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文华殿内,书架满壁,书卷气浓重。
五皇子赵明瑾,七皇子赵喻泽,八皇子赵阔元及他们的伴读在此学习。
赵明瑾照例来的早,穿了件素青色的袍子,束着玉带,步履稳重。
她的伴读杨轩还在与人交谈,看到她来了连忙快步迎上来。
杨轩,太子的表弟,其父是从三品御史大夫杨鸿正。
杨轩带着压低的声音:“五殿下,三天后是花朝节,听说会有胡商杂耍,市集肯定热闹非凡,殿下可要同去一睹盛况?”
赵明瑾闻言,心中微动,面上带着些犹豫:“宫中规矩森严,我出去一趟不易。”
她还并未开府,长在深宫多年,哪有太多机会出去一趟。对于外面的世界,她确实比较向往。
“那好说,这些臣都会安排好的,只是殿下想去。”杨轩接话道。
他清楚这位殿下稳重归稳重,心还是向往自由的。
杨轩是太子特意给赵明瑾挑选的伴读。刚开始杨轩不太待见她,只是迫于太子压力和她有所往来罢了。
两人虽同处一室读书,却鲜少交谈。
杨轩喜欢聊天不爱读书,整日与其他伴读说笑,赵明瑾不爱聊天只喜欢读书,也从不主动与他人搭话。
杨轩认为赵明瑾除了看书,就没有其他事儿可做,显得死气沉沉,颇有读书读傻了的风范,但后来他就对赵明瑾有所改观。
太傅喜欢在每个月末的课堂上考校众人,如果回答不上的,会被罚抄一百遍!
前两月,杨轩运气好,没被点起来。
首到太傅对杨轩课上不认真听讲不满到无法装作视而不见,便每隔几日点他起来回答问题。
刚开始,杨轩凭借之前的基础还能有些见解,但随着时间流逝,太傅教的句子越来越难,他逐渐答不上来。
抄写一百遍也就算了,最难受的是他会被人嘲笑。
这年岁的少年喜欢把脸面看作是尊严。
在众目睽睽之下,回答不上问题,学堂的同伴窃窃私语,还有不怀好意的人刻意模仿他结巴的样子,这都会让杨轩感觉耳朵发烫。
他向来是同龄人中的开心果,何时这样难堪过?
只有赵明瑾看出了他的窘迫,替他解了围。
第二天,杨轩破天荒地没有迟到,也没有和其他人交谈,反倒是早早地坐在自己的位置,看着赵明瑾进来。
杨轩磨磨蹭蹭地走到赵明瑾的位置,几次想开口,又不知道说什么好。
赵明瑾颇为好笑地问他要做什么,他才从自己的书箱里掏出一块上好的松烟墨——那是家中长辈从淮南带回来的。
他知道赵明瑾喜欢读书写字,便将此物送给了她,赵明瑾也不犹豫,首接收下了。
自从那次之后,杨轩的态度便悄然转变。
他开始有意无意地接近她,时常借着请教功课之名与她攀谈,两人的关系才逐渐转和。
赵明瑾点了点头。杨轩眼中闪过兴奋,高兴地说:“殿下放心,臣会安排妥当,悄悄出宫,绝不会引人注意。”
从杨轩激动难掩的神情,赵明瑾大概猜出杨轩邀请她必有缘由,但她也想出宫游玩,心中难免有所期待。
七皇子与八皇子也陆续到来,各自与伴读,低声讨论着最近的事,殿内气氛活络起来。
晨钟敲响,众人迅速归位,肃静端坐,太傅秦安步入殿中。
这位由皇帝钦点的老臣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对皇子们的要求十分严格,教导的不仅仅是学问,更是治国为人的道理。
秦太傅今日讲解的是《孟子》。
赵明瑾目光落在经卷上,思绪却不知飘向了何处。
“五皇子,站起来!”秦太傅严厉的声音骤然响起,打断了赵明瑾的遐思。
赵明瑾一惊,慌忙起身,脸上掠过一丝慌乱。
秦安目光锐利,不悦地说道:“五皇子,老臣方才讲解的是《孟子》中的哪一段?”
赵明瑾心下一紧。糟了,方才她思绪游离天外,没有认真听课。
她余光瞥见杨轩正悄悄指着书上一处,赵明瑾定了定神,努力回想刚才飘入耳中的零星话语和自己的理解。
“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太傅,您说的是:外在的条件虽然重要,但是人心的团结和谐更为关键,治国之道亦是君臣同心,相互理解支持。”
秦安点了点头,“回答的不错,但是殿下方才确实是分心了。”他语重心长,目光扫过众人,“读书不只是为了求知,更是为了修身明理,心不在焉,如何领悟圣贤真谛?”
赵明瑾深感惭愧,低头诚恳道:“太傅教训的是,明瑾知错。”见她态度端正,秦安示意赵明瑾坐下,又继续讲解《孟子》。
后半堂课,赵明瑾再也不敢走神,全神贯注。其他皇子和伴读见状,也更加专注,生怕被点名。
黄昏散学时。
赵明瑾与杨轩同行,“杨轩,今日多谢了。”
杨轩笑着摇头:“殿下天资聪颖,臣还担心您答不上呢,没认真听讲也能与太傅所言相差无几,殿下果然很厉害。”
赵明瑾有些赧然,“是昨日预习时,恰好记下了太傅的批注,其实也是侥幸。”
两人相视一笑,身影渐渐没入宫道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