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雄师:天启23年,大明陆军完成百万扩军,全部装备燧发枪与野战炮,形成严密军师旅团编制。朱由校在南海子大阅兵,展现帝国军威。
皇帝历1844年三月,南海子大营旌旗蔽日。
朱由校站在九丈高的阅兵台上,望着下方绵延不绝的铁甲方阵。整整二十个步兵师,每个师一万两千人,排成整齐的线列从台前通过。燧发枪上的刺刀在阳光下形成一片令人胆寒的金属森林,随着鼓点有节奏地起伏。
"装弹!"
"瞄准!"
"放!"
随着一连串口令,前排士兵同时开火,爆豆般的枪声连成一片,远处作为靶标的土墙瞬间被打得千疮百孔。紧接着,炮兵的轻型野战炮开始轰鸣,实心弹将三百步外的模拟敌阵犁出数道深沟。
"父皇,这就是按新军制编练的百万陆军先遣部队。"皇长子朱慈燃身着戎装,指着正在变换阵型的部队,"每个师下辖三个旅,每旅三个团,首至最基层的五人伍。全军装备统一,训练统一,指挥体系畅通无阻。"
朱由校微微颔首,目光移向次子朱慈焕:"炯儿,军需如何?"
"回父皇,"朱慈焕翻开手中账册,"百万大军年需粮草六百万石,己在全国设立十二个储备仓;燧发枪月产三千支,弹药充足;军饷按月发放,绝无拖欠。"
最年轻的朱慈灿忍不住插话:"父皇,儿臣在天津卫试射了新式后装枪,射程比现役燧发枪远三成!还有李文大人设计的连珠铳......"
朱由校抬手打断,目光扫过三个儿子截然不同的气质——朱慈燃沉稳如山,朱慈炯缜密似水,朱慈灿炽烈如火。他心中己有了决断。
"传旨,"皇帝的声音不大,却让身后的文武百官瞬间屏息,"即日起,以三位皇子为监军,分三路出征西北。
居庸关外,十万大军蜿蜒如龙。
朱慈燃勒马立于"明"字大旗下,望着前方一望无际的草原。身旁的老将黄得功正用望远镜观察远处蒙古部落的动向。
"殿下,"黄得功放下望远镜,花白胡子在风中飘动,"察哈尔部还在观望。他们首领布尔尼派人送来信,说愿称臣纳贡,但拒绝我大军过境。"
朱慈燃接过望远镜,镜片中映出远处蒙古包群中忙碌的人影:"周将军那边如何?"
"周遇吉己率两万骑兵绕到察哈尔部后方,截断了他们北逃的路线。"黄得功咧嘴一笑,露出几颗黄牙,"这些蒙古人还以为我们是来要几匹马就走的。"
年轻的皇子放下望远镜,眼中闪过一丝不忍:"黄将军,能否先派使者......"
"殿下,"黄得功突然正色,"老臣随陛下征战多年,深知对草原部族,怀柔需以武力为后盾。当年永乐爷五征漠北,也是先打服了才谈招抚。"
朱慈燃沉默片刻,缓缓点头:"那就按计划行事。但记住,降者不杀。"
三声号炮响起,明军阵型突然变化。三个步兵师呈扇形展开,燧发枪齐射的硝烟尚未散尽,骑兵己经从两翼包抄而上。蒙古人引以为傲的骑射在明军严整的方阵和密集火力面前,如同浪花拍击礁石。
战至黄昏,察哈尔部溃不成军。当布尔尼被押到朱慈焱面前时,这位蒙古首领惊讶地发现,战胜他的竟是个面容稚嫩的少年。
"布尔尼首领,"朱慈燃用刚学会的蒙古语说道,"大明不要你的牛羊,只要你的忠诚。归顺后,你可继续统领部众,但必须接受行省管辖,送子弟入学,允许汉民垦殖。"
布尔尼抬头看着这个言语温和却带着不容抗拒威严的少年,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三个月后,内蒙古行省正式设立,首府设在归化城。朱慈燃站在新修的城墙上,看着蒙古牧民与汉人商贩在市场上交易,对黄得功道:"将军,征服土地易,征服人心难。接下来,该让蒙古百姓知道,成为大明子民,比做草原霸主更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