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
首页 > 历史小说 >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

其它作品>
连载中 签约作品 历史
标签: 历史古代
115.21万字 0次阅读 0累计人气值
作者:南岳清水湾 更新至:长篇小说:《木黄会师》之一
更新时间:2025-07-02 08:55:20
115.21万字 0万次阅读 0收藏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114章节)

简介

撤出洪湖的红三军,由川入黔,在黔东创建了以印江为中心的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本书根据部分史料加走访撰写而成。

第1章 前言

在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西南方向,有一个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铜仁,又称黔东。印江,为黔东的县份,犹如一颗经过岁月打磨的璀璨明珠,静谧地镶嵌在梵净山麓的黔川边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仿佛大自然精心布局的杰作,是连接多省的关键枢纽。

在印江的东部,与松桃苗族自治县紧密接壤。松桃,这个充满浓郁苗族风情的地方,像一位热情好客的邻居,将其独特的文化源源不断地注入印江。每当苗族的传统节日到来,松桃的苗族同胞们身着绚丽多彩的服饰,佩戴着精美绝伦的银饰,跳起欢快的舞蹈,唱着悠扬的山歌,这些习俗也着印江落地生根,让印江的生活充满了别样的活力。

南部与江口、石阡紧紧相连。江口,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灵山秀水间弥漫着清新的气息,仿佛能洗涤人的心灵。而石阡的温泉文化源远流长,当地的温泉富含多种矿物质,具有神奇的疗养功效。印江吸收了江口的自然之美与石阡的温泉文化,为自身的人文风情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感受这份独特的魅力。

西边与思南、德江相互依存。思南,因乌江河畔而繁荣,孕育出了独特的河畔文化。德江的傩戏艺术历史悠久,充满神秘色彩。当夜幕降临,德江的傩戏舞台上灯火辉煌,演员们戴着奇特的面具,表演着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这种艺术形式在印江的土地上与思南的河畔文化相互辉映,共同演绎出一曲多元文化的乐章。

北部与沿河、酉阳为邻。沿河,承载着厚重的红色革命记忆,见证了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浴血奋战的壮丽篇章。酉阳,作为土家族聚居地,其独特的土家族文化,如精美的吊脚楼、别具一格的摆手舞,共同构筑起印江丰富多元的文化脉络,让印江这片土地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当年黔东特区根据地核心区域的印江,全县幅员面积达1969平方公里,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奇妙格局。连绵起伏的山峦,像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俯卧在大地之上,层峦叠嶂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般。错落有致的梯田,恰似大地的指纹,在西季的更迭中不断变换着色彩。春天,梯田里蓄满了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夏天,绿油油的秧苗茁壮成长,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秋天,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低垂着,散发着丰收的喜悦;冬天,梯田被白雪覆盖,宛如一幅洁白的画卷。这些山峦和梯田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别具一格的山水画卷。

印江,还是一个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的温馨家园。自遥远的古代起,各民族同胞便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到这片土地扎根,繁衍生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始终和睦共处,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相互学习、相互融合。

在饮食文化方面,土家族的油茶独具特色,将茶叶、芝麻、花生等食材精心炒制后,研磨成粉,再用开水冲泡,香气扑鼻,既能解渴又能充饥。苗族的酸汤则以其独特的酸味和丰富的营养闻名,酸汤鱼更是一道让人回味无穷的美食。汉族的特色烹饪技法与土家、苗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借鉴,形成了独具风味的印江美食。

传统技艺上,苗族的刺绣精美绝伦,一针一线都蕴含着苗族同胞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他们用五彩丝线在布料上绣出各种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土家族的西兰卡普更是巧夺天工,这种传统的织锦工艺,图案精美,色彩鲜艳,常被用来制作服饰、被面等。这些传统技艺共同装点着印江人民的生活,成为印江文化的瑰宝。

从民俗风情到语言服饰,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中绽放出绚丽的火花。在节日庆典上,各民族同胞身着各自的传统服饰,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同庆祝节日的到来。这种团结和谐的氛围,为印江的开发和经济、文化的进步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书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民族团结史诗。

印江人民,骨子里就流淌着勤劳、勇敢的血液,拥有着富于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回溯到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如熊熊烈火,燃遍大江南北。其炽热的革命精神也如同春风,吹到了印江这片土地。在印江的袁家湾(现属德江),王茂兰、安太然两位有志之士,目睹百姓在封建统治下的悲惨遭遇,心中充满了义愤。他们看到百姓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要承受沉重的赋税和劳役,心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抑制。于是,他们假借神经附体,立神坛练神兵,振臂一呼,高高举起了“反官、反兵、反税”大旗。这一声呐喊,犹如划破黑暗夜空的惊雷,刹那间,周边受压迫的农民们纷纷响应。他们带着简陋的农具,怀着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入到神兵队伍中来。神兵队伍如滚雪球般迅速壮大,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当犹如明清时席卷贵州的声势浩大的“号军”起义般声势浩大。当然,印江及周边比邻的县份一样,遭到了国民党政府的残酷镇压。斗争极其艰巨,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他们虽然武器简陋,但凭借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的精神,给反动势力势力予以了沉重打击,在黔东的革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光流转至1933年前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让印江人民苦不堪言。他们不仅要承受繁重的苛捐杂税,还要面临频繁的抓壮丁,生活陷入了绝境。为了反抗这种残酷的压迫,印江农民再次揭竿而起,掀起了“神兵”运动。“灭兵,灭捐、灭税”的响亮口号,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广大农民心中积压己久的怒火。在这一口号的感召下,从乡村到城镇,无数农民纷纷加入“神兵”队伍。他们手持大刀、长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形成了震撼黔东的巨大声势。然而,1934年春,国民党调集重兵,对“神兵”展开疯狂围剿。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神兵”们虽浴血奋战,但终因力量悬殊,斗争归于失败。印江人民眼睁睁看着革命成果被摧毁,再次陷入了痛苦和失望的深渊。但他们并未放弃,在漫漫长夜中,无数人在心底焦虑地思索着:出路在哪里?幸福又在何方?

就在印江人民迷茫之际,“春雷一声震天响,来了救星共产党”。1934年6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宛如一道曙光,来到了印江。红军的到来,让印江人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们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与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刹那间,土地革命的风暴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席卷了印江西北部的广大农村。“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在党的领导下,各级苏维埃政权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农民们踊跃参与,游击队、自卫队和农民协会也遍地涌现。印江,成为了贵州高原上第一块红色根据地——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黔东苏维埃特区,人民积极投身革命斗争。他们送子参军,为红军筹备粮草,传递情报。许多年轻的小伙子,告别父母和妻儿,毅然加入红军队伍,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战。妇女们则在家中为红军缝制军装、做军鞋。为了红二·六军团在印江木黄会师,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印江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保卫来之不易的红色政权,坚持苏区斗争,黔东独立师转战于印江梵净山区域。梵净山的崇山峻岭间,留下了他们英勇战斗的足迹。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战士毫不畏惧,他们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进行了一场又一场可歌可泣的英勇战斗。在一次战斗中,红军战士们被敌人包围在一个山头上,他们没有退路,只能奋勇抵抗。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与敌人展开白刃战。许多战士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但他们的事迹,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铭刻在黔东人民的心中。红军时期的峥嵘岁月,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谱写了黔东历史上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自1933年五月至十月,红三军在黔东地区英勇地开辟了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这一壮举距今己有九十余载。岁月匆匆,世事变迁,许多年轻一代对这片土地上曾经涌动的红色浪潮知之甚少。鉴于此,我们通过深入走访与广泛查阅历史资料,精心编纂了此书。书中详尽记录了那段峥嵘岁月中的感人故事与英雄事迹,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能够重温历史,感受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以此教育并激励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继续阅读
上期强推排行榜
根据作品好评、人气、互动等综合得分排行
  • 作者:
    天机佬夏天
    类型:
    诸天
    简介:
    行走诸天,靠着熟练度面板,天道酬勤、一证永证...
  • 作者:
    猫鲨
    类型:
    短篇
    简介:
    我和妹妹是生活在皇宫里保佑国运顺遂的锦鲤一族...
  • 作者:
    未知
    类型:
    历史
    简介:
    吕布是文采德行武力均一流,以爱护百姓渴望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