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共治新局
紫禁城的清晨,薄雾轻笼,宫阙楼阁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仿若仙境。秦峰身着墨绣官服,腰悬玉带,阔步走向太和殿。今日,是御前共治会首次正式议政的日子,朝堂内外,气氛庄重而肃穆。
太和殿前广场上,百官早己列队完毕,文武官员身着盛装,头戴乌纱,静候秦峰到来。秦峰登上殿阶,回首望去,只见文官手中持着牙笏,武官身披金甲,个个神情庄重,满心期待。他微微颔首,缓步走进大殿。
殿内,御前共治会的大礼堂己准备就绪,金碧辉煌,宝座居中,两侧座椅依次排开。万历皇帝身着明黄龙袍,端坐龙椅,目光如炬,扫视群臣。秦峰快步上前,跪地行礼:“陛下,臣等恭候圣旨。”
“秦爱卿平身。” 万历皇帝微微颔首,声音洪亮而威严。秦峰起身,退回班列。
“诸位爱卿,今日御前共治会正式开启,望大家齐心协力,共治天下。” 万历皇帝的声音在殿内回荡,群臣齐声应诺,声音震彻殿宇。
首位议程,是审议山东旱灾的赈灾方案。秦峰出列,双手呈上奏折:“陛下,臣建议调拨国库银两五十万,用于赈济灾区,并减免当地百姓本年度的田赋,以解燃眉之急。”
户部尚书接过高声宣读:“国库现有存银一百三十余万,拨付五十万两后尚余八十万,可保朝廷日常开销。” 群臣低声议论,秦峰则静立一旁。
“准奏。户部即刻拨款,工部、吏部协助地方官员赈灾,务必确保银两用到实处。” 万历皇帝的声音如定海神针,群臣皆松了口气。
接下来,礼部侍郎提出增加科举名额的建议,以广纳贤才。经过一番讨论,万历皇帝最终批准了这一提议,决定在下次科举中增加三百个名额。
随着议程的推进,一项项议题被提出、讨论、决议,御前共治会的高效运作让群臣为之振奋。秦峰望着万历皇帝与群臣共商国事的景象,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这不仅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更是大明政治体制的一次伟大革新。
议政结束后,万历皇帝满意地点了点头:“今日的议政,诸位爱卿都表现出色。御前共治会的设立,让朕看到了大明的希望。今后,这样的会议每月初一、十五各举行一次,大家务必做好准备。”
“臣等遵旨!” 群臣齐声应道,声音中透着坚定与自豪。
退朝后,秦峰回到工部监督礼堂的后续修缮工作。他与工部尚书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节,从殿内的桌椅摆放,到外檐的彩绘图案,都不放过。工匠们见他如此严谨,无不打起十二分精神,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苏琴得知议政成功后,心中满是欣慰。她亲自带着丫鬟来到后宫花园,那里,妃嫔们己等候多时。苏琴身着华美的宫装,光彩照人,她轻盈地走向众人,裣衽行礼:“诸位姐姐,今日共治会首议成功,多亏了大家的支持。”
妃嫔们纷纷围上来,太子妃握住苏琴的手,眼中满是钦佩:“秦夫人,你和秦大人真是大明的栋梁。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后宫中继续为改革助力。” 苏琴心中一暖,用力点了点头。
就在这时,一名小太监匆匆跑来,递上一封书信。苏琴拆开一看,原来是秦峰写来的。信中说:“琴,共治会运作顺利,多谢你的支持。朝堂之事繁重,但我知你一首在后宫周旋,为我分忧,我定不负你。” 苏琴眼中闪过一丝柔情,将信贴在胸口。
随着御前共治会的顺利运行,大明的政治体制愈发完善。秦峰与万历皇帝的君臣组合,成为了大明政治史上的典范。他们的合作,不仅开创了御前共治的先河,更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大明王朝,在他们的引领下,正朝着更加辉煌的未来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