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实验室还亮着灯,陆启俊盯着监测屏上跳动的曲线,指尖在键盘上敲得飞快。培养皿里的癌细胞在低温诱导下渐渐沉寂,细胞核收缩成致密的小点,像被按下暂停键的秒表——这是他研发的"冬眠术"第七十三次成功诱导细胞休眠,距离临床应用只剩最后一步。
"陆医生,消化内科那边急找您。"护士站的内线电话突然响起,小云的声音带着哭腔,"3床的胃癌晚期患者,刚出现大出血,家属说...说想试试您的冬眠术。"
陆启俊抓起白大褂往出走,走廊的消毒水味混着凌晨的凉意钻进鼻腔。他想起3床的老周,上周会诊时还能坐起来跟他聊两句,说自己女儿刚考上大学,想亲眼看着她穿学士服。此刻病房里己经围满了人,心电监护仪发出刺耳的警报,老周的妻子攥着张皱巴巴的诊断书,见他进来就"扑通"跪在地上:"陆医生,求您了!让他睡一会儿吧!等您研究成了,再叫醒他看我家丫头毕业...求您了..."
诊断书上的字迹被眼泪泡得发糊:胃癌IV期,多发转移,预估生存期不足72小时。陆启俊扶起老周的妻子,指尖触到她冰凉的手,忽然想起三年前启动这个项目时,婉晴曾问他:"把人变成'冬眠的种子',真的能让他们等到春天吗?"当时他望着实验室里休眠的细胞,只说了句:"总得有人种种子。"
医院会议室的灯亮到清晨六点。院长手指敲着桌面,面前摊着三份文件:委员会的评估报告、冬眠术的动物实验数据、老周家属签署的知情同意书。"低温诱导可能引发不可逆转的器官损伤,"副院长推了推眼镜,"而且我们谁也不知道,五年后、十年后,能不能真的唤醒他。"
陆启俊翻开实验记录,最新一页贴着张照片:三个月前唤醒的恒河猴正抱着幼崽啃苹果,各项指标与正常猴无异。"我们在动物身上实现了18个月的安全休眠与唤醒,"他声音有些沙哑,"老周的情况,常规治疗己经无力回天。冬眠术不是治愈,是给时间一个机会——给我们研究的时间,也给他活下去的时间。"
窗外的天渐渐亮了,院长终于在同意书上签下名字:"通知手术室准备,陆启俊团队全程主导,各科室待命配合。"
术前准备室里,婉晴正帮老周擦脸。老人己经陷入半昏迷,嘴唇干裂,却还攥着张女儿的照片。"周叔,睡一觉就好了。"婉晴轻声说,把照片塞进他贴身的口袋,"您女儿说,等您醒了,她给您跳学校的迎新舞。"老周的眼皮颤了颤,像是听见了。
陆启俊穿着铅衣走进来,手里拿着低温诱导剂。婉晴帮他整理好无菌手套,指尖在他手背上轻轻捏了捏——她知道他此刻的压力,从研发第一天起,他就总说:"这技术要是成了,得让每个快熄灭的生命,都有机会等下一场雨。"
手术室的灯亮起时,老周的生命体征己经很微弱。陆启俊盯着监测屏,指令清晰有力:"诱导剂静脉泵入,速率2ml/min,体温目标31℃。"麻醉师推注药物的手很稳,婉晴握着老周的手腕,感受他脉搏从微弱到渐渐平缓,像退潮的海浪,一点点归于平静。
"体温34℃,心率52次/分。"
"32℃,呼吸12次/分。"
"31℃,脑电波进入休眠模式。"
当最后一组数据跳出时,陆启俊长舒一口气,后背的汗己经浸透了铅衣。老周躺在特制的低温舱里,像沉在深海的贝壳,心电图变成一条平缓的首线,只有微弱的生命维持信号在屏幕上闪烁——这不是死亡,是生命按下了暂停键。
老周的妻子隔着观察窗哭了,却带着笑:"他能等到...能等到丫头毕业了..."陆启俊递给她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休眠舱的维护周期和唤醒预估时间:"我们会每月监测一次,您女儿放假时,可以来看看他。"
走出手术室时,天己经大亮。婉晴递过来杯热豆浆,杯壁上凝着水珠:"刚才静宁打电话,说梦见周叔叔在看她画的画。"陆启俊喝了口豆浆,暖意从喉咙淌到心里。他想起实验室里那些休眠的癌细胞,想起老周口袋里的照片,忽然明白,冬眠术从来不是冰冷的技术,而是给绝望留的一扇窗——窗里有等待的家人,有未竟的牵挂,有相信"明天会更好"的勇气。
实验室的灯还亮着,陆启俊重新坐回电脑前,屏幕上是新的研发计划:"胃癌靶向药联合免疫治疗方案"。他在扉页写下一行字:"给老周的春天,需要更暖的阳光。"
窗外的梧桐叶被风吹得沙沙响,像在应和。那些沉在低温舱里的生命,那些等待唤醒的希望,此刻都在时光里静静生长,等着被新的科研成果叫醒,说一句:"你看,我没骗你,春天真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