就免了吧!起来吧!”
“谢陛下!”
范世超心中明白,夏帝要是生气的时候倒不可怕,如果他是笑着对你说话的,那才可怕,因为他在笑着时候,下一句话可能就会要了你的命。
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范世超还是很明白的,虽然他在夏帝打江山的时候,为他出过很多计策,但是那些计策就好像钢刀一样,随时会要了范世超的命。
不得不说,夏帝也算是难得一见的明君,至少他在登上皇位以后并没有对有功之臣进行杀戮。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每个朝代在建立的时候都会做出的选择。
但是,夏帝并没有这么做,他是重用了那些为他打江山的人。
这并不是因为夏帝有多么的仁慈,而是因为在大夏境内,还有三个藩王没有被消灭,大夏的北边还有大元帝国,随时会派一股铁骑到边境犯事。
西边的喇嘛,东边的海盗,还有江湖中的各大势力,都非常活跃,夏帝要想稳坐江山,还必须得指望那些有能耐的人为他效力。
另外,夏帝是一个非常有雄心壮志的人,他希望自已在位期间,能够扩大大夏疆域,横扫天下,让四海臣服,青史留名。
夏帝要做的便是稳固江山,平息内乱,说的直白一点,吴飞鹏,耿浩,尚恒,这三个藩王,必须得灭了。
虽然这三个藩王都愿意听从夏帝调遣,可是他们各怀鬼胎,甚至有谋逆之心,但是夏帝对他们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不敢做过激举动。
逼反了三个藩王,大夏就算能够平乱成功,只怕也会伤了元气。
另外,在朝中,四位辅佐大臣的势力还在,他们随时也会威胁到夏帝的统治。
至于三个藩王和四大辅政大臣,这是历史遗留问题。
当年夏帝在推翻永康王朝的时候,因为实力不足,所以就和那三个藩王定了一个契约。
大夏王朝成立以后,吴飞鹏,耿浩,尚恒可以有封地,成为藩王,至于四个辅政大臣,完全是夏帝自已搞出来的祸害。
他执政经验不足,便要求对他最忠诚的四个人,做辅政大臣,协助他处理国家大事。
刚开始的时候,那四个人还算忠心,凡事都会向夏帝请示,后来夏帝觉得有些事没必要请示,让他们自已做主,那四位辅政大臣的权力便越来越大了,到了如今,他们的地位已经威胁到夏帝的统治,他想撤掉那四个辅政大臣,还得看满朝文武的脸色。
所以,如今的夏帝看上去还是高高在上,但是他说的话已经很多人不听了。
要想稳固江山,就必须得实行一系列改革,但是这个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范世超低着头,想了很多朝中的事,只听夏帝笑了笑,道:“范大人,你不是说自已有个私生子在武当山跟随张真人学武吗?朕估摸着,今年也有20岁了吧?可以将其调回京都做点事情。”
范世超的额头冒出许多冷汗,立刻跪在了地上,道:“陛下,臣惶恐。”
“起来,起来,怎么又跪下了?莫非你不愿意让你这私生子到京都做事?”
范世超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道:“陛下,臣今日才得到消息,我这私生子至今没有得到张真人真传,内功全无,而且身中寒毒,最多还有一年的寿命。”
“一年?你这私生子也太废了。跟着张真人武学宗师,学了二十年武功,竟然学成了废物,这话要是传到江湖中,只怕会被人笑掉大牙。”
“陛下言之有理。这孩子出生的时候,因为难产,他的母亲去世了。他一出生又被歹人下毒,险些丧命,是张真人用一道真气护住了他的心脉,所以……”
“朕明白,不用多说,你刚才说你的私生子只有一年的时间了,朕倒是想到了一件事。”
夏帝轻轻拍打着自已的衣服,摆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看向了右手边的李鹤轩。
李鹤轩是当朝宰相,权力很大,要不是他在各大臣和四位辅政大臣之间玩平衡,夏帝想稳坐江山也不容易。
李鹤轩看到夏帝的眼神以后,心中一惊,似乎感觉到了不妙的事情。
范世超接过话,很谨慎的问道:“不知道陛下想到了什么事?”
“刚才,朕和李相谈到了一门亲事,李相是坚决反对,还说自已的女儿已经病入膏肓,最多只有一年的寿命了。她不愿意让自已的女儿被册封公主和史天王成亲。”
范世超听到这里以后,大概明白了什么。
前几日,杭州知府上了一份奏折,说沿海一带都被一个叫史天王的人管控了。
史天王不但武功高强,而且心狠手辣,凡是出海打渔的百姓,没有得到史天王的同意,擅自出海的,都会被史天王的人杀死。
杭州知府派了几波官兵,出海围剿,结果不是被大风吹落到了大海,就是被史天王的人杀了。
杭州知府没有办法只能上书朝廷,希望朝廷能够派出二等红衣卫,围剿史天王。
夏帝和众大臣商议以后,辅政大臣鳌龙提出了和亲的提议。
鳌龙认为,史天王经常在海上行动,武功高强,深知海战,要想剿灭,绝非易事,此事若能安抚,史天王还可以为朝廷守得住海上安宁,让东瀛岛国,不敢轻举妄动。
鳌龙提议,朝廷可以册封一位公主,下嫁史天王,这样一来,史天王就是驸马,他对朝廷肯定也会感恩戴德。
夏帝听了以后,觉得此事可行。
若是能够让史天王归顺自已,比打仗剿灭要强百倍。
再说了,让别人的女儿去和亲,又不是拿自已的亲女儿,他何乐而不为呢?
夏帝当时就答应了。
要让谁家女儿去和亲?
当然也不能找一些无名的丫鬟,此人必须得是大臣之女。
鳌龙最后提到了一个合适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