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后,天气反常得厉害。往年这个时候该是秋高气爽,今年却连日干旱,地里的庄稼蔫头耷脑,河床露了底,连井水都比往常浅了半截。
村里的老农们唉声叹气,说怕是要遭灾。苏星听着这些话,心里沉甸甸的——她在《靖安旧事》的批注里见过,这年冬天果然会爆发大旱,紧接着是蝗灾,粮食歉收,饿殍遍野,苏家虽能勉强糊口,却也因接济乡邻耗尽了积蓄,还被人污蔑“囤积粮食”,惹来不少麻烦。
“不能等灾难来了再想办法。”苏星攥紧了拳头,她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粮食。
她找到苏文渊,神色严肃:“爹爹,我觉得今年的收成怕是不好,咱们得想办法多种点粮食,还要让粮食长得好才行。”
苏文渊叹了口气:“爹也知道,可天不下雨,有什么办法?”
“我有办法!”苏星拉着他往田里跑,指着蔫掉的麦苗说,“爹爹你看,这些苗的根都挤在一起,抢着喝水抢着长,肯定长不好。咱们可以把它们分开点种,让根能舒展开,这样能多吸收点水分。”
这是她从现代课本上学的“合理密植”,植株间距合理,才能充分利用光照和养分。
苏文渊半信半疑:“苗稀了,产量不就少了?”
“不会的!”苏星肯定地说,“苗虽稀了,但每棵都能长得壮实,结的粮食会更多。不信咱们试试,划出一小块地按我说的种,看看是不是这样。”
苏文渊见她说得认真,便点头应了。他召集了家里的佃户,按苏星说的方法,把一部分麦田重新移栽,拉大了植株间距。起初佃户们都不理解,背后议论“小丫头片子瞎指挥”,苏星却不气馁,每天都去田里查看,还教大家“中耕松土”——用锄头把苗周围的土翻松,说这样能让根“呼吸顺畅”。
没过几日,奇迹出现了。那些按苏星方法移栽的麦苗,竟比旁边密植的长得高出一截,叶子也更绿,在干旱的天气里透着一股生机。佃户们服了,纷纷来请教,苏文渊索性让大家都按新方法调整,还让苏瑾带人在田边挖了浅沟,说是“保水垄”,下雨时能存住水,天旱时也能减少水分蒸发。
可光靠调整种植间距还不够。苏星记得现代的“堆肥”技术,拉着柳氏去猪圈、鸡窝旁转悠:“娘,这些粪便别浪费了,咱们把它们和秸秆、杂草堆在一起,浇点水捂上,过段时间就会变成‘好东西’,撒到田里能让庄稼长得更壮。”
这“好东西”就是有机肥。柳氏虽觉得脏,却相信苏星,让佃户们按她说的法子堆肥。起初大家嫌臭,可当看到施了“肥”的庄稼明显长得更旺盛时,都忍不住啧啧称奇。
更绝的是苏星想出的“间作”法。她让大家在玉米地里套种豆子,说:“豆子的根能产生‘好东西’,帮玉米长得更好,两种作物一起长,能多收不少呢。”这其实是利用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提高土壤肥力,是现代常见的种植技巧。
秋收时节,邻村因干旱减产大半,愁云惨淡,苏家的田地却迎来了丰收。玉米结得,麦子颗粒,连套种的豆子都收了不少。佃户们捧着沉甸甸的粮穗,激动得给苏文渊磕了头:“若不是苏老爷和阿星姑娘,咱们今年怕是要喝西北风了!”
苏文渊看着满仓的粮食,眼眶发热,拍着苏星的肩膀说:“阿星,你不仅救了咱们家,还救了全村人啊。”
苏星看着晒场上堆积如山的粮食,心里踏实了。她知道,这点粮食或许不够应对所有灾难,但至少能让苏家、让乡亲们在即将到来的困境里,多一分底气。
消息传到城里,连县令都亲自来苏家道谢,说要推广她的种植法子。苏星趁机建议:“大人,咱们可以组织大家修水渠、建粮仓,提前存粮,就算明年有灾,也能扛过去。”
县令听了连连点头,当即下令照办。
苏星站在田埂上,看着远处村民们修水渠的身影,心里充满了希望。她或许改变不了天灾,但能用现代的知识,让大家在天灾面前,多一分抗争的力量。
而这份力量,正是她穿越而来,守护这个家、守护这片土地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