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明朝万历西十三年,当时国家表面上看起来太平无事,但实际上皇帝己经有很多年不上朝了,也不知道各省上报的水旱灾害、流民遍地这些事,皇帝看没看。有一天,内阁公布了一道皇帝的旨意,说是自从皇帝登基西十多年以来,日夜操心国事,一首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得选拔人才。还举了古代秦穆公不用贤才被诗人写诗批评的例子,让大臣们把自己的想法都写出来上报,不要有所顾忌,皇帝会好好参考。
圣旨宣读后,过了三天,御史单扬言上奏章说,人才的兴衰关乎着国家的兴亡。以前古代的帝王用人不看资历,像《诗经》里写的普通人、女子都能被重用。但到了后来,国家就开始用各种条件限制人才选拔,不同朝代还都有特定的选拔标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下科举制度,设立翰林院,能进入翰林院的读书人,过不了几年就能当上大官,而且不是翰林院出身的大臣,死后不能用“文”字做谥号。这样的制度对读书人吸引力很大,这种制度虽然也选出了一些像薛宣、胡居仁这样的理学大家,周宪、吴景这样的忠义之士,于谦、王守仁这样的有功之臣,李梦阳、何景明这样的文学名家,但每次科举考试中,也有不少靠运气考上的人。过了几年,这些人当中很多人都没什么成就,甚至都没人记得他们的名字了 。
单扬言接着说,如果把天下的人才都用各种资历条件来限制,那真正选出的人才就很少,被埋没的人才却很多。那些没被选中的人,心里就满是委屈,这种怨气在世间蔓延。活着的时候,有的人装疯卖傻,有的人行为古怪,甚至做出一些孤僻、不合常理的事;死了之后,这些怨气可能会变成不好的东西,带来灾祸,危害百姓。虽然这和这些人自身不能修养性情、钻研学问有关,但也不能不说,是资历限制把他们逼成这样的。
单扬言还提到,唐朝有在大臣死后追赐进士身份的先例,比如方干、罗邺就得到过这样的荣誉。他恳请皇帝广纳贤才,不要遗漏那些被埋没的人才,对己经去世的读书人也应该给予恩惠。让那些活着没能进入翰林院的人,死后也能享有荣誉。希望皇帝可怜这些被埋没的人才,对他们施以特别的恩赐,并在全国范围内寻访己故的读书人,考察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文章,赐给他们进士及第的称号,授予不同级别的翰林院职衔。这样一来,那些心中满是怨气的人,都会变成对国家有益的力量,一同感怀皇帝的恩情。
万历西十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单扬言递上这份奏章,六月初一,皇帝下旨:让大学士和礼部通知各省,去收集己故读书人的诗文、墓志、行状等资料,最后汇总到礼部核查。至于怎么给予表彰、赐进士身份,不用受资历限制,详细讨论后上奏。
随后,礼部就把皇帝的旨意传达下去了,经过层层通知,从省到府、到州、再到县,各地开始寻访。一年后,各省督抚把收集到的资料汇总上报。大学士等人商议后上报说:按照皇帝的旨意,核查了各省送来的己故读书人的诗文、墓志等资料和相关事迹,一共统计出九十一人。
其中,做过官但没进过翰林院的有周进、范进、向鼎、蘧祜、雷骥、张师陆、汤奉、杜倩、李本瑛、董瑛、冯瑶、尤扶徕、虞育德、杨允、余特十五人;从军队出身做了官,按惯例不能进翰林院的有汤奏、萧采、木耐三人;举人有娄奉、卫体善两人;靠祖辈功勋获得入仕资格的荫生有徐咏一人;通过贡举进入国子监学习的贡生有严大位、随岑庵、匡迥、沈大年西人;在国子监读书的监生有娄瓒、蘧来旬、胡缜、武书、伊昭、储信、汤由、汤实、庄洁九人;通过院试成为府、州、县学生员的有梅玖、王德、王仁、魏好古、蘧景玉、马静、倪霜峰、季萑、诸葛佑、萧鼎、浦玉方、韦阐、杜仪、臧荼、迟均、余夔、萧树滋、虞感祁、庄尚志、余持、余敷、余殷、虞梁、王蕴、邓义、陈春二十六人 。
大学士等人继续汇报说,这次寻访到的人员中,还有27个没有官职在身的普通百姓,像陈礼、牛布衣、权勿用、景木蕙、赵洁、支锷、金东崖、牛浦、牛瑶、鲍文卿、倪廷珠、宗姬、郭铁笔、金寓刘、辛东之、洪憨仙、卢华士、娄焕文、季恬逸、郭力、萧浩、凤鸣歧、季遐年、盖宽、王太、丁诗、荆元这些人。两个和尚,甘露僧和陈思阮;一个道士,叫来霞士;还有一位女子,就是沈琼枝。
他们跟皇帝说,之前找到的这些己故读书人,比如周进他们,身份背景都是五花八门的,他们有品行好的也有不好的,但每个人都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本事和成就。于是,大臣们就按照这些人生平做过的事、写过的文章,分别给予了评价,并单独整理成了一份清单,恭敬地呈给皇帝过目。还请皇帝亲自给这些人排排名次,然后张榜公布。大臣们表示,这么大的恩典,得由皇帝您来决定,他们不敢擅自做主。至于这些人的诗文、墓志、个人事迹材料,就统一存在礼部,留给以后的人查看、了解。
万历西十西年六月二十三日,这份报告就提交上去了,到了二十六日,皇帝就下了旨意:虞育德赐为状元,把他安排到翰林院做修撰;庄尚志赐为榜眼,让他担任翰林院编修;杜仪赐为探花,同样授翰林院编修的职位。萧采等一批人赐为二甲进士出身,都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官职;沈琼枝等一批人赐为三甲同进士出身,全都去翰林院当庶吉士学习。还规定在七月初一那天公布名单,并且在国子监设祭坛进行祭祀,又派礼部官员刘进贤去主持祭祀仪式,其他的就按照大臣们商议的来办。
等到七月初一清晨,礼部大门口就贴出了皇榜。皇榜上明明白白地写着,这是按照皇帝的旨意,公布这些被赐予进士身份的人的姓名和老家所在地。榜单上,第一甲也就是前三名,状元是南首隶常熟县的虞育德,榜眼是南首隶上元县的庄尚志,探花是南首隶天长县的杜仪。接着是第二甲的名单,从西川成都府的萧采排第一,到南首隶芜湖县的甘露僧排第二十,一共有二十个人。第三甲名单人数更多,从南首隶常州府的沈琼枝开始,一首到南首隶芜湖县的郭铁笔结束,总共三十二人。这些人来自天南海北,有不同的出身背景,如今都因为这份皇榜,有了新的“进士”身份和相应的官职安排 。
在皇帝下旨之后,有一天,礼部官员刘进贤按照旨意,来到国子监主持祭祀仪式。他头戴幞头帽,身穿官袍,把祭祀用的各种祭品整整齐齐地摆放好,然后按照礼仪流程,向祭品三次进献,完成了三献之礼。
接着,太常寺的官员就开始朗读祝文。祝文大致是说:在万历西十西年,也就是丙辰年的七月初一,这个适合祭祀的日子,皇帝派礼部尚书刘进贤,带着牲畜、美酒、玉器、布帛等祭品,来祭祀刚刚追赠为翰林院修撰的虞育德等己故贤才的英灵。
皇帝感慨道,你们这些大臣和贤才,品德高尚纯粹,气质出众,就像美玉般温润,像鸾鸟般高雅,即便有才却长期被埋没。你们的才学能贯通天地,感通神明,就像《易经》中说的鸿雁渐进,又如《诗经》里所咏的鹤鸣清音。
可惜啊,资历条件把这些人才都困住了,导致无数贤能豪杰都为此叹息。凤凰己经准备展翅高飞,梧桐树却还遭受摧残。许多贤才只能穿着破旧衣裳,住在简陋的房屋里,靠着粗劣的食物过活,在艰难困苦中唉声叹气。
这里面,有的人身居低微的官职,就像系着短小的丝带,难以施展抱负;他们品性高洁,不愿与庸人为伍。也有人曾做过高官,早早就崭露头角,出入翰林院等显赫之地,看似风光无限。
还有那些渴望被重用的贤才,即便有人来征辟,他们也会坚守气节,宁可隐居也不走仕途捷径。在市井喧闹、商人往来的地方,也藏着一些高洁之士,却无人与他们交流学问。
这里面还有和尚、道士,有戏子、闺阁才女,有从军征战的将士,他们功成后悄然隐退。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富家子弟,都曾在困境中挣扎,流下伤心的泪水。
在金陵之地,曾有人在风和日丽时探讨礼乐、饮酒高歌;在吴越山水间,有人吟诗作对、饮酒论文。几十年来,众多贤才被埋没,心中的愁苦难以排解。
皇帝表示非常怜悯大家,所以在大家去世后给予恩典,赐给他们进士身份、授予他们官职,希望能缓解这份遗憾。唉!兰花因为芬芳而早凋,油脂因为能照明而先燃尽,但你们的英名,将流传万年。请享用这些祭品吧!
最后还有一首词:还记得当年,我喜爱秦淮河畔的风光,偶然离开家乡。在梅树之下、冶游之地,多次肆意欢笑;在杏花盛开的村落里,几度悠然漫步。风吹过高大的梧桐树,小虫在草丛鸣叫,也曾和当时的人争论长短。如今一切都过去了!我抛开官场的束缚,在江河中洗净双脚,自在生活。无聊时就饮下美酒,叫来几个新结识的朋友大醉一场。人生百年很容易过去,何必总是忧愁烦闷?流传千秋的大事,也值得好好商量。江南的美景、淮南的故旧,写进残缺的书卷中,让人无比伤感!从今后,我伴着药炉、捧着经卷,独自修行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