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房与地王局
草上飞二期的地块招标,就像一场把牌面全摊在阳光下的战争——地段近河,紧邻文保区,政府原本准备一锤定音、卖个好价钱。
结果第一轮投标就乱了套。
沈则行旗下“沄境文化”报价近八千一平,附带港资设计团队与数字展示系统,被认为志在必得。
本地老开发商“新川实业”死守老三板,打出“成熟成本控制”口号。
第三家,是林小满的小满集团,报价仅两千六,目的写得一清二楚:“回迁工匠安置、织补非遗工坊、穿衣人档案馆配套用地”。
会议室里,地方开发委几个科长盯着她的标书,脸都绿了。
“林总你这是来报地的?这报价,跟车站附近的棚户区一个价了。”
“我是来解决问题的,”林小满翻开标书,“不是来制造虚火的。”
“你这样一来,别人还怎么投?”
“那您可以回去问问那些‘别人’,”她语气平静,“有没有谁愿意让‘拆迁户工匠’在核心区住得下去。”
副主任试探性地看她:“你真准备盖工匠房?不是拿这理由打价格擦边球?”
“我有现成名单。”她拉出一张打印纸,“从最早参与穿衣人样衣缝制的赵大妈,到2010年艾草套装手缝试样的黄师傅,30人。大部分无房、或住在原黄土坡旧厂职工宿舍。你们要是愿意批,我明天就能让他们签字。”
——
这天晚上,招标方案在饭局上传疯了。
“你听说了吗?林小满那边不是搞展览,就是搞房改。”
“回迁工匠房,听起来跟上世纪的词似的。”
“但你没看到她在档案馆那边排的队?签字的人比我们算过户合同还快。”
“她这是想用感情牌,把我们这批‘专业报价’全逼成奸商?”
——
沈则行一夜未睡,坐在档案馆门口,看那一灯未熄。
他知道林小满的算盘在哪——用感情真账、成本硬账、产业旧账,打断资本精算。
偏偏这个打法,他还真没法抨击。
段霁却不买账:“她这套叫博弈?这叫民粹。”
“你不觉得……这像是在讲另一个故事?”沈则行望着窗外,“我们是拍商业剧本,她拍了部纪实片。”
段霁冷冷地说:“纪实片是留给失败者的抚慰剂。”
“那你就赌她拍不出结局。”
——
三天后,官方二轮遴选会上,三家进入最终评议。
林小满照例不穿正装,而是一件织补过的蓝布褂子,背后还有明显的熨烫水印。
“您是来讲戏的还是来竞标的?”港资代表嘲讽。
“我是来交账的。”她抬手,“今天我不讲穿衣人的故事,只讲一个问题——为什么2013年的文保区,工匠要住到十公里外?”
“你要知道,这不是慈善会。”
“这是产业链。”
她拉开幻灯片,展示一张手绘地图:草上飞一期游客行走路线 + 二期土地划分 + 历年织补技师的通勤距离。
“我不需要高容积率,不需要广场舞场地,不需要国际设计奖,我只需要工匠们下班不用搭公交。”
评委会短暂沉默。
一位市建科长忽然开口:“林总,我们可以设想一个问题——如果这个地块不是给你,而是一个开发商拿下做成loft公寓、文创mall,你准备怎么办?”
林小满答得毫不犹豫:“我就在他们门口挂牌,写一句话——‘这里曾有过真正的匠人。’”
“你是说你不怕失败?”
“我只怕没人记得他们。”
——
会后消息传出:林小满“以情动人”,在竞标中暂时领先,若第三轮补材料不过,则“回迁工匠区”将被批入册。
网上炸锅:
“一个搞衣服的,居然拿下临河地王?”
“房地产不是资本,是人住的地方。”
“她这不是地产,她这是养老+敬老院+非遗展示馆。”
而小满集团官方只发了一条微博:
“我们不叫房地产商,我们是穿衣人的家。”
——
当天晚上,丫蛋跑到林小满办公室,丢下一包蹄花面:
“你这人,够毒。拿人回忆去投标。”
“你怎么说话的……”
“但也够狠。别人搞开发靠爆款,你靠穿过的旧衣裳。”
林小满笑笑:“这年头,新东西太多,旧东西才稀缺。”
“你再这么说话,我怕有一天你真成地产女首富。”
“那我就在榜单上写清楚:我是算账的,不是冲榜的。”