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我和科举处

第33章 新的安排和计划

加入书架
书名:
锄禾日当午我和科举处
作者:
云有六六
本章字数:
9202
更新时间:
2025-07-01

大赵氏也没吊家里人的胃口。

她噼里啪啦就将自己在路上做的事情都说了出来。

“咱们带去的花茶崽儿不是说叫金银花嘛,我琢磨了一下,咱们既然是交税粮,那大家伙肯定都希望今年的税银低一些,或者别变高了增加了,那也算是今年赚着钱了。”

“我便编了个由头,说咱们这花茶不仅名字如此,还是个招财进宝的吉祥物,拿去给那些村里领头的那里卖了。”

苏桥和苏鸿一脸佩服的看着她,毕竟她可是瞎编乱造,无中生有呀。

也就是他妻子(娘)才有这样的胆量,无中生有不说,竟然就这样去兜售了。

他们原本还准备像苏老汉那样先给人免费先尝尝呢,再准备卖呢。

没想到他娘说辛辛苦苦带出来的,舍不得免费送,就想了这么一个招。

这招竟然还成功了。

有一个愿意尝试的,其他人总觉得不能他有我没有,不然咱们村今年不就成了唯一没有营收的倒霉蛋吗?。

于是花茶便陆陆续续在每个村子领头人那里开张了。

但量实在不多,因为那些村民因为得来银钱不容易,花费的还是很吝啬的。

每个村子大多都只采买了够煮一锅水的花茶,大家分而食之,意思意思。

大赵氏也并不急,甚至都不出去售卖了,反而守在自己的队伍里,老神在在。

因为押送税粮的路上本身就是很大一笔花费和心力拉锯战。

他们不仅要顶着烈日,在朝廷规定的时限内不停的赶路,还要绷紧心神防备可能遇到的歹人,突变的天气,甚至要小心注意路上粮食的损耗。

为了省钱,他们嚼的都是家里的干粮。以防万一没有补给,他们每天冲好的水囊还要省着些喝。

可以说没有比这一帮人更着急上火的了,迎面走去总能遇到几个嘴唇干裂,打着燎泡的人。

而金银花的效果谁喝谁知道。

亲身体验过的大赵氏十分自信。

于是在一个村子里面同喝一锅水,察觉到自己的身体情况有所缓解以后,大赵氏的金银花不出意外的火了。

甚至在押送税粮的浩浩荡荡的队伍里,一传十,十传百,她手里的金银花很快一销而空。

可这个时候才在半路上呢,难道生意就不继续做了?

大赵氏不甘心干等着,于是她琢磨后,在路上经过村镇时,就去打听附近是否有赤脚大夫,或者种植药材的人,并且花费休息时间找到这些人,大胆的将售卖的银子投入出去,又在这些人手里重复购买了原材料进行销售。

从中间赚了一些微薄的差价。

可是再微薄的差价挡不住售卖面广,他们的银子渐渐可观起来。

但浩大队伍里不乏有聪明人,立马有人反应过来想跟风。

这时候大赵氏又传出话去,金银花性寒凉,不必日日饮用,尤其是仓促处理,品质不好的更是大大影响药效。

于是原本小心算计着还想再买一些的人立马就斟酌对比了。

想要走捷径跟风的人赚钱计划就此遭受巨大的打击,只能宣布半路夭折,反而是大赵氏的金银花的售卖一路维稳,甚至因为品相问题隐隐有上升。

但大赵氏没有执着于金银花。

她趁机又在路上售卖起藿香!

他们大约是有些运气在的,烈日酷暑,又是赶路,总有人体质差一些,上吐下泻的。

大赵氏便尝试让他用了用藿香。

没想到真有很好的疗效,到了村镇请赤脚大夫一看,大夫也说藿香备的好。

于是继金银花之后,藿香又在大赵氏手里卖脱销了。

倒是有人不愿意花这钱,想要自己去摘的。

但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有固定期限的队伍,空余的时间可不多,没有那么多时间能供他们寻找。

再者这东西经过处理,不认识的人去找也是枉然。

于是大赵氏的生意顺利的不可思议。

两次的顺利销售,让大赵氏培养了信心和决策能力。

于是到了城里的她开拓思路,去医馆里找学徒打听夏天如果哪里不舒服,要常喝些什么好?

学徒不愿说,她干脆就在旁边看着观察听着,甚至自己当病患上去买。

等打听清楚了药材名字,她风风火火原地雇人收购,然后第二天在城里泡水开卖。

于是她卖了山楂茶,紫苏饮,枸杞茶等。

每日的生意经将她快速改变的圆滑起来。

于是她无师自通的给称量粮食,点税银的的官差典吏,送了不少好茶,还给村里人也送了一些。

这不仅让她的生意更加顺畅,他们这次交税银的过程里竟然也顺滑无比。

为此,原本村子里对她们有些意见眼热的人当面也渐渐变得好说话起来。

所以他们这一次归家,虽然挣的都是些辛苦钱,却也能带着超出预期的银两回来。

甚至因为这一路上的广泛传播,他们家的名声也打了出去,她甚至还收到了一些口头订单。

听完他们这一路上的经历,全家人都有些目瞪口呆。

不由得好好的打量了一下大赵氏,仿佛从没认识过她似的。

大赵氏再怎么爽朗,在外再如何利落,这会儿都变得忸怩起来。

她面庞微红,有些不自在:“咋这样看我,这不是好事儿吗?”

苏鹤苏芝苏鹏三个孩子的眼睛己经变成小星星了,尤其是苏芝,她素来内敛,想到她娘竟然这样厉害,激动的脸都红了。

“娘好厉害!”她不由自主的惊叹。

苏鹤苏鹏也跟着点点头:“娘厉害!”

苏老汉夫妻也十分惊讶,他们只知道大儿媳干事利落,是个管得住家的性子,却不知道放她出去,她竟然还有这样的手段和能力。

苏荣和小赵氏也心生佩服,三嫂是个隐藏的厉害人啊。

要是他们有三嫂那脑子,想必这些年,私房钱也会更多了。

苏麦和苏延眼睛也是亮晶晶的,尤其是苏延,他之前只觉得出去一趟让三伯,三伯娘和大哥都成长改变了许多,却没想到大赵氏是这样培养自信和底气的。

他真诚道:“三伯娘可以当咱们家营生的大掌柜了,多给咱家的营生提提意见。”

这脑子,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

可千万别浪费了啊。

大赵氏眼睛一亮:“真的?”

出去虽然让她培养了自信和底气,但也让她见识了很多,每天售卖的人来来往往,聊天吹牛不少,这让她更加的了解了自己这个小侄儿的不凡。

况且她的生意经基础来源于苏延,找营生的点子方式也是苏延给她灵感,让她大开眼界的。

因此,相比出去之前,她愈发看重苏延,甚至是有些敬畏的感恩的。

可别忘了,这崽儿比她儿子还小呢!

迎着她激动的表情,苏延点点头:“三伯娘敢想敢干,很合适,对吧?大家都这样认为。”

屋里其他人也没有反驳的,毕竟他们还真做不到,于是都点点头。

大赵氏呼吸急促,闻言呼吸一顿,然后忍不住舒畅的笑起来,眼里有些:“我一定好好干,咱们多多赚钱。”

她感激的看着苏延:“崽儿,多谢你。”

要不是苏延,她不会知道自己还能这样赚银子,有这样的能力赚银子。

苏延抿唇笑:“三伯娘,师父给我取了小名,叫云笈。”

“哎!小云笈!”

气氛轻松缓和,大家不仅心里高兴,还对未来充满期盼。

趁此机会,在闲聊了一会儿这路上的见闻以后,苏延选择推出新产品和配方。

毕竟像金银花茶这样简易的泡水,前期兴起的时候尚可,但因配方简单,炒制容易摸索,很容易被人仿制。

等大量跟风的人追上来以后,他们的优势也很容易被取代,即使家里人会想点子,想方法,就像三伯娘那样改卖其他茶饮也能挣到一些优势。

但处于创业的初期,要把苏家打响,稳稳起步,这点优势是不够的。

他们需要一个能保持地位,稳定收入的产品立足。

香囊是一个,但不够。

因此苏延道:“我给两个配方。一个是制作风油精,驱蚊防虫,清凉醒神,便是不慎被蚊虫叮咬,也能缓解痒意。另一个是蚊香,专用室内或者小空间驱蚊。”

专门制作给来往的行商,途经的旅人,苦读的书生,以及有些余钱的平民家庭。

正好和他们现在所处的码头官道客户大部分重合。

它比昂贵的香料廉价,比人工快速,占地小,还方便携带,应该会比较受欢迎。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和胡道长任先生交流过,也和家里人核实了一下,他们这地方暂时还没人做这个。

而且现在的苏家有成本能做,有原材料储存,而且制作方式需要外界琢磨一会儿,等他们弄明白期间,他们能继续打时间差赚钱。

他将方子一说,其他人都恍然。

苏荣琢磨道:“原料确实十分好获取,比金银花还要简单。松果松针咱们可以随时上山去捡,一捡一背篓,而且这东西可以用来引火,咱们最近用火多,就是捡这个别人也不会因此猜测。”

“只有茶油(山茶籽油)要麻烦点,咱们家以前不用这油,都是用的桐油点灯或者不点,这个花费最多,得去墟市或者镇上看看。”

毕竟茶油价贵,农民基本是支撑不起他的使用费用的。

苏延点点头:“咱们这两天就先做艾绒和薄荷就行。”

说到这个,大家俱都轻松的笑了起来:“艾绒简单!咱们搓麻可是老本行。”

苏延嘴里的辛苦辛苦就吞了回去,不好意思说出口了。

毕竟家里应该就他搓艾绒最废,苏鹤都能手脚麻利的跟着大人剥麻呢。而他在道观用药碾子帮忙搓绒,都得搓一会儿,缓一会儿。

他还是别再暴露自己是个小废物的事实了。

只有苏荣瞧他一眼,笑着摸了摸他的头,仿佛在安慰。

苏延:……

当然除了这个喜事外,苏延还宣布了另一件“喜事儿”。

“从明天起,大家每天跟我识字吧。”

还不待众人惊喜,他继续道:“是所有人哦,爷奶一天一个,大人一天两个,小孩一天西个。”

“啊!?”

所有人异口同声的惊呼,脸色都变了。

“不是你三个哥哥跟着你学吗?”苏荣自己都诧异了。

儿子要做的这事儿,之前可没跟他商量呀。

况且他们都多大年纪了,还学认字儿。

苏延笑眯眯的看着正准备摆手拒绝的几个大人:“我想了想,不行呀。”

“咱们家咋才能有几个男孩儿识字呢?”

“毕竟大家都要赚钱,如果不识字,出去留契约,做买卖,被人坑了都不知道。”

“便是朝廷有什么新政,有利于我们赚钱,大家也不能第一时间知道呀。”

“举个例子吧,就像三伯娘,要当家里的营生大掌柜,那就得不停学呀,咱们家营生渐渐做大,算账得会吧,看账本得会吧。这些不识字儿能做吗?甚至远的不说,这次三婶出去药铺问方子,若是认得字,能有这么麻烦吗?”

“当然,如果大家天天只准备数数十个铜钱,那也许不必做的。”

他摊开手道。

野心蓬勃,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新任苏家大掌柜大赵氏:……

她狐疑的看了看苏延,对上苏延真诚的眼,连忙将心里那想法去了。

苏延则又看向神色别扭的苏老汉和苏陈氏:“爷奶,咱们家现在雇着帮工,以后大家都出门去了,就得麻烦爷奶来记账了,到时候那么多人总得留个记吧,不然有人多报少报虚报,爷奶记得住那么多吗?要是被昧了,亏了铜钱咋办?”

苏老汉和苏陈氏连忙搂紧了荷包:他们是绝不愿亏钱的!

“还有两个姐姐,若是能识得字,以后嫁人是不是多份底气?夫家是不是可以当家做主?等闲不敢有人欺负糊弄?”

“若是再能有门营生手艺,是不是夫家横着走?”

两个母亲的眼睛立即亮了起来,紧紧看向自己的女儿:“对,必须得学!”

他们两家就两个姑娘,最怕的就是女儿长大了,嫁人以后受欺负。

多个本事,多个倚仗。

两个姐姐抿唇,脸都红了,没什么威力的瞪了一眼苏延:多大孩子呀?就把嫁不嫁的挂嘴边。

苏延抿唇笑,仰头看向爹娘和三伯,正准备开口。

苏桥连忙制止,他十分识时务:“我知道!我学!”

苏荣和小赵氏更不用谈,他们两个准备送儿子去读书的那天起,就知道读书识字是多么有利一件事。

他们只是没想到他们也能跟着认字,而且先生还是自己的儿子。

虽然尴尬了些,他们两人还是积极点头:“好,咱们跟崽儿好好学。”

因为最近大家都忙,家里帮工来来去去,制作药材也有些嘈杂忙乱。

苏延便把学习的时间统一安排在了吃饭的时候。

毕竟这时候人最齐,也最安静,还没什么外人。

只是他没想到,不仅现代教小孩儿能把人逼疯,古代也一样。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